食譜:蚵仔煎(含粉漿、淋醬調法)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好友從鹿港買了極好的蚵仔,今天試做蚵仔煎,包括調製粉漿和淋醬,有夠贊,一舉補償了從小吃蚵仔煎總覺得意猶未盡又不敢多吃一盤的遺憾。
我主要參考郭主義師傅的做法,但稍微簡化,並且因應小家庭份量,粉漿和淋醬配方都減半。重點是這個淋醬,味道太對了。阿基師也有不大一樣的做法,更簡便。
以下是四人份的份量,強烈建議用不沾鍋做,粉漿和淋醬必須一次做好,蚵仔煎則可以分批,每次做一到兩人份:
蚵仔:約30–40粒
雞蛋:四顆
小白菜:兩到三棵,洗淨切碎
蕃薯粉、在來米粉、太白粉(optional):適量
紅味噌:適量(我用以莉冠宇自製的味噌)
臺式辣椒醬:適量(我用東成辣椒醬,本來就甜,所以糖減量)
糖、麻油、白胡椒、鹽:少許
先調粉漿:水300cc,在來米粉20g,蕃薯粉75g,太白粉40g(我沒有太白粉,全部用在來米粉代替,效果也可以),加半小匙鹽,半小匙白胡椒粉,麻油少許,攪勻備用。也可按比例斟酌份量:米粉一份,蕃薯粉四份,太白粉兩份,水十五份(太白粉若不用,則改成米粉三份)。
再熬沾醬:小鍋子盛水180cc,加紅味噌40g,辣椒醬20g,砂糖30g(嗜甜可酌增量),開火邊煮邊攪,待沸滾轉小火,取剛剛調好的粉漿淋一圈勾芡,關火備用。注意:粉漿不宜多,冷卻之後醬汁會更稠。也可按比例斟酌份量:味噌與砂糖各兩份、辣椒醬一份、水四份半。
平底鍋加點兒油,大火加熱,稍稍冒煙便轉中火,確認鍋子夠熱,放蚵仔下鍋(一人份約8–10粒),蓋上鍋蓋稍候片刻,再翻炒一下至蚵仔半熟(蓋上蓋子是因為蚵仔帶水,下鍋會噴油)。
在旁邊打一顆蛋,用鍋鏟把蛋黃弄破(也可以先把蛋打碎再淋下鍋,口感不一樣)。待蛋半熟,把它鏟起,翻蓋到蚵仔上。
撒一把切碎的小白菜,取大湯杓,淋兩杓粉漿,很快會凝結。關上鍋蓋燜一燜。
看小白菜差不多要熟了,掀蓋,用鍋鏟把粘住的粉漿蛋液鏟起,整個翻面,把菜煎熟。若一隻鏟子不好使,就用兩隻鏟子。
這一步,也可以把菜燜到全熟,先不翻面,直接把四邊的粉漿摺到中間再鏟起,再翻面覆到盤子上。這是台南石精臼蚵仔煎的做法。
看看差不多了,就可以盛盤。取剛剛熬的淋醬,澆一些上去,趁熱開吃。
做蚵仔煎最tricky的是掌握小白菜的熟度(盡量切碎,熟得快,我第一次做切得還是太大了),以及翻面的技巧。若是翻不成功弄得支離破碎也沒關係,只要菜熟了就可以,稀哩呼嚕都盛到盤子上,醬汁一淋,再醜都遮掉一半,味道一樣好。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馬世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川式椒麻雞和台灣常見的泰式椒麻雞完全不一樣,不放辣椒,而是用花椒,雞肉也不油炸,非常適合家裡做。 請教成都陳濤師傅椒麻雞調料的配方,他大方分享了: 蔥葉,綠色的部分和紅花椒一起剁到很細,燒油到160度後直接淋在椒麻上面燙香,用的時候挖點出來加鹽,肉湯或雞湯都可以,加香油(芝麻油)少許拌勻,淋在煮
川式椒麻雞和台灣常見的泰式椒麻雞完全不一樣,不放辣椒,而是用花椒,雞肉也不油炸,非常適合家裡做。 請教成都陳濤師傅椒麻雞調料的配方,他大方分享了: 蔥葉,綠色的部分和紅花椒一起剁到很細,燒油到160度後直接淋在椒麻上面燙香,用的時候挖點出來加鹽,肉湯或雞湯都可以,加香油(芝麻油)少許拌勻,淋在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喜歡吃泰式綠咖哩嗎?好奇泰國人怎麼製作的嗎?那就一起來看看美味的食譜吧!
