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我們買的東西真的是我們想買的嗎? 讀《金錢心理學》

我們買的東西真的是我們想買的嗎? 減少消費之後,銀行帳戶裡的數字增加了,也忍不住問自己這個問題。
事實上,我們對金錢的認識太少,對錢的觀感太容易受到影響。 想想這個有趣的例子。如果你要買一個好吃的生乳捲禮盒送人,店裡的人卻跟你說,5分鐘車程外的另一家店在打折,能省200塊。你會去嗎? 如果你今天要買一台車,要價50萬,店員同樣跟你說,5分鐘車程外的店可以讓你省200塊,你會去嗎? 大部分人都會跑一趟去買便宜200塊的生乳捲禮盒,但不會去買車。主要是受到比例影響,買台50萬的車,省200塊好像沒什麼必要。(買車是大額支出,很多人會因為「反正都花了那麼多錢」這種想法,而更輕易加購昂貴的內裝。)但仔細想想,200塊的價值是固定的,不會因為是買什麼東西省下來的而改變。
另一個跟消費有關的例子是心理帳戶。 許多理財專家都說要設定預算,才不會當月光族。其實我們擁有很多心理帳戶,買服飾包包的、買菜的、買小孩東西的、買家用品的......這禮拜買了兩件衣服一雙鞋子,好像該收手了,但家用品好像還可以買個什麼。 看起來好像有在控制,其實只是因為在每個心理帳戶都放了預算,好像就能心安理得消耗預算,但你擁有的金錢追根究柢都是同一個帳戶(資產總額)。 甚至我們還有情緒帳戶,從不同管道來的錢,花法也會不同。買彩券或統一發票中獎,甚至股票當沖賺來的錢,來得太輕易,我們也會傾向拿來大手筆請客,或買些平常不會買的奢侈品,輕易地花掉。可是,每個月的薪水就會比較慎重看待。
別誤會,《金錢心理學》不是一本勸你當小氣鬼,這輩子最好都不要再花錢的書,卻能教你避開消費陷阱。 行為經濟學在現代社會是門顯學,畢竟大多數人都是靠著消費行為來獲得金錢好繼續過日子。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會被什麼操控很重要,這樣才能真正知道到底是想要還是需要,一味的忍耐不買,萬一像減肥節食到爆掉,反而暴飲暴食就不好了。
一件2000塊買來的衣服,拿去二手拍,可能500都沒人收。我們總是會高估自己所有物的價值,可能因為這個東西跟了我很多年,有了不一樣的附加價值。但其實當你在試穿試用的時候,就漸漸增加這個物品在你心中的價值。甚至在拍賣場,曾經出價競標的東西,再一次競標,出價的人心理價位會更高。
常聽到有人說這錢花得好心痛,但你知道花錢真的會痛嗎?研究表示,付款會刺激腦部涉及處理身體疼痛的部位,高價的刺激更強烈,捨棄東西也會感到痛苦。信用卡、行動支付、預購都是在讓你逃避痛苦,才會願意花更多錢。
有人說,金錢不是萬能,但沒錢是萬萬不能。《致富心態》裡提到,金錢最大的實質價值,就是賦予你掌控時間的能力。能夠掌控時間,才有自由。而自由正是我在極簡這一路上從未放棄過的目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