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這部電影開始,阿茲海默症的議題走入更多人視野。面臨家有阿茲海默症的病人,家人該如何照護,在在都面臨進退兩難的局面,若經濟不寬裕無法找人幫手,勢必無法工作得在家裡主斯照顧,然而沒有經濟來源又如何能將人照顧的好?又,假使經濟許可,但囿於亞洲(華人尤其)以孝為先,若送入專門照護的機構,無形中得背負道德枷鎖。孝與不孝之間,是個難題。
韓國電影媽媽的人生食譜即是如此,女主愛蘭,早年喪子,中年喪夫,靠著經營韓國小菜店買下店面跟住家,靠著小菜店供兩個孩子上大學,結婚,生子。她從沒想過養兒防老,因為兒子唸的是文學評論,42歲了依然只能在大學中當個臨時講師,如果要轉正,得送五千萬韓元當敲門磚。媳婦在家家教,為此,愛蘭在身體沒出狀況前會包辦兒子家的晚餐,對於女兒,愛蘭更沒有期待,畢竟女兒已嫁人且有自己的婆家事要忙。
愛蘭的記憶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她會在夜深人靜時拿出已逝大兒子的照片惋惜,也會在大兒子忌日時要求小兒子圭賢帶她去大兒子骨灰寄放的春川寺廟但她從未對兒女透露這些傷心的往昔。兒子圭賢一方面享受媽媽的照顧一方面心裡卻埋怨母親對他的不看重及冷淡,彷彿對媽媽來說世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忙著在小菜店做小菜賺錢。
當愛蘭的記憶錯置到連小菜該放的調味料比例及泡菜壇哪個是哪個都記不住時,兒女帶她確診後,不問媽媽一聲就決定要賣掉店面及母親房子的圭賢一心只想著賣房產的錢該怎麼應用,五千萬拿去供個正職位置,剩下的分給妹妹以及將母親送入醫療院所治療的後續費用。圭賢心安理得的想著這樣的安排是最好,他即將擁有安穩的工作,對妹妹的財產分配也公平且不用協調妹妹及妻子共同在家照顧母親的時間。最重要的是,醫院有設備有專業人員,所以這樣對母親對大家來說都是最圓滿的方案。
然而出乎圭賢意料之外的是他看不起的小菜店居然有很多主顧惋惜但感謝他母親所做的小菜,不論是讓忙碌的主婦/職業婦女能吃到有機天然的小菜還是讓身體健康狀況不佳,胃口不好的病人有吃東西的食慾,又再或者是多年跟著母親工作的阿姨對母親的感謝都是真心實意,包括自己的小孩都只愛吃奶奶做的飯糰,而那滋味卻是別人怎麼做也複製不了的口味。
幫手阿姨告訴圭賢,他的母親有個做菜的筆記本,所有的秘方配方都在裡面,只是找不到了,而幫忙找到的人卻是賣房的仲介,當圭賢打開媽媽的筆記本時,一張張躍然紙上的手繪食譜,搭配詳細的解說。圭賢茅塞頓開女兒愛吃的飯糰是因為食材需要加入母親釀的醬油拌炒,而他忽略了這個步驟,豁然開朗的他一頁頁翻著母親的食譜日記。
每道食譜都承載著母親的歲月,孩子的成長,那是母親的愛,沈默,不將愛宣之於口,潤物細無聲般融入每個日常點滴,每口飯每口菜每口湯。圭賢從來不知道母親的傷心過往,直到他知道真相後,他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愧疚。他下定決心要繼承小菜店,請求老婆的理解與支持並將母親接回自家同住,到社區尋求醫療互助資源,在母親徹底忘掉他之前與母親再創造些回憶。
時間的玫瑰,媽媽的筆記本,愛寫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