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30|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58清淨心念遍滿虛空

時間:民國八十八年元月二十七日(農曆十二月十一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現在大家念佛,都說要「求往生」,當生病病情很嚴重的時候,也一定要拿出
那個願力,來打倒病魔。我們一般都會說:沒有辦法!病重時,痛苦得要死了!當我們承受這病苦的果報,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要起一念的歡喜心。若內心只想著痛苦得要死了,那就一定是感應到地獄的果報。
蕅祖《靈峰宗論》曾說:「成佛作祖,墮坑落塹,只在一念間。」就是這一念,轉過來翻過去,所以才說煩惱轉過來,即是菩提。如果沒有煩惱,那怎麼會有菩提?眾生必須要在煩惱中,才能隨時覺察到煩惱的當下,心念一轉就是智慧,就是菩提!
現在這本《光量寺日常生活及活動行儀手冊》,大家都能做到嗎?
訓導主任:
請問院長!您說的是過堂和兩堂課誦的規矩?還是其他的?
院長開示:
你們的日常作息運作,是不是有確實去實行?
訓導主任:
這個作息表,就是按照我們平常的作息寫出來的。
院長開示:
對啊!按照作息表規定的事項,我們一定要辦到。這次在光量寺舉辦教師學佛營,你們都有這本手冊,作息上若沒有落實,自己都辦不到,學佛營的居士怎麼遵循?日常生活中,就按照這一本手冊去落實,那些老師每人發給他們一本請他們看看,這些規矩對他們來說,是相當嚴格的,你們自己若做不到,居士就會無所適從。
學員答:
我們先看熟再說。
院長開示:
是啊!自己要先熟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言行舉止,都要合乎這本手冊的規定才好,比如:信徒來禮佛時,住眾要為居士準備洗手台的擦手巾,若是有花樣色彩的都不要用,出家人也儘量不要使用,有花樣色彩的東西比較好。
放在洗手台旁的肥皂,有香味的也不要使用。若信徒拿香皂來供養,可以透過信徒換成藥皂。那些有花色的毛巾,也應該請居士代為處理,這樣才能使他們受完戒後,保持清淨的戒體。
比如當初我去蓮因寺,今天去明天回來後,我連白色的衣服都不喜歡穿。以前在俗家,當外套的那些純白的日本竹紗(台語),每一件的價格都很昂貴。學佛之後,有些拿去染成壞色(青、黑、木蘭三色) ,其餘的都把它捨掉,然後做成一件粗布的居士服,再去布行詢問:「你們有賣這種粗布嗎?」他們都說:「我們沒有賣那種粗的布料。」你看,我們穿這種粗布製成的衣服,是很高貴的!普通的布行連買都買不到的布料,就是最高貴的。
雖然一般人看不起眼,但它就是最清淨、最高貴的。所以說我們的心量,就是遍滿虛空,這個清淨的心念,就是最寶貴的,我們一定要明白。
今天我主要跟你們講的題目是「佛教是以人為根本的宗教」。世尊說法雖然也常談到六道的眾生,並強調眾生的平等性,但卻著重於現實人生,而甚少談神說鬼。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六道當中唯有人道才能修行聖道。神和鬼再怎麼說,神在天上,鬼在地下,這無非是輪迴的一種相狀;而人類往往錯把神明捧到最高點,神明是有賞善罰惡的能力,當在懲罰你的時候,往往會讓你跌得更深。當你跌到最底,想要挽救的時候,卻是非常地困難。所以,佛陀的教育宗旨,基本上就是以人為主,大家平等相處。
照著這段文念下去。
學員:「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世尊雖然也談到五道(六道)眾生,甚至倡導眾生平等,卻特重此現實人生,而少談神說鬼,這與儒家的『子不語怪力亂神』頗為相近。」佛教之所以珍視此人身,是因為人有三種與生俱來的特殊勝,即憶念勝、梵行勝、勤勇勝。這三種殊勝發展起來,近似儒家所講的三達德—智、仁、勇,進而可昇華淨化為成佛的三德。
