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篆文的考察(4/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第四節 說文小篆構形的規整化

在字形分析的研究中,我們將字體有明顯規律的安排或調整,通稱為「規整化」或是「美化」,這裡的「美」並不是美學、美感中個人所認知的「美」或「醜」,而是為了研究構形分類,作為一種界定。

1.「人」字的規整化

舉例來說「人」字「c段注」與「j大徐」(陳氏一篆一行本)的規整化(美化)最為明顯。其他版本的說文都既符合構形也沒有規整化的現象,保留了原本小篆字跡樣貌。
十種《說文解字》287人
第四節 說文小篆構形的規整化 說明
第四節 說文小篆構形的規整化 說明

2.「規整化」再探討的重要性

從本次的研究考察中我們發現,以『說文解字』作整體規整化分析,能夠更仔細的判斷說文小篆構形的正確或錯誤。就以「[刀又]」與「亘」二字作為說明。
第四節 說文小篆構形的規整化 說明
「亘」形的演變推測

那麼,東漢許慎的『說文』參照西周文字的可能性有多高的?稿者判斷是相當低的,依據有二點,第一,像西周文字這般構形傳抄到東漢時,還能保留最早的構形是不容易的。第二,在秦的簡牘或印章當中,「亘」形的寫法已經成為「 」。因此,目前『說文』的構形接近西周文字,稿者的推測可能是東漢之後的古文研究者,依據金文上的字形所判斷的結果,並非原始許慎的版本樣貌,如:『增廣鐘鼎篆韻』 刊:[1]
增廣鐘鼎篆韻「宣」字
增廣鐘鼎篆韻「𧻚」字

第四節 說文小篆構形的規整化 說明
五種《說文解字》的行部字例
第四節 說文小篆構形的規整化 說明
第四節 說文小篆構形的規整化 說明

第五節 小結

筆者以《說文》十種版本的作為考察範圍,再擇選其中四種版本的內容作前、中、後的篆形所在深入分析,闡述各種版本間的差異問題,以及是否真正具備正確「篆」形的代表性。
經過科學數據與分析之後,有了這樣答案:篆形是否「規整化」是影響最後統計比例最大的因素。越早的《說文》版本其構形不一定越正確,但在規整化的比例上是少很多的。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編輯者的理解認知下,小篆構形一直有所調整,而這些已經「規整化」的構形,也會影響其他閱讀者對小篆構形的判斷。
我們用了很多字例與圖版並列且詳細的說明,主要的目的是要傳達一個概念:明瞭小篆字形是否有規整化,有助於文字原始結構的還原,以及原始文字經過了哪些改變以致形成了「規整化」。所以,我們認為理解《說文》小篆有無規整化,並透過構形分類的辨別與分析,這樣的分類就有意義且必要,也是本文考察與論述重要的核心所在。

