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愛吹風的洋蔥》繪本走讀:走訪屏東恆春洋蔥田、品味在地好食材

ㄒㄒ《愛吹風的洋蔥》/何奕佳、張哲銘(信誼)
ㄒㄒ《愛吹風的洋蔥》/何奕佳、張哲銘(信誼)
《愛吹風的洋蔥》以趣味的方式將洋蔥擬人化,介紹洋蔥的生長環境、種植過程、恆春氣候的特色。恆春的太陽和落山風適合洋蔥生長,充足的陽光可以讓洋蔥的葉子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而落山風讓洋蔥的葉脈長不高,將營養和甜味儲存在球莖上,因此恆春的洋蔥風味佳、甜度高。
在洋蔥田撿洋蔥
上週一(4/12)跟著吉光旅遊和小貝帶著繪本《愛吹風的洋蔥》去屏東兩天一夜,實際看看洋蔥的生長環境,也感受一下恆春陽光充足的溫暖氣候。3-4月正值洋蔥的採收季節,很多洋蔥田都採收了,或是要準備採收。
準備要採收的洋蔥田。洋蔥的葉脈都被落山風吹倒了,所以大家都會說恆春的洋蔥會伏倒(台語的跌倒)。
這是已經採收的洋蔥田。落山風是洋蔥田旁邊的山而來的。
小貝很喜歡在田裡撿東西,撿到幾顆洋蔥
一個洋蔥一個坑,這是洋蔥生長的位置
從田裡撿到洋蔥,感覺就是不一樣。
恆春在地社區的當地風味餐
看了洋蔥田,也來品嘗當地社區的風味餐,有好多洋蔥料理,口感佳,清脆香甜,還有其他當季的蔬果料理。
這道菜特別用小洋蔥料理
洋蔥切片炒,好清脆香甜
鳳梨料理,現正值鳳梨產季。這道小貝很喜歡。
小貝吃了2湯匙還想再吃
用餐後,跟著社區導覽員走入有機稻作的田埂間,了解瑯嶠米耕作期程、遠望鷺鷥林賞鳥秘境、觀察溝渠裡成群的小魚、蜆仔和蚌殼等。
16公頃的有機稻作。一年一作每年1-5月,其他6-7月會受到颱風影響淹水,9月之後會受到東北季風侵襲。
剛好看到害蟲,福壽螺的粉紅色卵。
田埂旁的溝渠,很清澈,看到很多小魚
田蚌,蚌殼很薄,魚蚌共生。
關於恆春的在地美食,有個小店我很喜歡「大可茶鴨蛋·港口茶」,是一位返鄉青年用恆春的在地好食材(如洋蔥、白鷺鷥米等)做美味料理,如港口茶、茶鴨蛋、茶丁凍、米食餐點等。
大可茶鴨蛋·港口茶
大可茶鴨蛋。用當地特產鴨蛋以及港口茶,製作成「港口茶鴨蛋」,搭配20種中藥滷製一個禮拜。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原因是,這間店2017年創立,創立初心是老闆的阿祖和阿嬤是道的的恆春人,茶鴨蛋和港口茶是老闆的童年幸福的記憶,除了希望能傳承這份在地美味料理,也想將在地優質的農特產品推廣出去。
用港口茶做的茶丁凍。
好吃的蛋糕
一起來看看大可用了哪些在地好食材,有白鷺鷥米、洋蔥、港口茶等
這間店面從荒蕪開始,店裡的許多裝置藝術都是老闆親自打造,美味可口的小點、茶飲都也是老闆用心研發的,可以感受到這位返鄉青年對於在地家鄉的情感,來這裡品嚐美味餐點時也可眺望廣闊的田間與山景。
小店對面就是稻田,邊享用美食邊欣賞田野和山景,真是放鬆!
來到墾丁,有一個讓小孩很期待的行程就是看梅花鹿,用門票可以換胡蘿蔔餵食梅花鹿。梅花鹿看到手上有食物,就會成群圍過來~。
梅花鹿看到手上有食物,就會成群圍過來~
梅花鹿的食物:胡蘿蔔、牧草、玉米筍、鹿米
有角的是公的
還有去貓鼻頭~
來到貓鼻頭
貓鼻頭為臺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並與鵝鑾鼻形成臺灣最南之兩端。
遠眺三台山、南灣、隆起的珊瑚礁
走訪恆春古城
除了生態,恆春古城也是很值得走訪的,古城建於1875年光緒元年,已有146年的歷史。
中山路和中正路以前很繁華,是個熱鬧的市集
百年老店春成商行,當地的百貨,已熄燈!
有看到鵝鑾鼻燈塔嗎?
日治時期的「臺灣八景」票選活動,鵝鑾鼻燈塔入選台灣八景之一。
西門
勝利星村
還有一個近年來的新景點,屏東市的「勝利星村」,舊名為「勝利新村」,以前是國軍眷村。其中「星」意旨:「承將軍居住之地之先,啟培養明日之星之後」,曾多位將軍在這裡住過,像是孫立人將軍、劉放吾煤球將軍等。目前有多個品牌進駐,有數間獨立書店、旗袍服飾店、排灣族服飾店、餐廳等。
將軍之屋,青島街106號,曾是陸軍官校校長官邸
知名作家張曉風14歲到17歲時,曾住在永勝巷5號
「嵐翎白砂」民宿
這次夜宿「嵐翎白砂」民宿,位於墾丁白砂灣至高點,夜晚可見滿天星空,白天可面山望海,非常舒心。
面海真是太美了!
民宿園區裡有座碉堡,可以爬上去看海
廣闊的草地,小孩的最愛,盡情的奔跑!
前兩年帶孩子來屏東是去海生館和墾丁,這次跟著繪本看洋蔥田、吃在地風味餐,和逛恆春古城,還去了市區的新景點勝利星村,看見了恆春的另一種風情。
有興趣的可以參考旅行社行程:https://auroratour.rezio.shop/product/BRM3ZT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小貝媽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