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12/0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偉大譯經師-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像
鳩摩羅什像
前情提要 前秦苻堅攻下襄陽後,把道安法師「請」到長安弘法,道安法師一生主要事蹟為:一、創立本無宗,二、建立僧團生活戒律以及出家人都姓釋,三、長安譯經。道安大師生前曾向苻堅舉薦過鳩摩羅什法師,不幸羅什法師長期阻於涼州;後來羅什到長安時,道安已歿16年。
在苻堅攻打淝水之戰前,西元382年,派了呂光前往西域攻打龜茲(新疆阿克蘇地區),要把鳩摩羅什「請」來長安,呂光成功達成任務抓到鳩摩羅什,但是苻堅淝水之戰敗北,回國沒多久便被姚萇(ㄔㄤˊ)所殺,呂光索性不回長安,自立為王,建立後涼。
「鳩摩羅什」意思是童壽。天竺人,其家世代都是國家的輔弼大臣,祖父鳩摩達多,是個有聲望的大臣,父親鳩摩炎,為了躲避要繼承相國之位,就出家為僧(印度有出家躲官位,中國有逃之夭夭躲王位的伯夷叔齊XD)。翻山越嶺跑到龜茲國,龜茲國王知道他捨棄榮華富貴,覺得他很有志節與操守,於是出城迎接,並聘請他為國師。龜茲國王有一個妹妹,二十歲了還沒嫁。她非常聰明,看過的書馬上就會了,聽過的話馬上就可以背起來,其他國家的王子想要娶她都被拒絕了。但是她一看到鳩摩炎,馬上就動心了(高僧傳寫「心欲當之」),於是鳩摩炎「被迫」娶她為妻。當她懷鳩摩羅什的時候,突然覺得自己的聰明才智增強好幾倍。有一次參加法會的時候,突然會將天竺話(例如你突然會講法語或俄羅斯語),而且在座的法師跟她討論義理,回答的內容都令大眾折服。當時一位高僧達摩瞿沙曾預言公主所懷的是具大智慧的胎兒。後來羅什出生以後,其母便不會說天竺語了(外掛消失)。
之後羅什母想要出家,鳩摩炎不同意(怎麼感覺怪怪的),於是就再生一個兒子名為弗沙提婆。一日,羅什母親出城遊覽,見墳墓間枯骨散落各處,頓感人生無常、身體為苦的根本,遂立誓出家修行。鳩摩炎還是不同意,羅什母親只好放大絕,不給我出家我就不吃不喝,到第六天,羅什母親幾乎快不行了,鳩摩炎只好答應。次日受戒,精進後證得初果。當時羅什只有七歲,亦隨母親一同出家。佛教四果為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及四果阿羅漢,阿羅漢為四果中最高的果位。前三果屬於有學(三無漏學戒定慧尚未圓滿,還要學),阿羅漢屬於無學位(因為已經不用再學了,「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再有生死)。
羅什也是神人,出家後老師每天背出來的偈頌,馬上就背起來,教導的義理也馬上可以完全理解,沒有任何不懂的地方,慢慢名聲越來越響亮,也就越來越多人供養羅什。其母見此,便馬上帶羅什離開龜茲國,輾轉來到了罽(ㄐ一ˋ)賓國。羅什跟著當時罽賓國最有名的法師槃頭達多學,這位法師精熟經律論三藏,法師一直稱讚羅什「神俊」,於是國王就請羅什到宮中說法,許多外道師也想趁機探探羅什到底有多厲害,當時羅什才九歲,大家都輕視他,輕敵的結果就是這些人都辯不過羅什,國王因此就更敬重羅什了。
十二歲的時候,母親帶著他回龜茲國,路途中遇到了一位高僧,告訴羅什母親:「要好好保護你的兒子,如果他到三十五歲還不破戒的話,會大興佛法且度人無數,與優波掘多(禪宗四祖)無異。如果破戒的話,就只是個有名的法師而已。」
不久,羅什隨著母親前往沙勒國停留一年,羅什習誦主要經論如《阿毘曇》,以及《增一阿含經》。由於喜見法師的推薦,羅什受到沙勒王的禮遇,在沙勒國升座說《轉法輪經》。弘法之餘,羅什並尋訪外道經書,博覽四吠陀典及五明諸論、陰陽星算等,莫不窮究洞悉。
佛法裡所說的外道是指不信因果,例如認為殺人放火或做好事未來都不會受到 報應;或是宿命論者,例如不管好人壞人都是經過相同時間得到解脫。
吠陀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意思是「知識」、「啟示」。 廣義的「吠陀」文獻包括很多種性質不同的經典,即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
五明,源於古印度婆羅門傳統,後被佛教所用,指五門學科。 聲明:語言、語言學、文字學、訓詁學、文學等,即語言表達及書寫、著述能力。 因明:邏輯學、論辯術,已證內明的菩薩,可以藉此辯駁外道的異論,令未相信佛法的人相信,令已相信的人信仰更加堅定。 內明:佛學、哲學,為五明之首;對佛教而言,即經、律、論三藏。對已證實相的菩薩,內明既利自己修行,又可幫助他人開悟。對婆羅門而言,則是指研習四吠陀論。 醫方明:醫學、藥學乃至咒術(陀羅尼)等,可助強身健體,並醫治別人的色身病苦,拯救眾生。 工巧明:藝術、科學、工藝、農業等,即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藝。