網路上的Reels最近狂出現廚師做蛋炒飯的段子。 大概都是千篇一律的先過油,將熱油把鐵鍋潤過一遍之後,再放入冷油(而且是一大坨的油),加入打好的蛋液,蛋液彷彿是浮在油上頭,周圍逐漸凝固的過程中,廚師打入一定份量的白飯。 接下來就是用鍋杓的邊緣用力地把那一坨飯按壓均勻,與蛋汁充分混合,開始用鍋杓翻
Thumbnail
久久來的鹿港,最重要的就是要來這裡吃蚵仔煎,而鹿港的蚵仔煎真的非常多家,且很多都越來越客製化的店面,今天光顧的式這間店-鹿港阿道,就是這次的美食筆記。
Thumbnail
來到南寮漁港「蝦攪和台式海鮮鋪」嘗美食。菜餚名稱「蝦攪和」真有趣,鹹香微辣的滋味令人回味無窮,這道招牌菜一點也不瞎攪和。「古早味蚵煎」的成品形狀比一般「蚵仔煎」大許多,蚵仔數量也比一般「蚵仔煎」多上好幾倍。
Thumbnail
萬年蚵仔煎位於西門萬年大樓美食街,販售臺灣傳統小吃,包括炒麵、炒米粉和現煎蝦仁煎,價格約在一百多元左右。推薦身經過非尖峰時段前往用餐。喜愛綜合口味的顧客可以嘗試炒麵和炒米粉的組合。蚵仔煎地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70號B1 萬年大樓地下室美食街,週日公休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加料煮成的一大鍋初戀番茄魚,搭配加點的食材,然後配著白飯吃,感到口渴時喝幾口飲料,這樣就是一次很豐盛的大餐,也省去了去大排長龍之苦。換個角度來想,終究是能夠嘗到熱門名店的料理滋味如何。而嘗過之後就能決定要不要列入常備的外送清單裡,因為料理合口味是一回事,而餐廳要營業多久
Thumbnail
這個是某一天偶然發現這食譜上的食材家裡好像都有,因此就隨手做來試試,後來發現果然真的很簡單。 特別是番茄奶油醬這件事情很得我心。
Thumbnail
蚵仔煎未解之謎: 你覺得呢? ==================== 以下是蚵仔煎未解之謎的感應, 然後,請注意,這只是靈異感應而已, 無實際證據,僅供隨意參考, 沒有要各位吃或不吃,信不信隨各位。 ==================== 問題: 蚵仔煎對人有好處還是有壞處呢?
Thumbnail
材料: 米飯 雞蛋 蔬菜(例如胡蘿蔔、青豆、粟米粒等) 火腿/培根(視乎個人口味) 鹽 胡椒粉 蔥花(裝飾用) 步驟: 煮米飯:先將適量嘅米飯洗淨,放入電飯煲或者鍋中煮熟備用。 準備配菜:將蔬菜洗淨,切成細粒狀,火腿或培根切成細粒備用。 打蛋:將雞蛋打入碗中,加入適量嘅鹽同胡椒
Thumbnail
鮮蚵與肉燥飯分開吃是好吃,但混在一起吃就不見得美味,好吃與美味是二種不同的心理行為,判定一道料理好不好吃,基本上是吃的人說了算的主觀成分居多,而對於料理的美味,我們則願意慎重地參考某些主廚、作家、美食記者等等的所謂的美食評論家的意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喜歡吃泰式綠咖哩嗎?好奇泰國人怎麼製作的嗎?那就一起來看看美味的食譜吧!
網路上的Reels最近狂出現廚師做蛋炒飯的段子。 大概都是千篇一律的先過油,將熱油把鐵鍋潤過一遍之後,再放入冷油(而且是一大坨的油),加入打好的蛋液,蛋液彷彿是浮在油上頭,周圍逐漸凝固的過程中,廚師打入一定份量的白飯。 接下來就是用鍋杓的邊緣用力地把那一坨飯按壓均勻,與蛋汁充分混合,開始用鍋杓翻
Thumbnail
久久來的鹿港,最重要的就是要來這裡吃蚵仔煎,而鹿港的蚵仔煎真的非常多家,且很多都越來越客製化的店面,今天光顧的式這間店-鹿港阿道,就是這次的美食筆記。
Thumbnail
來到南寮漁港「蝦攪和台式海鮮鋪」嘗美食。菜餚名稱「蝦攪和」真有趣,鹹香微辣的滋味令人回味無窮,這道招牌菜一點也不瞎攪和。「古早味蚵煎」的成品形狀比一般「蚵仔煎」大許多,蚵仔數量也比一般「蚵仔煎」多上好幾倍。
Thumbnail
萬年蚵仔煎位於西門萬年大樓美食街,販售臺灣傳統小吃,包括炒麵、炒米粉和現煎蝦仁煎,價格約在一百多元左右。推薦身經過非尖峰時段前往用餐。喜愛綜合口味的顧客可以嘗試炒麵和炒米粉的組合。蚵仔煎地址:臺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70號B1 萬年大樓地下室美食街,週日公休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加料煮成的一大鍋初戀番茄魚,搭配加點的食材,然後配著白飯吃,感到口渴時喝幾口飲料,這樣就是一次很豐盛的大餐,也省去了去大排長龍之苦。換個角度來想,終究是能夠嘗到熱門名店的料理滋味如何。而嘗過之後就能決定要不要列入常備的外送清單裡,因為料理合口味是一回事,而餐廳要營業多久
Thumbnail
這個是某一天偶然發現這食譜上的食材家裡好像都有,因此就隨手做來試試,後來發現果然真的很簡單。 特別是番茄奶油醬這件事情很得我心。
Thumbnail
蚵仔煎未解之謎: 你覺得呢? ==================== 以下是蚵仔煎未解之謎的感應, 然後,請注意,這只是靈異感應而已, 無實際證據,僅供隨意參考, 沒有要各位吃或不吃,信不信隨各位。 ==================== 問題: 蚵仔煎對人有好處還是有壞處呢?
Thumbnail
材料: 米飯 雞蛋 蔬菜(例如胡蘿蔔、青豆、粟米粒等) 火腿/培根(視乎個人口味) 鹽 胡椒粉 蔥花(裝飾用) 步驟: 煮米飯:先將適量嘅米飯洗淨,放入電飯煲或者鍋中煮熟備用。 準備配菜:將蔬菜洗淨,切成細粒狀,火腿或培根切成細粒備用。 打蛋:將雞蛋打入碗中,加入適量嘅鹽同胡椒
Thumbnail
鮮蚵與肉燥飯分開吃是好吃,但混在一起吃就不見得美味,好吃與美味是二種不同的心理行為,判定一道料理好不好吃,基本上是吃的人說了算的主觀成分居多,而對於料理的美味,我們則願意慎重地參考某些主廚、作家、美食記者等等的所謂的美食評論家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