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靈之眼看世界 -「聽見天堂」「天堂的顏色」 -避疫居家.親子共讀電影系列之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雖然我們不停地看,也看到很多的東西,但是不一定真正的看懂,可是一旦真正看懂之後,我們的目光視野,會使得原本似乎平淡無奇的事物面貌,也會有截然不同的體會。
雖然大部份的人都是透過視覺來認識我們這個世界,可是並不是有眼睛就能看見,因為「看見」本身必須經由學習,要真正的「看見」,其實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
  雖然我們不停地看,也看到很多的東西,但是不一定真正的看懂,可是一旦真正看懂之後,我們的目光視野,會使得原本似乎平淡無奇的事物面貌,也會有截然不同的體會。就像「小王子」書中說的:「真正重要的事,常常是肉眼所不能察覺的,你必須用心靈去感覺。」
  「聽見天堂」與「天堂的顏色」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看見這一件事情。「聽見天堂」是真實故事改編,敘述一個從小失明的孩子成為聞名全歐洲的剪接師在童年時候的遭遇。影片中除了呈現視障學校裏孩子們的生活之外,導演還加上了主角對既有體制的奮力抗爭,傳遞出一個我們希望讓孩子體會的信念,不論我們碰到多麼委屈或無可奈何的處境,還是不能放棄追求自己的夢想。
  「天堂的顏色」是伊朗的電影,有著伊朗兒童電影一貫的真摯與感人。天生視障的墨曼雖然看不見,但他沒有忘記幻想,他用手來感覺這個世界,用耳朵來傾聽大自然,溪水的歌唱,風的舞蹈,讓他以為自己看得見天堂的顏色,當然影片還包括一些沈重的議題也值得我們思考。
  「傾聽天堂」的主角米克羅爬到樹上跟朋友形容顏色的感覺:「藍色像天,像海,棕色則像樹皮,紅色像火,像太陽….」這讓我想起一首西洋歌曲:「風的顏色」描述一個失明的小女孩問她的父親:「風是什麼顏色?」在她的感覺裏,風彷彿也是有生命的,喜歡跟她的頭髮玩耍,透過父親的眼睛,她其實看到了一切,因為父親總是不厭其煩地為她描述世上許多美好的事物。
  多年前曾在一個廣播節目聽到一段對話,節目主持人每播一段音樂,然後就接聽眾打電話來描述這音樂屬於什麼顏色?這次主持人播了海頓的小喇叭協奏曲,有位聽眾打電話來說當他聽到音樂,就好像看到金色的陽光灑在大地上。主持人隨口問他:「你看過真正金色的陽光嗎?」
  想不到這位聽眾居然回答:「我生下來就看不見,但聽到這麼美的音樂,讓我看到我想像中的顏色。」我感覺主持人聽到後愣了半响,說不出話來。
  從這兩部電影以及視障朋友的身上,讓我們學會如何去感受並體會事物的本質,去「看見」那些原本被我們忽略而沒有看見的東西,也讓我反省到,當我們對周遭事物太習以為常而漸漸麻木失去感受能力時,我們所看見的世界也許比不上那些視障朋友的美麗心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英國文豪卡萊爾曾說:「太陽不能點燃香煙,但那不是太陽的錯。」的確,若是太陽真的能點燃香煙,那也不過就像火柴般的功能而已,有什麼稀罕?每個人心中熱情追求的事物就是太陽。  經過很長的思考,我覺得電影是一件沒有用的東西,而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一個沒有用的人做了一件沒有用的東西,可是可以給別人帶來一些樂趣
