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7|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大秦王朝-秦始皇帝】

秦王政二十六年,大將王賁、李信、蒙恬合力滅齊,完成了天下統一的大業。
不過其實當時還沒有年號的概念,也沒有改元這種玩法,所以即使當年稱帝,也就是改成始皇帝二十六年來記事而已。
李斯等人發揮了各種國學常識,擬定了各種新的稱呼玩法。包括改稱皇帝,自稱朕。除諡法……以前跟以後都是死了才有封號,什麼秦武王漢文帝的。這時候直接命名為始皇帝,之後就二世三世。
常見的改制不說,直接進入上次的結尾:王侯封賞之論。
當時丞相表示,燕齊這些比較遠的地方,不如封子弟為王,來鎮壓管制。
廷尉李斯卻有不同意見:周朝就是分封子弟,也沒有比較靈光啊。而且我們推行郡縣制多年,連侯都不封了,這時候封王又要改制,擾民。
始皇帝表示同意:天下之亂,皆因有王侯,不封。
我不得不在這裡插一下,秦的一統天下,其實已經有了現代人類的思維。更嚴格說,千年的周朝,思想本來就已經發展的很純熟。為什麼進入漢代之後,就轟轟烈烈的又演了兩千年的愚民制度呢?
在我們繼續觀看秦始皇的政績時,千萬記得把傳統觀念先放下。
秦始皇決定把郡縣推廣到天下,沒收所有的兵器,搗毀各國的城牆。以示天下太平。並將各國富豪聚集到咸陽城來。始皇帝明白,能搞亂的,除了軍人就是有錢人。
何等先進的認知。
緊接著展開我們熟知的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
統一度量衡的目的有二:政府力量介入市場機制,以及稅務統籌管理。車同軌在做的,其實比較像建立全國鐵路網。
那時候大型馬車,還是得走在既定的車軌上比較安穩:亂走是很容易導致車輪損毀翻覆的……避震系統還沒有那麼好。
奇怪吼,認真說起來,車行軌這個運輸模式,直到今天都還非常堪用。中國人在戰國時代就會了,秦朝更是建立起全國運輸網,為什麼後面又開倒車了呢?
書同文更是最最重要的機制。
秦始皇並沒有要求大家都要說秦語,不可講方言。他只是要求每個郡縣,不管你之前是什麼國家,都要使用我們的文字來撰寫文件。
同一套字符,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組成跟表達意義。比方現在日本漢字跟中國漢字,長得半斤八兩,但是組成的字詞意義大相逕庭。
這個問題不只是溝通上會變困難,知識的累積也會變得艱難。
也就是書同文,不但具有政治管理的效益,同時也具備了文化上的意義。
會採取這樣政策的政府,為什麼會去消滅古文化?
那個啊,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也是很好的。孫文的三民主義也是很好的。可是誰能推廣到中國各地呢?
誰也不能。
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麼中華民族,大家都是外國人啊~說笑,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但在秦朝,則是相對重要的因素。
始皇帝二十七年,秦始皇開始周遊天下,巡視調整管制。
二十九年行經博浪沙,碰到故韓國刺客。
三十一年微服出巡,碰到盜匪。
三十二年去到北方,說了一句「亡秦者胡」,然後派出蒙恬跟楊端和,率五十萬大軍遠征匈奴。
三十三年,派兵征伐南越。
其實我們大概可以看得出來,統一天下五年後,秦始皇又有點癢了。這很人性,就跟現代人大概三五年會換一次工作一樣。
已經沒什麼挑戰性了嘛。
然而,始皇帝三十四年,新的浪潮來到。
博士官員又上書表示,應該要像周朝一樣分封子弟功臣,才是永治之道。
尊古聖賢,正是儒家圭臬。
為什麼這時候又提一次?因為又開啟了新一波的戰爭,收穫了新的領土嘛。
可是我們已經知道,秦始皇跟李斯,其實是反古革新派。他們對這八年來的革新,相當滿意。這時候反對黨又來發言,先別說秦始皇,李斯是個小屁眼的男人你們知不知道啊?
沒錯,這一年,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發動了焚書坑儒的偉大計畫。
認真來說,這叫做法家跟儒家最大的一次衝突。
在儒家的眼中,這就是文革。對當時的人來說,就是白色恐怖。進儒家又不用在額頭上點個疤,誰能分辨一個人到底是不是儒家士人?
