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21/04/12),《報導者》刊出一篇
人物專訪,內容訪問五年前,透過繁星計畫錄取台大的詹俊宥同學。作為歷年繁星計畫錄取分數最低的錄取者,當時在網路上引起許多討論,大部分是譏笑與質疑。
五年過去後,報導者的文章,透過專訪的形式,講述社會對於繁星制度的質疑,以及後續詹俊宥如何在台大蛻變的故事。證明透過繁星計畫,如何能降低城鄉差距對於學習的影響,讓人能夠如空中繁星被看見。
這樣的經歷,作為台大校友,既有同感又感到羞愧。也讓我想到《圖書館的大魔法師》,這部分別於 2019 及 2021 名列【
全國書店店員推薦漫畫】的漫畫作品。
先讓我聊聊漫畫,再聊聊同感與羞愧的部分。
《圖書館的大魔法師》
2017 年正式連載的《圖書館的大魔法師》,內容講述喜愛書本的男孩「席歐」,努力追求夢想,成為「司書」的故事。在該作品的世界觀中,書籍是被中央圖書館所管理,而「司書」這樣的職業,能夠親近書本及內容知識,讓少年滿懷憧憬。
然而,好的故事必須要存在阻礙。克服重重阻礙的歷程,會讓讀者不自覺地代入,進而產生閱讀上的喜悅。主角要成為司書,需要經歷一連串的磨練,其中一道關卡就是「司書考試」,需要經歷筆試及面試,通過後才能獲得見習身分。
主角自出生開始,便面對第一層阻礙,休倫族與霍比族的“混血身分”。這樣的混血身分,受到了村民的歧視,也因此被排擠於鄉村的資源外,無法獲得書本閱讀及教育的權利;當主角因為某次英雄般的行為,受到村民認可後,第二層阻礙便出現了,就是“城鄉差距”。生活在鄉村的主角,無法獲得如城市的資源,必須藉由自學或其他的鍛鍊方式,來達成自身的目標。
最後主角通過考試,獲得了見習司書的身分,但屬於「鄉巴佬」的他,又面臨到新的阻礙,即是“他人的質疑”及“考試的落後”。這樣看來,漫畫主角席歐的經歷,有幾個元素似乎都出現在《報導者》該篇專訪內。
同是台大畢業生:同感與羞愧
首先,作為台大校友,先講同感的部分。
台大的學生或校友,常會經歷社會大眾及媒體的檢視,台大的標籤往往會被放大。例如 2016 年
台大攝影社訂桌爽約,從爆料公社上了媒體版面,而 PPT 貼文的評論中,也出像類似的內容:
neo5277: 又是台大....
MrStone: 台大不意外,垃圾一堆
freedom77: 看來台大只是一堆考試奴才上去的 ZZ 學店不意外
這類針對台大標籤的攻擊,台大讀久也漸漸習慣了。更知道該如何就事論事,辨識問題是源自個人行為,還是群體的問題。
我所就讀的台大哲學系,也常背負著相似的污名,而且是雙重汙名。一方面作為「頂大」被貼上嚴格檢視的標籤;另一方面「哲學系」也常被問到這類,與其說是想要真心了解,更多是包裹著惡意的問題:
哲學系到底在念什麼?是不是在學算命?
哲學系唸出來要做什麼工作啊?
在我學測分數出來,決定透過推甄考取哲學系時,就聽到了班上某位同學的質疑:
分數那麼高,幹嘛念什麼哲學系
但念什麼學校、讀什麼科系,都是自己的選擇,念久了也就習慣了。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好,如果不知道就摸索追尋。在台大的五年時間,我參與了
洞洞館計畫、哲學系系學會、國樂社及攝影社,還在圖書館打工,最後哲學雙主修社會學系畢業。
而我感到羞愧之處,就是我算不上認真,卻也在這間學校,獲得那麼多嘗試的機會。台大就是一個擁有大量資源的地方,但當我在校時,並未有如此自覺,沒有像詹俊宥那樣,充分的把握與利用。出社會後,也只是覓得還算不錯的工作,未如他那般充滿理想抱負,甚至是回鄉付出貢獻。
所謂的理想抱負:台大生的枷鎖
最後,回歸到《圖書館的大魔法師》的劇情,主角席歐懷抱著夢想,進入到中央圖書館擔任司書,他以為進入這個地方的人們,都懷抱著與他相同的熱情。
但他錯了,有的人是無從選擇,或是不抱熱情地走上這條路。在漫畫世界觀的架構中,有許多職務是女性所無法擔任的,因此司書的職務,成了她們能夠解放的契機、證明自己的方法,或單純只是利用來向上爬的工具。
對應回現實社會,我才發現我並不是「席歐」,而是其他角色。
考上台大的人,各有各的想像與期待,有的人可能胸懷壯志,有的人可能想苟且度日,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風光順遂與挫折失敗的感受,從進入台大到畢業以後都有可能出現。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故事的主角,一路冒險、過關斬將。
社會對台大的想像與期待,似乎也讓頂大光環成為了枷鎖,我們對號入座。
《報導者》的這篇文章,提及了詹俊宥的轉變,如此正面而美好。卻也讓我擔心,閱讀這篇報導的讀者,對於台大的想像與期待,是否又會強化台大標籤,讓光環變得巨大,讓人難以承擔。
再次推薦《圖書館的大魔法師》這部作品,內容多元豐富,呈現種族、教育及言論自由等,與現實社會交互指涉的議題。能讓讀者產生共鳴、連結自身經驗並有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