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與火焰的種子(200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朋友是在哪個時刻倏然驚覺:中文流行歌曲竟已變成一門足以承載時代、反映思潮的藝術形式。在台灣,這個「啟蒙時刻」很容易辨認:1982年4月,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問世,從此改變了我們聆聽中文歌曲的方式。
誠然,「歌以載道」並不是什麼創舉。七十年代中葉,台灣掀起「校園民歌」風潮,青年知識份子紛紛投身歌曲創作、蔚為大觀,「原創精神」、「時代意識」與「世代自覺」原本便是彼時青年念茲在茲的創作原則。在精神上,羅大佑並未與七十年代的台灣青年創作歌謠「一刀兩斷」,而是延展、拓寬了這些面向。羅大佑並不是台灣第一個嘗試搖滾編制的歌手,更不是第一個在歌曲中反思國族情結、展示現實意識的創作人(李雙澤、侯德健都是可敬的先驅),然而他卻是第一個把搖滾的形式實踐得如此徹底、把歌曲的煽動力展示得如此激切的音樂人,這使他真正成為橫掃世代的標記。
1982到1985是羅大佑的「黑潮時期」,那個一頭捲髮、黑衣墨鏡的孤傲身影,以一人之力,把台灣流行音樂從「天真」帶向「世故」。他的歌展示著一個深沈、抑鬱的「大人世界」,從青春情愛到歷史國族,勾引了所有自命早熟的青年。一如他在「光陰的故事」唱道:「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大佑的歌,是一整代人的青春啟蒙。
之後,羅大佑赴美沉潛,1987年,蔣經國下令解除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令,台灣民間社會壓抑多年的力量傾巢而出。次年,羅大佑推出《愛人同志》,圓熟細膩、大氣磅礡,站上了樂壇的制高點,為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譜下了至為完美的主題曲。 之後,他在香港成立「音樂工廠」,廣邀頂尖好手,1991年的《皇后大道東》大膽探討香港前途問題,反應極為熱烈,「東方之珠」亦成為傳唱不輟的「城歌」。對一個來自異地台灣的創作人,這是香港樂迷給予的最高肯定了。
如今回望,羅大佑帶來最重要的啟發,或許是他新鮮的歌詞語言:沈鬱、滄桑,充滿時代感,一洗「校園民歌」的學生腔、文藝腔,在那個正值「經濟起飛」、政治氣氛逐漸鬆綁的台灣,「都市化」、「現代化」巨輪轟然碾來,羅大佑的語言,便成了「時代精神」最生動的載體。
羅大佑對歌詞與旋律的「咬合」極為在意,他始終認為自己首先是「作曲家」。他常說「歌是語言的花朵」,文字化為唱詞,在唇齒舌腔吞吐滾動,必須與旋律的收放起伏密密吻合,一如先人世代傳唱、渾然天成的古謠。「童年」的歌詞花了三年才完工,便是因為這樣的講究。且看他在「未來的主人翁」打造的長句,情景交融,筆力萬鈞:
你走過林立的高樓大廈穿過那些擁擠的人
望著一個現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銀燈
忽然想起了遙遠的過去未曾實現的夢
曾經人們一度告訴你說你是未來的主人翁……
又如彷彿預言了未來的「京城夜」:
煙花的種子與火焰的種子 / 在你的夜晚還有我們的夜晚
張開了繽紛的翅膀 / 照耀一個城市甦醒以來的演變……
就在羅大佑掀起「黑色旋風」的時刻,另一位「校園民歌」背景出身的音樂人也在台灣嶄露頭角。他寫的情歌,即將改寫中文流行歌曲的歷史──李宗盛原是民謠合唱團「木吉他」的成員,1983年,他初試啼聲,為鄭怡製作《小雨來得正是時候》,一炮而紅,成功讓鄭怡從「校園民歌手」轉型跨入「大人世界」,這是李宗盛展現他拿手的女歌手「形象工程」之始。後來的張艾嘉、陳淑樺、潘越雲、娃娃、林憶蓮、辛曉琪、莫文蔚,都因李宗盛的「精心調教」而登上歌壇頂峰,開展了藝術生命的新階段。
李宗盛對歌詞意象結構之銳意經營、對「詞曲咬合」之殫精竭慮,簡直有「鐘錶師傅」一樣的耐心。他自有獨特的語言質地,直白而不失詩意,「語感」鮮活,乍看像散文,唱起來卻句句都會發光。情歌向來是歌壇主流,一不小心,便會跌入陳腔濫調、無病呻吟的醬缸。李宗盛擅以作論方式寫歌,別具隻眼,總能找到獨特的切入角度,短短篇幅便唱盡了你堵在心頭的感歎。且看他的少作「你像個孩子」,當年被多少樂迷抄進了日記和情書:
