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推薦|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 書名: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and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Adulthood and What That Means for the Rest of Us)
  • 作者:Jean M. Twenge
  • 出版社:大家出版
  • 陳揚的小小介紹:
        這本書是因為《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這本作者中寫到推薦的書籍。這本書是屬於社會學的書籍,它可以幫助你瞭解1995-2012年出生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以及他們身處的狀態為何。就如本書的副標所寫的一樣,i世代是一群「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若你想瞭解更多有關於這個世代所面臨到的困境與可能的源由,歡迎你仔細閱讀這本書,如果你平常看社會學的書都很想睡覺的話,我建議你跳著看即可,覺得有興趣或跟你的經驗有關的,再看就好。因為讀書並不是要讀完全部,而是要讀進腦袋才是重點哦!
        本書的介紹我會挑幾個句子,就這些句子做一些評析或討論。
重點句子與評析:
人類天生傾向將事情歸為全好或全壞,但在文化變遷上,我們最好留意灰色地帶及得失抵換。(P.19)
從古至今,文化變遷都是一種權衡取捨的過程:事情的發展總是有利有弊。(P.336)

我認為這是我們看待社會學,甚至整個社會現象該有的態度。我太常想要做因果推論(A事件的發生造成了B事件的發生),但常常事情並非如此,這整個社會所發生事件的原因都應是「多重多元」的,不應該有單一解釋的因果推論。就如同家長或教師常會問我「為什麼孩子會說謊?變壞?打架?」,我能理解家長或教師都想著只要把源頭的A事件切斷,B事件就不會發生。但事情常不是如此,常是我們阻斷了A事件的發生,產生C、D、E、F更多不同的問題事件。

如今的青春期是兒童期的延伸,而非成年期的開始。(P.51)
今日青少年與年輕人的前額頁皮質之所以發展不完全,原因或許就出在他們曾未被賦予成年人的責任。(P.53)
換句話說,當個小孩時,他們可以活在蠶繭中,享受所有樂趣而不用工作。他們的父母將童年變成了一個夢幻世界,充滿了大量讚美,強調歡樂,且幾乎沒有任何責任。難怪他們不想長大。(P.57)
從不知道其他教養方式的i世代並不反抗父母的過度保護,相反地,他們接受這份保護。(P.58)
那麼,為什麼變得更安全的事界,沒有孕育出願意冒險的世代?孩子為何沒有因為覺得安全而敢於冒險?簡單來講,因為人性不是這樣。一般來說,人克服恐懼的方法是挺身面對,而不是畏縮逃避。舉例來說,治療恐懼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恐懼症患者起身迎戰最大的恐懼。此時若沒有任何壞事發生,恐懼就會減輕,接著消失。如果沒有類似的經驗,恐懼感則會持續存在—或許這就是i世代的遭遇。(P.194)

現代人生的孩子少,對於孩子給予大量的關注與保護,孩子可能經驗到過少的挫折與失敗,讓他們無法擁有相對應的危機處理及面對失敗的能力,簡單來說他們會一直處在一個安全的泡泡之中,而父母會讓這個泡泡不斷地增厚,直到他們無法再行動為止。就如同留佩萱於《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書中所描述腦部迴路發展的狀況一樣,腦部神經發展就如同在森林裡行走,很多人走的路,雜草與障礙物就會比較少,而較少走的地方阻礙與雜草就會很多,較難行走。腦部會挑最簡單的路去走。所以當危機事件發生,孩子會走的並不是去挑戰那些困難,而是會選擇躲回去泡泡之中,因為過去都是有父母的保護,他不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去開發新的路去走(他們也不會有動機),這樣的選擇既安全又省力,是大腦最佳的選擇。

許多青少年心目中,Snapchat是一種和朋友說話的「安全」方式,因為沒有令人尷尬的永久記錄可讓人分享。Snapchat有個新功能,會在有人想要用螢幕截圖保留訊息時對使用者發出警告,「然後他們就會生你的氣」某個青少年這樣對我說。(P.69)

這本書給了我一個重要的提醒,社交通訊平台可能是父母泡泡的延伸。他們擔心面對面所產生的尷尬感及許多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人際議題,因此可能會更傾向躲在如Snapchat這種APP之中,越是能夠隱藏自己的資訊、避免他們所擔心的尷尬、複雜人際議題的APP,就越受他們青睞。在網路世界中,他們能保有光纖亮麗的外表,又可以在受保護的狀態下與人有限度的連結。我認為這樣的現象我只能陳述,並不能論是否好或壞,就如同前面所述,單一事件的現象陳述並非能成為因果推論的理由。

「我並不真的喜歡閱讀。我很難這麼長時間只讀一本書。我就是沒辦法乖乖坐著然後一聲不響。我們每天都要閱讀二十分鐘,但如果一本書要等上一段時間才會有趣,有就很難讀下去。」(P.72)
為什麼?也許是因為書的速度不夠快。對一個成長在幾秒間就可以點及連結或滑到下一頁的世代而言,書籍就是抓不住他們注意力。(P.72)
研究發現,每個學生平均每隔十九秒就切換工作。所有學生的電腦螢幕尚有超過75%的是窗開啟不到一分鐘。這與坐著讀幾個小時的書相比,是非常大的不同。(P.76)