李斯的建議就相當符合白色恐怖的玩法: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只要你的行為帶有儒家思想,告發就可以了……說到底,這種檢舉制度就是商鞅開啟的。所以鞅大也是一個被儒家轟到爆。
至於焚書啊,其實也有很多人提過了,秦始皇的焚書並不是造成先秦學術大量流失的最後一刀。真正的最後一哩路,還是項羽燒阿房宮造成的。
因為這時的焚書令是:官方藏書,跟官員藏書以外的《詩》、《書》才要燒。
回推到書同文令,你會明白看出,秦朝並沒有打算消滅先秦的學術思想,進行思想箝制跟管理。相反的,大秦朝是一個重視積累知識、革新邁向未來的先進國家。
注意了,這一年其實推出的僅僅是焚書令,以及詩書禁論。秦始皇並沒有坑儒。另方面,隨著蒙恬的捷報頻傳,秦始皇帝在三十五年,開始了阿房宮建築計畫。
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令一個人認為就算是天上的星星,他也能摘下。
事必躬親的秦始皇,開始對於不死靈藥的渴求越發強烈,終於引爆了坑儒事件。
有沒有覺得哪裡怪怪的?沒錯,實際上我們所稱的坑儒,是秦始皇對於那些搞不到不死藥,又對朝政非議的方士們,所進行的集體坑殺。
並非儒家士人。
秦始皇之前焚書,特別允許方士類的書文得以私人保留。但沒想到儒士壓住了,方士又亂。這才展開坑殺的動作。共四百六十七人。
那麼,為什麼後世的儒者,卻把這些方士算成「自己人」呢?
因為這些人,同樣批評秦始皇的暴政。
嗯,大概就是一個,公司剛成立的時候,有個人組織了一個新興事業開發團隊。過了十年,這個團隊始終沒有成績,然後開始批評公司,被集體「殺頭」的故事。
但在那之前,已經有另一批部分被殺頭後,剩餘轉入地下化的反對黨,去把這一次也被殺頭的群體納入。
秦始皇暴虐嗎?正常的一般人,確實不會因為這樣啟動連坐殺害四百六十七人。
太子扶蘇也在這個時候跳出來勸阻,被秦始皇貶到邊疆去了。
是啦,老子不能長生不老千秋萬世,你當然覺得沒差啦,反正等老子死了就輪到你了嘛。
兩年後,始皇帝過世。
--------------------------
我想說一件事:秦始皇是一個好皇帝。
對於皇帝們而言。
雖然從漢代開始,史書上就不乏他的惡評。
但他統一天下、事必躬親、並且設立許多管制手法等等事蹟,無不在兩千年後的清初三帝身上看得見影子。
老實說,中國史書都是中文寫的。每個懂中文的人,都可以從歷史中得到自己的感想。真正讀史的人,不會因為其他人寫下的評價,而決定自己的感想。
每個人有不同的價值觀。
可供額外討論的是,先秦之前的文獻,語言邏輯跟現在我們使用的北京話並不相同。但漢朝所使用的官語,跟北京話就很接近了。
現代的北京話是明朝才成形,裡面有相當大成分來自於揚州話。(所以韋小寶一上北京,說話是沒有障礙的)
揚州話本身也富含著河洛語的特色,其中的原創部分,很可能就來自於戰國時的楚語。
亡秦者,楚也。
劉邦跟項羽的人生,使用楚語的時間是很長的。
而第一個把「類楚語」帶去當官方語言的皇帝,正是劉邦。
我只是想說,所以漢代以後的文獻,對現代人而言,易讀性要比先秦高出很多。
始皇帝的死亡,並不是大秦王朝的終結。
事實上,如果記載無誤,秦始皇時代的兵變民變……呃,就目前看來其實是沒有的喔。而他手上比較大的罪孽,也就是坑殺四百六十七的妖言惑眾的妖人。
這些人大量消耗國家資源不事生產:包括思想上學術上的生產力。
乍看之下,好像秦始皇的統治方針是有效的。不過老實說,他並沒有做太多改革。
秦始皇的變革,針對周朝。秦律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改變。
秦朝並不是短短十幾年。從稱王跟法制的角度來說,秦的統治大約維持了一百年的有效運作。但它適於戰,不適於和平。
最簡單說,秦的封爵只能從戰功,不戰則無爵。也就是你的員工沒有追求了。
我不能肯定,嬴政後來持續征戰,是因為他的個人野心?還是他意識到秦律必須建築在戰爭上?
總之,秦始皇還沒有做出有效改變,就過世了。
接下來我們會先看看跟秦始皇同代的名人們,再進入到秦二世與真正的終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以王蘧常先生所著《秦史》為底,講述從上古時代開始的秦國歷史。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