一、憶念勝:人類的記憶力特別好,思考能力特別發達,尤其文字發明之後,我們的文明可謂一日千里,憑藉著文字的紀錄,人類將經卷、文化、技術,代代相傳,依此憶念思惟的『生得智』,經聞、思、修慧的熏修淨化,即成佛的『智德』。
二、梵行勝:就是清淨。梵行即是清淨非穢惡的行為。因為人有自覺的慚愧心,可以觸發自己離惡向善,所以超越他道眾生。慚與愧是人類修行的基礎。不過,通常太過狹隘,若能遍及於一切眾生,則成佛的『恩德』。
三、勤勇勝:就是不達目標,絕不終止的堅忍毅力,人類為達成目標,往往可以忍苦耐勞,甚至犧牲自己的性命亦在所不惜,這種勇於實踐的勤勇,若用來行菩薩道,定能「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進而成就佛果!儒家稱智、仁、勇為三達德,似平已臻至善的境界,但依照佛教的標準仍未圓滿,因為儒家學說,是以自我為中心。
謂我有智慧、我有仁慈、我有勇氣,所以要名留青史。都是為了名,為了我和自身的親朋好友,以及事業、種族等等,都是以「我」為前提。因為有所求,在有附帶條件的情況下,總是不純潔容易變質。
所以,要將智、仁、勇再超越我執,將之昇華、淨化,也就是學佛的三綱要---智慧、慈悲、勤勇,以至成佛的三徳—智徳、恩徳、斷徳
佛的智德圓滿,不但覺了一切法的本性,也覺察了一切法的特性、形態、作用、關係等等;覺了現在、過去、未來。更能以智慧的善巧方便,來度脫眾生,佛陀救苦的大悲心恩德,不限於一人、一世、一族、一地區、一世界,為一切眾生、一切苦難來發心。不論你是否信佛,
不僅限於今生,更是盡未來際的,眾生若一日沒有離苦得樂,轉迷成悟,佛對眾生的救護,就一日不停止。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書裡說:『悲的深切,徹骨徹髓,無所不用其極。』所以說『智圓悲無極』,這種悲心、智慧,與儒家提倡的『仁智』顯然不同。
佛的斷德,不但斷盡煩惱理障事障,甚至無絲毫雜染餘習。亦即看破我法二執,淨除積習。不再受『自我』左右而徹底解脫。不像有些自稱聖潔的神,動不動就發怒殺人,甚至用洪水加害不信於他的人,學佛應先掌握三綱—信願(目標),慈悲(動機),智慧(方法)才可能進趣圓滿的佛德,而不是越行越遠。」
院長開示:
你們有專心在聆聽嗎?這篇文章的內容,說明人類是由儒家所講的三達德,進而可昇華淨化為成佛三德。人的記憶力特別好之憶念勝,依此憶念思惟的「生得智」。經聞思修三慧,熏修淨化,即成佛的「智德」。我們人類有智慧,才能夠了解一切的道理。
比如月球,它的環境是不能夠讓一切生物在那裡生存的。我們學佛的人,去月球能學習到什麼?即使學得來,又要做什麼呢?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智慧?沒有智慧辦事就含糊,糊裡糊塗的,不只浪費時間,又增加自己的瞋恚心,瞋恚心一旦生起,就會弄得滿腹火氣。
因此,我們要好好地去了解自己的個性,才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裏。我們今天學佛了,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裏,這樣才有改進的機會。假使說自己的根性比較鈍,就一定要多學習培養福報,若是沒有福報具足,事情就會樣樣不圓滿。那要怎麼修福報呢?現在我請問你們,考考你們的實力。
訓導主任回答:
我們學佛如果福報具足的話,業障就會消,業障消除,對於別人的教導,就能夠聽得清楚,做事情才不會糊塗。
院長開示:
你說修福報就是消業障,那一開頭要怎麼修這個福報?你要怎麼去了解這個福報很重要?
