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補救措施有用嗎?台灣經驗觀察【疫情衝擊/系列二】

    前情提要:按援助對象粗略區分,第一類方案是援助受創企業,第二是支持金融體系,第三則直接針對勞工。
    #全力避免勞工失業
    你可能會好奇,按照過去「政府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的邏輯,只要能夠補助企業維持持營運,勞工不就可雨露均霑嗎?再說,政府本來就有失業保險制度,勞工失業了就去領失業救濟金另找工作就好,為什麼要直接補貼勞工讓他們硬撐?
    這麼做的道理有二個。第一,失業的經濟與社會成本,遠遠超過失業救濟金所能補償。不僅人力資本就此流失,使危機後企業的生產效率恢復不易,失業所造成的不確定性與心理恐慌更是消費需求的殺手,恐讓經濟陷入長期蕭條難以復甦,更別提對家庭與社區生活的種種負面影響。
    第二,一般經濟危機起源於經濟體內部固有問題的惡化,同時也是矯正問題的機會。但武漢肺炎基本上是醫療危機不是經濟危機,例如航空業目前遭受衝擊,並不是因為航空業無效率或冒險投機,表演工作者的收入歸零,也不是因為大家對他們的表演失去興趣。在這種狀況下,救這些勞工絕非無效率硬撐,放手讓這些勞工失業才是削弱或瓦解自己的生產力。
    換句話說,這時如果救企業卻不救失業,等於是紓困只做半套,疫情過後只會迎來跛腳的復甦,還會惡化貧富差距。
    #台灣的紓困方案
    相對於中國以及歐美各國,台灣由於防控得宜,尚不需採取極端對策,經濟活動尚且維持。然而,世界幾大經濟體同時急凍,仍將對台灣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依照前述三種分類,第一類針對企業提出之紓困方案,經濟部目前提供受影響企業營運\振興資金貸款,同時要求這些企業不能裁員、減薪。不過,即便紓困貸款以確保勞工權益為條件,但隨外需衝擊擴大,更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可能會選擇退出市場而非請領貸款,如此一來經濟部的紓困方案就幫不了勞工。第二類針對金融體系的救市工具則為,央行降息與國安基金護盤,與勞工就業與收入無直接關係。
    目前已知的第三類直接針對勞工的方案,為勞動部補貼減班期間之勞工薪資與其原薪資差額的50%。這與歐美直接給付工資的精神相仿,但額度較低。是否可以遏止失業並同時確保勞工消費能力需再觀察。
    眼前全球經濟急凍,要能遏止台灣也出現失業潮,是否可維持甚至提升國內需求會是最大關鍵,竭盡所能維持就業與收入應是政府首要目標。
    轉載編輯自台灣工人鬥陣-創刊號(2020.08)與桃園市產業總工會通訊第139期(2020.03)文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