工作是容易的 / 賺錢是困難的
戀愛是容易的 / 成家是困難的
相愛是容易的 / 相處是困難的
決定是容易的 / 可是等待 / 是困難的
李宗盛1986年的專輯《生命中的精靈》,是中文樂壇少見的「內省」之作,深深挖掘個人生命史的惶惑與悲歡,坦誠真摯,是後人所謂「城市民謠」一脈難以超越的經典。羅大佑始終是沈鬱而孤傲的,時時把整個時代挑在肩上,連情歌都滿是滄桑的傷痕。李宗盛則擅長從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提煉詩意,煽情卻不濫情,輕盈卻不輕佻。當你情傷難抑,羅大佑將讓你感覺淒清悲壯,李宗盛則讓你認清自己不是世間唯一懂得寂寞的人。
七十年代,從退出聯合國、保釣失敗到台美斷交,稍有自覺的台灣青年都無所遁逃於「大時代」的集體意識。校園民歌固然標舉了「原創至上」的態度、解放了歌曲題材的限制,在那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民歌手」的語言多半仍是「集體主義」式的狀態。八十年代以降,城市人口持續增加,階級的流動、人際關係(尤其是兩性關係)的轉變、服務業主導的都市文化漸成主流,加上政治氣氛的鬆動,流行歌曲作為社會的鏡子,需要新的語言來反映這一切。羅大佑和李宗盛的歌,多少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影響了許多台灣人「自我意識」的轉變。
羅大佑和李宗盛解放了中文歌曲的語言套式,有態度、有思想,示範了創作、製作的精湛手藝。羅大佑的歌依然承載著「大時代」的悲壯情緒,和那個集體主義、理想主義的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糾纏,李宗盛的歌則幾乎都是「個人主義」式的內省,那些百轉千迴的辯證,同樣只能屬於「大人世界」,你得見識過若干江湖風雨,才能體會他那些「世故的情歌」。羅大佑的滄桑尚屬於一個猶然年輕的時代,李宗盛的世故,則是一代人「集體告別青春期」的儀式。
(文成於2009,收錄在《昨日書》,2010)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牧童〉 收錄於羅大佑專輯【未來的主人翁】A面 曲目4 (1983年發行) 作詞/作曲/編曲:羅大佑   1976、1977年間,羅大佑甫投入商業流行樂壇,為《閃亮的日子》、《情奔》等電影譜寫歌曲。這段時期,他也創作了〈牧童〉這首歌,卻直到發行個人第二張創作專輯,才將此曲收錄進去。該專輯
Thumbnail
1990年,林強的《向前走》展開了新臺語歌運動,影響了無數人,而王昭華便是因此立志開始以臺語寫歌。同一時期,路寒袖打造出「臺語雅歌」,兩人各自因為音樂的緣份開始讓文字有了旋律,他們是如何尋求臺語歌曲雅俗共賞的可能呢?同樣以母語書寫、同樣會在作品中帶入地景的兩人,這場首次同臺的對談,令人翹首盼望!
Thumbnail
不是股市好、房市好,這個社會就會好…… 這個風風雨雨的社會 欲怎樣開花 少年家怎樣落地 咱攏是為著愛情來浪流連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平凡如你我,這樣就夠了 呃,孔老夫子是聖人~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 富而好禮者也。』~希望你有錢後尊重其他志向的朋友 別當斂財達人幫兇
Thumbnail
唯有不去面對 某些心願 才有可能實現
Thumbnail
曇花,是夏季夜晚所開花的花,因開花時間短暫,有所謂的「曇花一現」,而引發人們強烈的審美想像。曇花也是藥食同源的食材,除可品嘗鮮花瓣,也可於隔天凋謝後入菜,自帶黏液的口感更有著勾芡的羹感。本文除了從觀賞曇花的審美經驗出發並分享幾道曇花食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RSUG1zib0  這首《倆忘煙水裡》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尾曲。   由霑叔作詞,顧嘉煇先生譜曲,是當年膾炙人口的劇集,當然,這首曲子也成為當年的大熱。   啊?   問我怎麼放這首?而不是香港精神《獅子山下》?   