訓導主任:
首先告訴自己:我什麼都不懂,所以需要善知識的指導。我們就是「依教奉行」,依止善知識所教導的方法和智慧,從中好好地學習。
院長開示:
修福德的本身就是「捨慳貪」,我們要去明白,這個「福」是能夠對治我們的慳貪,以及自己那個不願的心。比如說:修福報,其實就是要起歡喜心,把自願的心拿出來,而不是在口頭上說:我在修福報。
福與緣是一體的,是不分開的。比如說你非常勇猛,只要是常住的事,就主動默默地去做,又有歡喜心,這就是具足那個因緣。能夠在大眾中實際去普學,這才是最重要的。
若只是口頭上的修福,遇到別人的指導,有時自己也會感覺不歡喜,你可能心裡會想說:「我都做得這麼辛苦了,你還一直念一直念!」像這樣就變成是在修障礙。或許心中還會生起:不修還比較好的心態。我們修福報,就是要報答社會,報答人的恩情。所以說我們出家人就是要用虔誠的心來用功。
我們若沒有智慧,一定會為帶領的人,增加出各種的麻煩。他指導你,而你會覺得他是處處在管教你。所以我們要體會:「若沒有智慧,不只是麻煩他人,還侵佔他人的時間。」就因為這樣,所以才說我們要明白因果的循環。假如自己沒有智慧,責任是承擔不起來的,而且會耽誤到他人的時間,自己也不明事理;我們若自己明事理,不只會受人讚歎,當下就是自利利他,悲智雙運,處處辦事流利,福德因緣具足,要斷生死,那是沒問題的!
前幾天你們拿回去影印的那份資料,大家研究的如何?有沒有拿給你們師父看,內容都明白嗎?
這是印光祖師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那個開示是最好的,我現在又倡印一千本。印祖他老人家認為要處處開示,佛陀的四眾弟子,才能真正地得到最高的利益。像現在的出家眾,也都是從俗家來的,若俗家的子弟水準降低,好比現在社會上的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所反映出來的僧團水準,也會一直下降。
你看末法時代的佛教,在運作上都是靠宣傳,變成向外宣導,因為大眾學佛都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如同現在的社會,乙方都需要甲方來要求!當老闆要求員工時,都還要運用善巧、鼓勵、獎賞的方式!
現在的道場,常住就是要自立自強,我們要怎樣培育住眾,讓他們有所成就?那個高慢心的習氣,還真是不容易改掉,這就變成障礙修行的因緣。例如,你個人若想要找個地方修行,信徒們都很發心,馬上就有居士提供場所,或贈送一間精舍,護持你的修行,讓你衣食無缺,那你的我慢就會一直生起。
從前古代的修行人,連自己常住的道糧都有困難,就像大陸叢林,或緬甸佛教,要出家是沒有那麼容易的。在道糧或經費上不夠時,若真的每個人都出家,護法居士也就沒有那麼多了。你看台灣的佛教那麼興盛,出家那麼容易,護法居士又那麼熱心,其實這種情形很容易就會變成修行地阻礙。
真正地修行,是要能夠刻苦耐勞,才有辦法破除無始劫來這些習氣。若是沒有刻苦耐勞的心,想要破除那個貪的念頭,是沒有辦法破除的。現在的環境,就變成這個樣子啊!
目前你們光量寺最重要的,就是要趕緊輔導日常生活的威儀規矩,而且要好好地依循作息表運作,尤其是兩個人互相討論事情時,要觀察誰的音量比較大?
過去的大陸叢林,初出家的第一個月,就是要管教你的聲音,假使你已經出家一個月了,在與他人講話時,就要留意自己的聲音和語氣有沒有改變?這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如此注意,久而久之你們與對方講話的聲音、語調,一定不會去阻礙他人,而自己心中的習氣,自然也就會慢慢地被磨掉,磨得很圓。阿彌陀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