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6/09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五戒

    一、前言
    三寶是我們的信仰目標,也就是引導我出離生死苦海的善知識。但是眾生從無始以來,已經累積很多身口意的業行習氣,就是已經看到信仰目標了,一時要超越業障得到解脫,並不是那麼容易,這還需在逆緣中作一番掙扎的超越磨鍊。佛陀為了幫助眾生逆轉身口意的業行習氣,制定「五戒」做為幫助佛弟子突破業行習氣的善知識。
    有一個弟子問師父說︰『世界上甚麼最價值?』 師父答︰『忠告。』 弟子又問︰『甚麼是一文不值的。』 師父答︰『忠告。』 弟子疑惑,追問師父︰『為什麼?』 師父開示弟子說︰『忠告被人接納,就成為世界上的無價之寶;忠告不被人接納,就變得一文不值。』
    佛陀制定的「五戒」,就是對我們眾生身口意三業行的五個忠告,俗語說「忠言逆耳」,我們要逆轉自己的業行習氣,就要學習接納逆耳之言──五戒的忠告,如果我們能接納五戒,在日常生活中去奉行,五戒就是逆轉我們業行習氣的無價之寶。為了要和大家共勉奉持五戒,今日我將五戒的內涵,向大家做一個介紹︰

    二、認識不殺生的意義
    「五戒」是以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行為來制定戒行的,在身業方面有三條戒行︰
    身業的第一條是「不殺生戒」:
    昨天我已經說過了,佛陀是以骨肉之情在愛護眾生,因此制定「不殺生戒」來達到護生的目地。因為眾生無始以來殺業習氣非常濃厚,要叫眾生自動去護生,很困難,所以才制定「不殺生」的戒行,幫助眾生逆轉殺生的身業習氣,以不殺生的護生行持,來成就人倫道德的仁德。
    我國佛教的僧團,因為不能像南傳佛教的僧團過托缽的生活,所以為了要受持不殺生戒,在戒行上又增添了「素食」的莊嚴戒行,而且將這個「素食」的行持,推廣到民間,已經成為中國人用來「行善積德」的民俗,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是這個民俗只是建立在「行善積德」的立場,並沒有建立在「護生」的立場上,這樣的行持,並沒符合佛法的精神。
    譬如︰地方神廟作醮,家家戶戶齋戒素食一星期,以此表示「行善積德」,一星期過,大開殺戒,濫殺眾生拜祭鬼神。這實在是非常荒唐的行為,等於俗語所說的「三代積蓄,一代虧空」一樣,這一日的殺生罪過,就是一星期齋戒積蓄下來的素食功德,也抵不過這一天的殺生罪過。
    如果一個持五戒的人,他的素食行持,只是為修功德而發心,這種持齋的心態和行為,只有素食的行為,並沒有護生的精神,這樣就是持長齋也一樣是破戒,破在沒建立護生的精神。
    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上,要受持到完全不去傷害到一切眾生的生命,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做為佛教徒「護生」的修養不能不建立,就是做不到也要建立護生的精神,有護生的精神,慢慢對一切眾生的生命就有尊重的涵養。
    過去,我還未學佛以前,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凡是看到一隻螞蟻在活動,馬上就將牠置之於死地,五指山隨手就橫掃過去,看到成群的螞蟻在活動,隨時就搬出火刑來侍候,拿幾張紙,點一把火,把這些成群的螞蟻全部活活燒死。
    三十多年的持戒生活,雖然還不能說做到不殺生,但護生的精神,已經能夠使我提出尊重生命的修養了。現在我可以接納過去感覺很討厭的螞蟻,和我共同生活在相同的時空中。今年雨水多,螞蟻都搬進屋子內求生存,我房間裡的書桌,時常都有螞蟻伴我一起看書、寫字,這一些螞蟻,在我眼前、手邊、筆下走動,我沒一念殺念,也不感覺討厭,能夠提出一份包容心,去容納牠們在我的眼前、手邊、筆下自由活動。
    在持戒的生活中,我深深感覺到自己的生命,與眾生的生命距離,一天比一天接近,所以我肯定在不殺生戒的受持生活中,是能夠讓自己的生命與眾生的生命結合在一起,我們要像佛陀以那一份「骨肉之情」去愛眾生,在受持不殺生戒的戒行中,隨著身業的殺生習氣的逆轉,自然就漸漸能夠發露出來。

