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跟蹤騷擾(stalking),科學研究裡的基本資訊

最近因為屏東跟騷殺人事件,以及〈消失的情人節〉電影爭議,讓大家對帶有情愫的跟蹤騷擾行為多了一些討論與認識。這類跟蹤騷擾的英文是stalking,的確,會有跟騷行為的人,有一些就像〈消失的情人節〉裡的阿泰讓人同情。但,為了保護像是屏東跟騷殺人事件裡的受害者,我們對跟騷行為還是要嚴肅面對,積極立法。
如何定義跟騷行為?依照國外的準則,大致包括以下行為:
  1. 持續以電話、簡訊、電子郵件、臉書推特訊息騷擾或威脅(一開始可能只是表達關心)
  2. 送給你你不想要的禮物(即使是很名貴或很有意義的禮物)
  3. 跟蹤你或你的家人、密友
  4. 偷竊你的紙本信函
  5. 想從其他人獲得你的秘密
  6. 當你不在家時闖入你的家門
  7. 破壞你的財產或車子
  8. 威脅或攻擊你,或攻擊你的寵物
跟騷行為有75-80%來自過去的個人關係,如伴侶、戀人、好朋友。有20-25%來自莫名產生的強迫意念(obsession),可能只是人生偶然交會,就著了迷地想要接觸受害者,一開始看似無害,只是想要表達喜歡,但最後還是想要跟受害者建立正式關係,相信可以讓受害者愛上自己。這類跟騷,一開始常伴隨對受害者的美化、理想化,產生了深深愛慕的感覺,然後在被拒絕後產生羞辱與暴怒,最後釀成不幸事件。
國外統計,有80%的跟騷者是男性,有11%的女性回報自己被跟騷過。有40-50%的跟騷者是現任或前任的伴侶,這類跟騷者容易產生「家暴」。15-24歲女性有最高的被跟騷率。同性之間也可能有跟騷行為。美國的統計,「被跟騷」的終身盛行率,女性約8-15%,男性約2-4%。「網路跟騷」(cyberstalking)是現在常見也常被忽略的跟騷行為。
為什麼會有跟騷行為?這有一部分來自基因演化。當我們遭遇感情變化,如另一半說要分開時,可能也會產生短暫的跟騷衝動,想要跟騷前情人與他的新歡,想要密集接觸前情人、表達我們的愛意、陳述我們才是最適合的人選。這些動作,有時還真能挽回,增加繁衍後代的機會。
我們的衝動如果遇到強大阻力,可能很快就平息下來、覺得不妥趕快去看精神科醫師、或在新對象出現後就漸漸淡忘。但有少數人的跟騷衝動非常強烈,腦海會不斷出現跟受害者有關的意念、聲音、影像,止不住一直注意、騷擾對方,這時就算有新的對象出現,也未必能轉移那強烈的執念。想像在數萬年前的狩獵採集時代,沒有政府、沒有警察,有強烈「跟騷衝動」的人,有可能多數嘗試都失敗,但少數成功了、最後發生性關係。不管當下有沒有違反受害者意願,只要基因流傳下去的機會多了1%,在演化上就會有些優勢。
現在有民間團體推動跟騷法立法,政府部門則表示草案中有些法條不易實施,也恐侵犯人權。法案細節我不懂,但跟騷行為應該受到重視。當受害者覺得自己被威脅、感到害怕時,我們要當作一回事。和跟騷行為有關的資訊與知識,還需要大家注意與分享。
本文資訊來自以下文章:
  1. Love or Obsession: A guide for Women Being Stalked
  2. The Evolution of Stalking
  3. Some Thoughts on the Neurology of Stalking
  4. What Motives a Stalker
◎按讚、分享都是鼓勵!也可訂閱「陳豐偉編譯社」,鼓勵陳豐偉寫作寫到七十歲!《你的訂閱,是我的多巴胺:讓台灣人進入「人類心智與大腦功能」的世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