  若說一首歌,曲是皮,那詞就是骨了。   前幾天看見脆友介紹的「如髮」正是香港著名填詞人--周耀輝的作品,故事是講述一名雛妓過盡千帆,最後,走上了青燈古佛為歸屬。   空靈,雅緻。   話不多說,就來聽聽這首盧凱彤與麥浚龍的歌曲。   噢,個人偏心,所以只放盧凱彤現場版,請不要揍不專業介
羅文裕-茶頂山个風 茶頂山个風 吹醒亻厓个童年夢 愐起頭擺甜又酸 大家有緣共學堂 茶頂山个風 吹響學校个老時鐘 操場逞英雄 大樹下講笑科 親愛个朋友恁多年過著好無 頭擺先生教个你還記得無 一種態度 晴耕雨讀 人生有苦有快樂 親愛个朋友恁多年過著好無
Thumbnail
AI Pin, Rabbit R1, Limitless Pendant... 以 AI 結合裝置提出新的載具的可能,但這些看起來未來的裝置,真的有這麼強大嗎?AI + 硬體究竟是硬體廠商的話術、新創圈錢的夢想故事,還是這真的是個重要的趨勢呢?
長期關注繁簡書籍中文譯本的求知者,多半比一般讀者來得敏感,他們總要更早獲知出版新書的訊息,甫出版就立刻入手,搶先做譯本之間的比照與閱讀。這樣做有幾個好處。其一,可以滿足知識慾望,為自己帶來新的問題意識。而這個問題意識的產生,往往會促成繼續探索的動力。其二,透過兩個譯本的翻譯風格與出版年月對比,我們就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牧童〉 收錄於羅大佑專輯【未來的主人翁】A面 曲目4 (1983年發行) 作詞/作曲/編曲:羅大佑   1976、1977年間,羅大佑甫投入商業流行樂壇,為《閃亮的日子》、《情奔》等電影譜寫歌曲。這段時期,他也創作了〈牧童〉這首歌,卻直到發行個人第二張創作專輯,才將此曲收錄進去。該專輯
Thumbnail
1990年,林強的《向前走》展開了新臺語歌運動,影響了無數人,而王昭華便是因此立志開始以臺語寫歌。同一時期,路寒袖打造出「臺語雅歌」,兩人各自因為音樂的緣份開始讓文字有了旋律,他們是如何尋求臺語歌曲雅俗共賞的可能呢?同樣以母語書寫、同樣會在作品中帶入地景的兩人,這場首次同臺的對談,令人翹首盼望!
Thumbnail
不是股市好、房市好,這個社會就會好…… 這個風風雨雨的社會 欲怎樣開花 少年家怎樣落地 咱攏是為著愛情來浪流連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平凡如你我,這樣就夠了 呃,孔老夫子是聖人~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 富而好禮者也。』~希望你有錢後尊重其他志向的朋友 別當斂財達人幫兇
Thumbnail
唯有不去面對 某些心願 才有可能實現
Thumbnail
曇花,是夏季夜晚所開花的花,因開花時間短暫,有所謂的「曇花一現」,而引發人們強烈的審美想像。曇花也是藥食同源的食材,除可品嘗鮮花瓣,也可於隔天凋謝後入菜,自帶黏液的口感更有著勾芡的羹感。本文除了從觀賞曇花的審美經驗出發並分享幾道曇花食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RSUG1zib0  這首《倆忘煙水裡》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尾曲。   由霑叔作詞,顧嘉煇先生譜曲,是當年膾炙人口的劇集,當然,這首曲子也成為當年的大熱。   啊?   問我怎麼放這首?而不是香港精神《獅子山下》?   
  若說一首歌,曲是皮,那詞就是骨了。   前幾天看見脆友介紹的「如髮」正是香港著名填詞人--周耀輝的作品,故事是講述一名雛妓過盡千帆,最後,走上了青燈古佛為歸屬。   空靈,雅緻。   話不多說,就來聽聽這首盧凱彤與麥浚龍的歌曲。   噢,個人偏心,所以只放盧凱彤現場版,請不要揍不專業介
羅文裕-茶頂山个風 茶頂山个風 吹醒亻厓个童年夢 愐起頭擺甜又酸 大家有緣共學堂 茶頂山个風 吹響學校个老時鐘 操場逞英雄 大樹下講笑科 親愛个朋友恁多年過著好無 頭擺先生教个你還記得無 一種態度 晴耕雨讀 人生有苦有快樂 親愛个朋友恁多年過著好無
Thumbnail
AI Pin, Rabbit R1, Limitless Pendant... 以 AI 結合裝置提出新的載具的可能,但這些看起來未來的裝置,真的有這麼強大嗎?AI + 硬體究竟是硬體廠商的話術、新創圈錢的夢想故事,還是這真的是個重要的趨勢呢?
長期關注繁簡書籍中文譯本的求知者,多半比一般讀者來得敏感,他們總要更早獲知出版新書的訊息,甫出版就立刻入手,搶先做譯本之間的比照與閱讀。這樣做有幾個好處。其一,可以滿足知識慾望,為自己帶來新的問題意識。而這個問題意識的產生,往往會促成繼續探索的動力。其二,透過兩個譯本的翻譯風格與出版年月對比,我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