    三、認識不偷盜的意義
    身業的第二條戒是「不偷盜戒」:
    眾生無始以來佔有的欲愛非常濃厚,雖然從國家到社群,從社群到家庭,「不偷盜」已成為國法家規了,但這只是防範粗相的侵佔行為,對細相的佔有欲愛,並不是國法家規所能管制的,這要在宗教教育中去自我超越。佛法的「不偷盜戒」是幫助眾生超越欲愛的佔有習氣,以此戒行來淨化身心,成就人倫道德的義德。
    佛經上記載,有一個佛陀座下弟子,有一日清早路過一個蓮花池,聞到蓮花散發出來的芬芳香味,就停腳站在蓮花池邊享受芬芳的花香。這個時候,守護蓮花的花神就出來抗議,指責這位比丘說︰『我要去向佛陀告狀,你偷了我的花香。』
    從這個典故,我們就可以體會受持佛法的「不偷盜戒」,甚至對塵緣的留戀,也是要去超越佔有的欲愛,留戀塵緣的習氣,也是要藉不偷盜戒來淨化,像這樣微細的戒行,尚且要去淨化超越,何況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在利害衝突的時候,佔人家的便宜,更加是不可有的行為。
    佛法的戒律和國家的法律,制定的作用立場不一樣。佛所以制戒,是要幫助眾生「超越自我的煩惱」,所以戒律是用來淨化我們內心的無明煩惱,不像國家的法律,是隨順民情的需要來制定,因此持戒是不能隨順眾生的欲求心來取捨戒行的,如果以眾生的欲求心來取捨戒行,是無法幫助我們自己超越煩惱業障的。
    昨天我聽一位信徒提起,在他住區附近有一位某慈善單位的委員,這位委員為這個慈善單位募收慈善捐款,有人懷疑他侵佔慈善捐款,向他責問,這位委員就當眾向天咒誓,說他如果有侵佔慈善捐款的話,後世就墮落畜生道轉生做狗,有人向他說︰『狗有那麼多,什麼人會知道是你去轉生?』那位委員就又再向天咒誓,說如果他有侵佔慈善捐款的話,後世就轉生做一隻無毛狗。
    後來這位委員因病去世,他死以後,在他住區附近,有一戶人家的狗母生產幾隻狗子,其中有一隻無毛狗,到目前已經二、三個月了,這隻狗子也一樣不長毛,大家都認為那一隻無毛狗就是那一位委員所轉生的業報身。
    這個傳說如果是真實的事情,我們就可以證明受持佛制戒律,是要腳踏實地去淨化自己的身心行為,不是標榜一個咒誓就可以遮蓋過自己的罪行,就像這位委員如果有偷盜慈善捐款的話,用一個咒誓要來建立自己的清淨身心是無可能的,遮得過別人的耳目,卻是遮不過業行的報應。

    四、認識不邪淫的意義
    身業的第三條戒是「不邪淫戒」:
    這條戒是針對在家人的生活所制定的戒行,淫欲戒出家人所受持的是「不淫戒」。所謂「不邪淫」就是不可以和不合法的異性發生夫妻關係,就是合法的夫妻也不可以在齋戒日或不適當的地點和時間行淫,不可以自己手淫,不可以和同性行淫。佛法是以這個戒行幫助眾生建立人倫道德的禮德。
    淫欲是眾生最難自拔的欲愛,這種生理衝動是眾生的生死結合,生理欲求習氣深重的人,一期生命捨報以後,習氣成為業力,將會造成中陰身和淫欲習性深重的眾生起和合,因為中陰身投胎之前,是看見兩性交配生出欲愛之心,才投入母體的,當時中陰身若是對女性產生欲愛之心,投入母體,就成為男胎;如果對男性產生欲愛之心,投入母體,就成為女胎。
    所以生理欲求習氣深重的人,業力會使他的中陰身和淫欲習性深重的眾生起和合,在六道中的眾生,淫欲習性最深重的就是畜生,因此淫欲若沒有適當的控制,不但現生家庭眷屬不能得到安樂的保障,淫欲的習氣也會成為墮落畜生道的業力。
    因為生理欲求的衝動,是很難突破的習性,而且又是生死輪迴的結合因緣,凡夫俗子突破不了,至少也要有一個適當的控制,所以佛陀制定「不邪淫戒」,幫助眾生減少淫欲的業力,如果厭惡生死,要求出離生死輪迴,那就一定要修「不淫」的出離行,才能夠澈底淨化淫欲習氣。