 曾經有一次記者問他:「人們稱你為浪漫的理想主義者,你對這個稱呼作何感想?」他回答:我不曉得那是什麼意思,平常老是叫我浪漫派的人,都是由於他們在生活中嘲諷憤世,並受盡挫折,所以什麼也信不過了,而當我堅持信念時,他們就稱我為浪漫主義者。」 現正上映的電影《惡水真相》(Minamata),由強尼・戴普(
 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聽見歌再唱」已上檔將近一個月,在口碑傳播下,有愈演愈熱的態勢,許多朋友也包場邀請偏鄉學生,希望能藉由電影激勵他們。  其實對於我們這群十多年前就認識他們的荒野志工來看,真實故事比電影還感人,也更神奇,不過我也知道劇情片跟紀錄片不同,導演已經將這兩種表現方式轉換的很好了,畢竟
我提醒他:「到了這個年紀,應該不是問你適合做什麼工作,而是你想做什麼,你有什麼夢想還沒完成,現在可以去完成你真正想做的事?」 最近因為”聽見歌 再唱”的上映,為了推廣,好朋友羅綸有接受媒體的專訪(連結附在後面),想起我在2008年寫的一篇文章,收在”傾聽自己的鼓聲” 這本書中,找出檔案重新貼一次…
 真心推薦,如果你周邊有剛從高中畢業的年輕人,可以找A寶這本書給他們看,若能激起他們從電腦前起身從線上回到真實世界,並且願意離開家門到廣大的世界探。如同A寶以作者角度在書上所題的字:「迷惘有如逐水飄流的浮萍,而勇氣,成為御風而行的蒲公英。」    帶著問號去旅行,在他人的生命中看見夢想的力量,往外
十多個帶隊的志工中午到家裡聚餐,因為晚上花園新城社區周邊有好幾個賞螢的地點,老伙伴想帶剛加入花新組的新伙伴去看,中間有幾個小時空檔,國鎮十多年前曾聽過我帶著親子一起討論電影,印象很深刻,因此就要求我在下午也找部電影大家一起看,然後一起討論。 上周末荒野保護協會的解說定點花園新城組的伙伴,上午帶完對外
英國文豪卡萊爾曾說:「太陽不能點燃香煙,但那不是太陽的錯。」的確,若是太陽真的能點燃香煙,那也不過就像火柴般的功能而已,有什麼稀罕?每個人心中熱情追求的事物就是太陽。  經過很長的思考,我覺得電影是一件沒有用的東西,而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一個沒有用的人做了一件沒有用的東西,可是可以給別人帶來一些樂趣
 曾經有一次記者問他:「人們稱你為浪漫的理想主義者,你對這個稱呼作何感想?」他回答:我不曉得那是什麼意思,平常老是叫我浪漫派的人,都是由於他們在生活中嘲諷憤世,並受盡挫折,所以什麼也信不過了,而當我堅持信念時,他們就稱我為浪漫主義者。」 現正上映的電影《惡水真相》(Minamata),由強尼・戴普(
 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聽見歌再唱」已上檔將近一個月,在口碑傳播下,有愈演愈熱的態勢,許多朋友也包場邀請偏鄉學生,希望能藉由電影激勵他們。  其實對於我們這群十多年前就認識他們的荒野志工來看,真實故事比電影還感人,也更神奇,不過我也知道劇情片跟紀錄片不同,導演已經將這兩種表現方式轉換的很好了,畢竟
我提醒他:「到了這個年紀,應該不是問你適合做什麼工作,而是你想做什麼,你有什麼夢想還沒完成,現在可以去完成你真正想做的事?」 最近因為”聽見歌 再唱”的上映,為了推廣,好朋友羅綸有接受媒體的專訪(連結附在後面),想起我在2008年寫的一篇文章,收在”傾聽自己的鼓聲” 這本書中,找出檔案重新貼一次…
 真心推薦,如果你周邊有剛從高中畢業的年輕人,可以找A寶這本書給他們看,若能激起他們從電腦前起身從線上回到真實世界,並且願意離開家門到廣大的世界探。如同A寶以作者角度在書上所題的字:「迷惘有如逐水飄流的浮萍,而勇氣,成為御風而行的蒲公英。」    帶著問號去旅行,在他人的生命中看見夢想的力量,往外
