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天下,結束戰國時代,配合嶄新的大一統政治局面,秦始皇推行一連串的統一措施,把全國不同的標準劃一起來。
為了集權於中央,秦始皇廢除封建制度,中央政府實行以丞相為核心的三公九卿制度。秦始皇又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郡置郡守,負責執行中央的政令,並統領若干個縣,縣置縣令,其下還設有一些民間基層組織。全國推行一套統一的政治制度,不再使用猶如地方自治的封建模式,官員均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為了方便政府收稅,秦始皇統一貨幣,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採用圓型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由政府統一鑄造,禁止地方私鑄。
為了方便政令傳遞,秦始皇統一文字,把秦國通行的大篆簡化為小篆,頒行全國使用。但簡化後的小篆依然不易書寫,一些低級官吏把小篆再簡化,成為民間流行的隸書。
為了方便管理民生,避免各地量度標準不一帶來混亂,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長度、容量及重量等的標準,並由政府監製及頒行器具,以便地方執行。
為了便利監察地方,配合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網絡,秦始皇統一車軌,規定馬車兩輪之間寬六尺,一車可以通行全國。
齊國刀幣 (圖一) 較秦國銅錢 (圖二) 不便, 齊國文字 (圖三) 較秦國文字 (圖四) 簡潔
如何理解秦始皇把紛亂的標準統一起來呢?試想,如果不是秦國吞併六國,「紛亂」是正常現象,各國擁有一致標準,當然帶來方便,但各國擁有自己的標準也是合情合理。換言之,這種統一是六國被吞併後的結果,既然成為一個國家,自然需要在國內推行一套統一的生活標準。
如何理解秦始皇推行統一制度的動機?統一的措施帶來百姓生活的便利,有助經濟及文化交流,但這些是統一的「副作用」,不是秦始皇的原意,甚至可以這樣說,秦始皇不是尋找一個有利全國的統一標準,否則就不會採用書寫最不便的小篆,隸書的流行正說明小篆的不便。秦始皇的所謂統一,簡單來說,只是一個「秦化」的過程,由勝利者秦國,把他們的標準加諸戰敗者六國身上,秦國的貨幣、文字、度量衡及車軌等標準應用於全國各地,表達了皇帝的統治權威。
從「秦化」的角度,或許對焚書一事也帶來更廣闊的理解。(坑儒是另一回事,只是習慣把兩事並稱為「焚書坑儒」) 秦始皇要控制言論,於是只保留博士官藏書,禁止民間私藏諸子百家,換言之,學問的解釋權就在於中央。至於民間焚燒,百姓可以保存秦史,也可以保留醫藥、卜筮、種植等書籍,除了因為內容實用,也正好說明「秦化」動機,焚毀與保留在於其政治取向,而不是文化角色。
秦始皇統一天下,除了政治上建立第一個統一帝國,也透過一連串統一措施,建立大一統的觀念。對當時百姓來說,是被迫遵從的「秦化」過程,但日子有功,各地百姓漸漸消除民族隔閡,促進了民族融合,形成中華民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