    四、認識不妄語的意義
    另外在口業上,有「不妄語」的修養:
    因為妄語往往會連帶造作「兩舌、惡口、綺語」的口業,所以口業的戒行,雖然只標示「不妄語」一個戒相,在行持上也需要兼顧「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的戒行,以這四種口業戒行的修養,來成就人倫道德的信德。
    不妄語,是不可以說欺騙人的話。 不兩舌,是不可以說挑撥離間的話,不惡口是不可以說刻薄、中傷人的話。 不綺語,是不可說美麗無意義、誇大不實際的話。
    這一些言談,都會破壞修行人的品德,而且嚴重者也會造成很大的禍害,俗語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言不和動干戈的情形,在我們的生活上是時常可以看到的禍害,語言的傷害,有時好像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往往會造成人與人相處的不和睦、生活的不安寧。
    當然妄語也會有善意的妄語,一般來說,就是善意的妄語也要防範負面的誤會,所以受持五戒的人,在口業上,如果要造作善意的妄語,自心就要抱著為利益他人而「下地獄」的決心,先有這種心理準備,說了妄語以後,萬一發生負面的誤會,才有承擔業障的勇氣。
    譬如︰佛陀制定僧團要過著「持午」的生活,過了午時就不進食了,這條戒在早期的中國佛教僧團中還有在受持。
    南北朝劉宋文帝義隆信佛,有一天發心供僧,那時候的僧團還注重持午,皇帝的宴席開筵時間超過午時,應供的僧侶沒有人敢進食,大家都坐著不動,皇帝覺得奇怪,心裡懷疑應供的僧侶嫌他供養的菜不好吃。
    當時有一位道生法師,恐怕出問題,當下就起來問大眾︰『為什麼大家不吃呢?』其中有一位比丘很小聲對道生法師說︰『好像已經過午了。』
    皇帝聽到這句話就說︰『才剛要到日中的時候。』這句話等於是說還不到日中的午時,也就是說還沒過午,實際上已經是過午了,皇帝卻說還未到日中。
    道生法師聽皇帝說才剛要到日中,馬上就向大眾宣佈說︰『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然後就拿出自己的缽來用餐,大家看他進食,也跟隨進食。
    我們中國皇帝稱作天子,所以天子代表天,天子說「日才剛要到中」,就是「天說始中」,既然天子說太陽還沒超過日中,不進食就觸犯皇帝的美意了,後果必定是「欺君重罪」,佛教就別想要在中國流佈了,所以道生法師為了維護佛教的生存權益,權巧應變,實際已經過午了,他也配合皇帝的話,說出「天言始中,何得非中」的妄言,並捨「不非時食」的持午戒行進食了。
    道生法師這種應變的捨戒行為,是抱著下地獄的決心,也就是說︰『我今天捨戒說妄語吃這一餐非時食會下地獄,寧可我自己來下地獄,也不能讓佛教因為這個戒行,斷絕傳播佛法的因緣。』
    古今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捨戒維護團體權益的大德大有人在,所以我們要捨戒造益眾生的當時,內心就要有準備去面對負面的業報,不必要再去擔心捨戒的行為是不是會帶給自己不利的問題。因此受持五戒的人,若是要說善意的妄語,自己就要有「入地獄」的決心,日後如果發生負面的煩惱,才會有超越人事困擾的勇氣和定力,憑這份勇氣和定力,自然就有突破業障的力量。

    六、認識不飲酒的意義
    五戒最後的一條戒,是「不飲 酒戒」:
    這條戒是用來維護我們的意業,以達到發揮人倫道德的智德。
    我們在清醒的時候,要超越自己貪、瞋、痴的煩惱習氣,尚且非常掙扎,如果理智又再受麻醉,貪瞋痴的煩惱賊就更加放肆。
    麻醉物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最常見到的可能只有酒,所以佛陀才戒定「不飲酒戒」,不飲酒戒是用來幫助眾生維護清醒的理智,所以不飲酒戒的戒行,是包括不使用一切的麻醉物品,不管是吃的、吸的、注射的,一概都包含在「不飲酒戒」的戒行中。
    麻醉物品適當的使用,也可以成為良藥,所以五戒中的前四戒是屬「性戒」,性戒就是完全不准改變的戒行,最後這條「不飲酒戒」是屬「遮戒」,遮戒是可以隨環境、時間、地方風俗的需要,在戒行上做變通,因此,麻醉物品只准變通作適度的藥用,不可過度的使用。
    一個人一旦染著使用麻醉物品的習慣,他的人品必定亂七八糟,在我們的生活接觸中,時常就可以看到因飲酒誤大事,因吸毒品不顧尊嚴的人,甚至控制不了貪瞋痴的業行,到處作亂,加深自己的貪瞋痴的業障,而且危害社會人群的安寧。
    俗語說「學壞三天,學好三年」,可見人要墮落很快,要上進就困難了,因此「不飲酒戒」雖然是屬遮戒,佛教徒要開這條戒行,也要相當的謹慎,以免在自我原諒下,養成使用麻醉物品的習慣。

    七、結語
    在我們的生活中,要時時和五戒這五個善知識同行,我們戒行,因為受著過去習性業力的牽制,要將戒行受持得很完美,這是不可能的,但做不到並不是代表我們破戒,因為我們還在學習守戒,只要我們還有一念「守戒」的意念,時時拿出自我觀照的「自我觀音」的教育觀念,以「觀音」的修行精神來督導自己的生活「以戒為師」,如此在觀音妙智力的加被之下,我們的戒行就能夠漸漸莊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