十多個帶隊的志工中午到家裡聚餐,因為晚上花園新城社區周邊有好幾個賞螢的地點,老伙伴想帶剛加入花新組的新伙伴去看,中間有幾個小時空檔,國鎮十多年前曾聽過我帶著親子一起討論電影,印象很深刻,因此就要求我在下午也找部電影大家一起看,然後一起討論。 上周末荒野保護協會的解說定點花園新城組的伙伴,上午帶完對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假設出生時,沒有意外的發生,那人都有一雙眼睛,與耳朵當你用該眼睛看待世界時是什麼想法,而後在走出舒適圈看到別人時呢? 隨後當你用眼睛看著鏡子中的自已時又是什麼想法,當你用耳朵聽時能聽見什麼?風、溪水、鳥鳴... 世界亦是自然生態,各種國家的自然生態,那些鬼斧神工能被留著不過是因為人類無法斬除,它
Thumbnail
《Le miroir aveugle 盲鏡》這本極具創意的繪本,以一面「失明」或者是「視力逐漸模糊」的鏡子在生命暮光中訴說自己的存在為起點。實際上,這面鏡子「只是有點近視」,它只能感知到一些形狀,就像點描派畫作中的圖像,從漆黑的頁面邊緣中浮現出來,彷彿是打開通往世界的窗戶
Thumbnail
這本書的主角白鳥先生,從小就看不見,也就不可能把視覺藝術翻譯成殘存的觀看記憶。但他完全違反明眼人想當然爾以為靠觸覺來認識作品。就書內的描述,他是以視覺以外的所有感官吸收資訊,而且最重要的是「讀空氣」--從場所氛圍與解說者的理性感性反應,來建立自己與作品的聯結
那是在人覺醒能力的古老時代,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就如我的青梅竹馬。 我看著青梅竹馬對著生活並不灰心,依舊嚮往著能力。說著稚氣的話語,他眼睛有著說不出來的閃亮,即使他知道他的體質永遠不會有能力也一樣不減眼中的光輝。 我後來想想一定是這個光輝讓他吸引了祂。 年幼的我們一起玩耍著,那時我們還沒
Thumbnail
我的眼前是一扇窗 從那看到我的世界 而世界從窗外看見我 我一直相信著,世界是如此看我 但 窗旁佈滿細微織線 飄散屢屢 浮現在雙眼 你的身影打開了房門 擲地有聲 你的聲音在另一頭 只有淺緩和模糊 隨著風呼嘯而過 無論北上南下 筆直匯聚在散亂不定的閃光中 路上的我 等候著 看見房裡微弱的夜燈
天使 在天堂吧 我在書中看過 一身潔白 在雲朵上 天堂 我所嚮往的 一個樂園 天堂 應該有吧 抬起頭 我望著一片片無瑕白雲 從這邊飄到那邊 除了雲和青空 似乎什麼都沒有 天堂 我相信有 看不到 並不代表不存在 只是要再等一等 也許就在 天空的某一隅 我仍不放棄尋找著 屬於我的 新天堂樂園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直覺的知識,並且可以一睹內在的實相。 宇宙在這方面對我們每個人說話。靈魂或內在的自我並不是我們之外的東西,而是我們存在的媒介。「真理」不是從老師到老師、教會到教會,或管教到管教,而是從自我的內心找到。「宇宙的神祕」意識的親密知識,並不是深奧的真相而不可隱瞞。 這種信息對人來說就像空氣一
Thumbnail
✨睜開最深層的眼✨ 任何偉大事物的內在生命都是難以理解的,直到我能發展並深化自己的內在生命。~帕克·帕爾默 今晚我們去看了電影《可憐的東西》,很巧合的,電影的主題十分呼應今天的閱讀主題,探討主角在探索生命和自我認知的旅程中,如何自我發現和身份重塑的深刻故事,它不僅是一次向外的探索,更是一次向...