自從出家以來,羅什一直接觸小乘佛教,小乘是相對大乘佛教而言。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並沒有大小乘的區別,只有一佛乘。佛滅後百年,出現了教理派系的分裂,分為上座部以及大眾部,史稱根本分裂,而分裂後稱部派佛教。若我們探究字的意思,「大乘」是Mahayana(摩訶衍)的譯語,意為「大的交通工具(車)」;「小乘」是Hinayana的譯語,意為「小的交通工具」,而且Hina原意為「被丟棄的」,也有「卑下」、「劣等」的意思,所以Hinayana(小乘)是一種輕視的稱呼,大乘教徒輕視部派佛教,所以才會這樣稱呼他們。
佛教的主張是通過教理的實踐能夠從迷惑的此岸渡到覺悟的彼岸,離苦得樂,所以把教義比喻為交通工具。大小乘主要差別是自利和利他的差別。大乘佛教是「透過救濟他人,自己也會得利」的【自利利他】圓滿之教,如同大的船可以載比較多人到彼岸。相對於此,一切有部的教理,以個人斷煩惱得解脫為修行目的,如果解脫生死,認為自己「應作已盡」,此時就可以入涅槃,並沒有把救濟眾生一事,視為完成修行的必要條件,即使自己得到解脫,也不出來救濟眾生。小船只有載自己一個人,稱小乘。
此時,羅什遇到西域莎車國大乘名僧須利耶蘇摩,從之參學,聽他講解《阿耨達經》,了悟五蘊(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六根與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與六識)諸法皆空的道理。自出家以來,羅什皆學小乘有部思想,今學大乘,不免對所學有所衝擊。於是專研大小乘差異,後來有悟,廣讀大乘經典,受持龍樹菩薩的《中論》及《十二門論》等大乘法。之後隨母北行,經過龜茲北境的溫宿國,再度挫敗當地一知名外道,該道士下戰帖,如果辯贏我,我就把頭砍下來給你,當然羅什非常慈悲,收他為徒。至此鳩摩羅什名滿天下,龜茲王親往溫宿國迎接羅什母子回國教化。羅什二十歲於王宮中受比丘戒。
過了一陣子,羅什的母親前去告訴龜茲王說:「因為龜茲國國力開始衰退,我要先走了。」到了天竺後證得三果。母親當時要離開時跟羅什說:「《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傳之東土唯爾之力。但於自身無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忘軀。若必使大化流傳。能洗悟矇俗。雖復身當爐鑊,苦而無恨!」 (菩薩行道但求利益眾生,如能令佛法廣為流傳,使迷矇眾生醒悟,則雖受火爐、湯鑊之苦,死也無恨!)
方等:主要乃指在內容上說廣大平等之理趣者。大乘經典之名稱冠以大方等、大方廣等語者,係為與九部經、十二部經之一的方等加以區別。以方等意謂大乘經典,故大乘經典亦稱大乘方等經典。 真丹:也稱震旦,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 大士:泛指菩薩。
羅什的名聲越來越響亮,也傳到苻堅的耳朵了。一日,太史奏云:「有星見於外國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襄陽有沙門釋道安。將非此耶。」即遣使求之。龜茲王那麼敬重羅什,怎麼可能同意。建元十七年(西元381年),鄯善王和前部王等遊說苻堅出兵西伐。次年九月,苻堅派遣將軍呂光等率領七萬大軍,討伐龜茲及烏耆諸國。他囑咐呂光攻下龜茲時,速速送羅什入關。
呂光軍隊還沒到的時候,羅什告訴龜茲王白純:「國運已經走下坡了。過一陣子有東方來的軍隊,建議投降!」白純王沒有聽從羅什的建議,舉兵反抗,結果呂光於西元384年打敗龜茲國的軍隊,並且殺死白純王,立純弟震為主。呂光見羅什年輕,而苻堅卻派七萬大軍迎請羅什,心中深感不悅,於是故意戲弄羅什,例如強迫羅什和龜茲公主成親,羅什苦苦哀求,呂光反而說:「你的操守又沒比你爸好,何必拒絕呢?」於是呂光灌羅什酒,令公主與羅什一起睡,遂虧其節。還有叫羅什騎牛、乘惡馬,希望他從馬上掉下來,羅什卻絲毫沒有慍色,最後,呂光感到慚愧,才停止作弄羅什。
呂光準備凱旋回中國的時候,有一天在山下安營紮寨,羅什說:「不要在這裡過夜,晚上會出事,應該移軍隴上。」呂光不聽,當夜果然下暴雨,水淹數公尺,光軍死者數千。於是呂光心裡開始覺得羅什好像很厲害!羅什又告訴呂光:「照命數來看,推算應該要趕快回中國,過程中必有福地可居!」呂光這次很聽話了,行軍至涼州時,聽到符堅已為姚萇所害。於此建立後涼,年號太安。由於呂光父子並不信仰佛教,羅什在後涼的十七年間,便無法講經說法,或許是這樣的因緣,讓羅什可以專心學習中文,奠定了後來翻譯佛經非常重要的基礎。西元401年五月,後秦姚興舉兵西伐呂氏,呂光子呂隆軍敗投降,羅什被迎入關,同年十二月抵達長安,此時羅什年已五十八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