[1] 一六八、一四〇頁、〔元〕楊銁『增廣鐘鼎篆韻』七卷、『續修四庫全書』〇二三七、經部、小學類。

avatar-img
2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信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說文解字》篆文的考察(1/4) 《說文解字》篆文的考察(2/4) 第三節 《說文解字》小篆字形考察 一、「重複字」與「重文」 本節的小篆字形考察,討論範圍基本以「篆文」為主,而籀文與古文不在此範圍內。在字形考察之前,我們先介紹『說文解字』「重複字」與「重文」。「重複字」是說字頭重複,一樣的字編列放
《說文解字》篆文的考察(1/4)  第二節 《說文解字》篆文部首的相關考察  前面一節,我們比較了十種版本說文部首的構形差異,此節將就『陳氏一篆一行本說文解字』單一版本進行詳細的構形分析考察。以下開始的說文小篆形體,都是此版本,不再另外註明。 凡例 .本次考察『說文解字』部首構形使用『陳氏一篆一行本
第一節 《說文解字》的體例與刊印版本 篆書是漢字當中,年代最早的字體,廣義的篆書包括秦代以前所書寫使用的文字。因古代簡牘材質易於腐朽,不易保存,故秦以前的篆書,原始墨跡傳世甚少。所幸在紙張普及應用廣泛的時代,古文字透過描摹得以傳佈流傳,尤其紙張在青銅器或刻石等拓印的應用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青銅銘
簡牘名蹟選1 湖南篇(一)-68頁 釋文: 卅四年十月以 盡四月、吏曹 如果把這樣的字稱為「篆書」,而其他同時期的文字稱為「古隸」或「隸書」其實是錯誤的。兩者其實並無差別,差別只有大小,會形成粗細一致的線條,也祇是相同毛筆書寫大字的物理特性。而且這樣「大字」在秦漢墨跡文字上並不多,若用「特例」來代
現在我們所見的《說文解字》,作者是東漢許慎,當中的小篆字形,有人一生奉為圭臬,努力學習模仿,也有人說:「一些字有錯誤,不能全部相信。」 到底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真要區別得好好的個別詳細的考察才行。就字形來說,我們可以先做三件事。做完後基本上就可以區分哪些是許慎的問題,哪些字例的錯誤不能怪罪於許慎。
《說文解字》篆文的考察(1/4) 《說文解字》篆文的考察(2/4) 第三節 《說文解字》小篆字形考察 一、「重複字」與「重文」 本節的小篆字形考察,討論範圍基本以「篆文」為主,而籀文與古文不在此範圍內。在字形考察之前,我們先介紹『說文解字』「重複字」與「重文」。「重複字」是說字頭重複,一樣的字編列放
《說文解字》篆文的考察(1/4)  第二節 《說文解字》篆文部首的相關考察  前面一節,我們比較了十種版本說文部首的構形差異,此節將就『陳氏一篆一行本說文解字』單一版本進行詳細的構形分析考察。以下開始的說文小篆形體,都是此版本,不再另外註明。 凡例 .本次考察『說文解字』部首構形使用『陳氏一篆一行本
第一節 《說文解字》的體例與刊印版本 篆書是漢字當中,年代最早的字體,廣義的篆書包括秦代以前所書寫使用的文字。因古代簡牘材質易於腐朽,不易保存,故秦以前的篆書,原始墨跡傳世甚少。所幸在紙張普及應用廣泛的時代,古文字透過描摹得以傳佈流傳,尤其紙張在青銅器或刻石等拓印的應用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青銅銘
簡牘名蹟選1 湖南篇(一)-68頁 釋文: 卅四年十月以 盡四月、吏曹 如果把這樣的字稱為「篆書」,而其他同時期的文字稱為「古隸」或「隸書」其實是錯誤的。兩者其實並無差別,差別只有大小,會形成粗細一致的線條,也祇是相同毛筆書寫大字的物理特性。而且這樣「大字」在秦漢墨跡文字上並不多,若用「特例」來代
現在我們所見的《說文解字》,作者是東漢許慎,當中的小篆字形,有人一生奉為圭臬,努力學習模仿,也有人說:「一些字有錯誤,不能全部相信。」 到底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真要區別得好好的個別詳細的考察才行。就字形來說,我們可以先做三件事。做完後基本上就可以區分哪些是許慎的問題,哪些字例的錯誤不能怪罪於許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 - 之二 王力在《漢語史稿》第四十一節關於繫詞的產生及發展的論述中對「也」字作出這樣的觀察﹕ 「由這些例子看來,在名詞謂語後面,一般總要加上語氣詞『也』字,同時也就靠著這個『也』字來煞句」[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三 現在回到朱自清的序文。 詞 (非《詞源》中說的作為文學體裁的詞) 就是虛字,又稱「助字」,詞例就是虛字的用法。難得的是,他竟然有「虛字一方面是語句的結構成份,一方面是表示情貌﹑語氣﹑關係的成份」的觀察。顯然,朱自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二 朱自清為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寫了一個序,起首的見解頗為透徹獨到,可惜這個見解被現今的漢語語言學者束之高閣,因而有關漢語語法的論述繁多,卻總是不見梗概。朱自清雖然不是語言學家74,對漢語的觀察卻相當有意思。下面引述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一 北宋錢塘僧人文瑩撰寫了一部筆記體野史《湘山野錄》,凡三卷,記載了一段不知真假的趙匡胤和趙普的對話﹕ 太祖皇帝將展外城,幸朱雀門,親自規畫,獨趙韓王普時從幸。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二 舉個例子,假設有這樣的一個合乎語法的字符串﹕ 已知的是「AB」屬 x 語構型,而「A」屬 y 語構型,那麼「B」顯然屬於語構型 y\x。 其次,語言學家薩皮爾對語法的一個觀察十分準確﹕所有語法都有遺漏。 由於我們的研究對象是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九 屈折變化沒有標誌句子成份如何構成句子的規則﹗這是我們的另一個觀察。句子成份屬規範性的操作指引。現再返回《文通》的意見。《文通》將詞分成七種便是語法上的規範性指引。就句讀而言,《文通》說﹕ 「夫文者,集句以成,如錦繡然,故謂之文。欲知文,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 - 之二 王力在《漢語史稿》第四十一節關於繫詞的產生及發展的論述中對「也」字作出這樣的觀察﹕ 「由這些例子看來,在名詞謂語後面,一般總要加上語氣詞『也』字,同時也就靠著這個『也』字來煞句」[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三 現在回到朱自清的序文。 詞 (非《詞源》中說的作為文學體裁的詞) 就是虛字,又稱「助字」,詞例就是虛字的用法。難得的是,他竟然有「虛字一方面是語句的結構成份,一方面是表示情貌﹑語氣﹑關係的成份」的觀察。顯然,朱自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二 朱自清為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寫了一個序,起首的見解頗為透徹獨到,可惜這個見解被現今的漢語語言學者束之高閣,因而有關漢語語法的論述繁多,卻總是不見梗概。朱自清雖然不是語言學家74,對漢語的觀察卻相當有意思。下面引述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一 北宋錢塘僧人文瑩撰寫了一部筆記體野史《湘山野錄》,凡三卷,記載了一段不知真假的趙匡胤和趙普的對話﹕ 太祖皇帝將展外城,幸朱雀門,親自規畫,獨趙韓王普時從幸。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二 舉個例子,假設有這樣的一個合乎語法的字符串﹕ 已知的是「AB」屬 x 語構型,而「A」屬 y 語構型,那麼「B」顯然屬於語構型 y\x。 其次,語言學家薩皮爾對語法的一個觀察十分準確﹕所有語法都有遺漏。 由於我們的研究對象是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九 屈折變化沒有標誌句子成份如何構成句子的規則﹗這是我們的另一個觀察。句子成份屬規範性的操作指引。現再返回《文通》的意見。《文通》將詞分成七種便是語法上的規範性指引。就句讀而言,《文通》說﹕ 「夫文者,集句以成,如錦繡然,故謂之文。欲知文,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