Thumbnail
內在影像 外在視覺 沈醉色彩線條的洋流 關於文字創作 於綺麗天堂中盤旋 飄落至三維空間中 狂想奔馳成為瘋狂領空上全息俯瞰的視角 獨特靈魂 夢的天行者 超越設限 超越編程 超越定義 超越世俗的奴役 選擇輕盈 跨越藩籬 世界會如何呈現呢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羅丹
Thumbnail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人們經常會被外在的物質和繁華所吸引,忘記了內心深處的聲音。正如同你所說,當一個三歲的小孩看到天空中的飛機,他若被告知那是一隻大鳥,他的認知就會在這個錯誤的信息中形成。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小孩身上,成年人也會因為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對世界有著限定的看法。但是,當我們開始探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假設出生時,沒有意外的發生,那人都有一雙眼睛,與耳朵當你用該眼睛看待世界時是什麼想法,而後在走出舒適圈看到別人時呢? 隨後當你用眼睛看著鏡子中的自已時又是什麼想法,當你用耳朵聽時能聽見什麼?風、溪水、鳥鳴... 世界亦是自然生態,各種國家的自然生態,那些鬼斧神工能被留著不過是因為人類無法斬除,它
Thumbnail
《Le miroir aveugle 盲鏡》這本極具創意的繪本,以一面「失明」或者是「視力逐漸模糊」的鏡子在生命暮光中訴說自己的存在為起點。實際上,這面鏡子「只是有點近視」,它只能感知到一些形狀,就像點描派畫作中的圖像,從漆黑的頁面邊緣中浮現出來,彷彿是打開通往世界的窗戶
Thumbnail
這本書的主角白鳥先生,從小就看不見,也就不可能把視覺藝術翻譯成殘存的觀看記憶。但他完全違反明眼人想當然爾以為靠觸覺來認識作品。就書內的描述,他是以視覺以外的所有感官吸收資訊,而且最重要的是「讀空氣」--從場所氛圍與解說者的理性感性反應,來建立自己與作品的聯結
那是在人覺醒能力的古老時代,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就如我的青梅竹馬。 我看著青梅竹馬對著生活並不灰心,依舊嚮往著能力。說著稚氣的話語,他眼睛有著說不出來的閃亮,即使他知道他的體質永遠不會有能力也一樣不減眼中的光輝。 我後來想想一定是這個光輝讓他吸引了祂。 年幼的我們一起玩耍著,那時我們還沒
Thumbnail
我的眼前是一扇窗 從那看到我的世界 而世界從窗外看見我 我一直相信著,世界是如此看我 但 窗旁佈滿細微織線 飄散屢屢 浮現在雙眼 你的身影打開了房門 擲地有聲 你的聲音在另一頭 只有淺緩和模糊 隨著風呼嘯而過 無論北上南下 筆直匯聚在散亂不定的閃光中 路上的我 等候著 看見房裡微弱的夜燈
天使 在天堂吧 我在書中看過 一身潔白 在雲朵上 天堂 我所嚮往的 一個樂園 天堂 應該有吧 抬起頭 我望著一片片無瑕白雲 從這邊飄到那邊 除了雲和青空 似乎什麼都沒有 天堂 我相信有 看不到 並不代表不存在 只是要再等一等 也許就在 天空的某一隅 我仍不放棄尋找著 屬於我的 新天堂樂園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直覺的知識,並且可以一睹內在的實相。 宇宙在這方面對我們每個人說話。靈魂或內在的自我並不是我們之外的東西,而是我們存在的媒介。「真理」不是從老師到老師、教會到教會,或管教到管教,而是從自我的內心找到。「宇宙的神祕」意識的親密知識,並不是深奧的真相而不可隱瞞。 這種信息對人來說就像空氣一
Thumbnail
✨睜開最深層的眼✨ 任何偉大事物的內在生命都是難以理解的,直到我能發展並深化自己的內在生命。~帕克·帕爾默 今晚我們去看了電影《可憐的東西》,很巧合的,電影的主題十分呼應今天的閱讀主題,探討主角在探索生命和自我認知的旅程中,如何自我發現和身份重塑的深刻故事,它不僅是一次向外的探索,更是一次向...
Thumbnail
內在影像 外在視覺 沈醉色彩線條的洋流 關於文字創作 於綺麗天堂中盤旋 飄落至三維空間中 狂想奔馳成為瘋狂領空上全息俯瞰的視角 獨特靈魂 夢的天行者 超越設限 超越編程 超越定義 超越世俗的奴役 選擇輕盈 跨越藩籬 世界會如何呈現呢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羅丹
Thumbnail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人們經常會被外在的物質和繁華所吸引,忘記了內心深處的聲音。正如同你所說,當一個三歲的小孩看到天空中的飛機,他若被告知那是一隻大鳥,他的認知就會在這個錯誤的信息中形成。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小孩身上,成年人也會因為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對世界有著限定的看法。但是,當我們開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