這就是我們教育現場看到的問題,孩子的專注力越來越低。這跟我前面提的大腦機制(森林走路)的狀況一樣。我們過去受到快速的刺激後,那些簡單、方便、快速的事情就會佔據我們大腦的迴路,除非這個刺激夠強、更快速,不然我們很難阻擋過去大腦的迴路要走這個迴路。簡單來說,每一次我去注意那些手機上的影片、圖片跟資訊,我腦部就會獲得大量的刺激,那為何我的大腦要去習慣讀這些書?這些書會比手機有趣嗎?會比書更快讓我得到我想要的刺激嗎?我想這是很困難的。

在心理健康上,社群媒體似乎對年紀最小的青少年影響力最強;設群媒體能在情感豐富的人心中煽動焦慮感;那些最在乎「點閱量」或按讚數的人,也常是心理健康最脆弱的人。(P.97)
受到網路霸凌的青少年常說找不到方法避開折磨他們的人—這和真人霸凌不同,他們無法避開特定的某些人。除非完全放棄手機、否則霸凌仍會持續。(P.100)
今天這個時代,霸凌不再只是把你推進置物櫃裡鎖起來…他們遠遠躲在帳號和偽造的自我介紹後方,不斷痛罵、羞辱無辜者。(P.101)

社群媒體創造了一個完美的霸凌空間,霸凌者只要點一點屏幕,就可以24小時影響著被霸凌者。但常常這是在實務現場最難處理的,我們根本不知道孩子在網路上到底有受到多少欺凌,處理掉一個帳號,又會有另一個帳號出現,無法處理完。

由於我們的大腦(或許特別是青少年的大腦)對社會排斥如此敏感,於是簡訊與社群媒體便成了負面情緒的沃土。即便是情進展順利,電子通訊的節奏仍會產生問題。不像面對面互動,用電子通訊來交談經常會有延遲。試想這種狀況:你送出一則訊息,如果對方未立刻回覆,你或許會猜是為什麼。她生氣了嗎?她不喜歡我說的話?你在社群媒體上發佈圖文時也一樣。每個人都想看到按讚數,如果太久才有人按讚或根本沒人按讚,便會感到焦慮。(P.104)
社群媒體可能會導致這樣的無能感:很多人在網路上發文只報喜不報憂,所以許多青少年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朋友其實也有不如亦的時候。如果多花點時間跟朋友相處,青少年也許就能發現不只有自己會失敗。(P.116)

我記得當出FB出現的時候,可以從上面找到國小同學的聯絡方式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但很像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平台變成了一個生活的延伸舞台,它已不單單是聯絡彼此感情的地方,更多是展現自我的地方。孩子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是否會認為大家都是很完美的錯誤價值觀,是令人堪憂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揚 諮商心理師
17會員
20內容數
我是一名諮商心理師。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被好好地承接、涵容,創造一個共好的世界。
陳揚 諮商心理師的其他內容
2024/08/23
在我服務許多孩子、家長與老師的經驗中,他們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看法會因各自的期待而有所不同。
Thumbnail
2024/08/23
在我服務許多孩子、家長與老師的經驗中,他們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看法會因各自的期待而有所不同。
Thumbnail
2024/08/22
...榮格心理學的作者總是能用簡單的字句,觸及你內心的深處,那種悸動很難用言語表達,就像那些字句化為真實形體刺進你的心,然後在你心中融化並擴散,仿佛某些東西被注入你的身體之中。
Thumbnail
2024/08/22
...榮格心理學的作者總是能用簡單的字句,觸及你內心的深處,那種悸動很難用言語表達,就像那些字句化為真實形體刺進你的心,然後在你心中融化並擴散,仿佛某些東西被注入你的身體之中。
Thumbnail
2024/08/08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Thumbnail
2024/08/08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寧願發限動也不跟你互動? 我的女兒才剛邁入青春期,還好還沒有IG帳號(笑) 這本書讓我超前部署 看完後收穫滿滿,連自己也被療癒到
Thumbnail
孩子寧願發限動也不跟你互動? 我的女兒才剛邁入青春期,還好還沒有IG帳號(笑) 這本書讓我超前部署 看完後收穫滿滿,連自己也被療癒到
Thumbnail
莘莘學子,洋溢活力,敢言敢行,是未來的中堅與希望。但橫在眼前是顆浮動的心,其軌跡令人思索。有人注意到這幾年在美國校園內,或者因為課程內容,或者演講題目牽涉到立場不一時,易觸發敏感神經,終而引爆學生們大規模的抗議,甚至嚴重到示威暴動。為什麼正值青春的年輕人輕易地對諸如階級、種族、性別、性傾向、政治立場
Thumbnail
莘莘學子,洋溢活力,敢言敢行,是未來的中堅與希望。但橫在眼前是顆浮動的心,其軌跡令人思索。有人注意到這幾年在美國校園內,或者因為課程內容,或者演講題目牽涉到立場不一時,易觸發敏感神經,終而引爆學生們大規模的抗議,甚至嚴重到示威暴動。為什麼正值青春的年輕人輕易地對諸如階級、種族、性別、性傾向、政治立場
Thumbnail
阿崴閱讀-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怎麼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卻開始累加了過多的期望,學著放手,適度的陪伴與表達支持,活出自己的榜樣,才會是最好的示範。
Thumbnail
阿崴閱讀-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怎麼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卻開始累加了過多的期望,學著放手,適度的陪伴與表達支持,活出自己的榜樣,才會是最好的示範。
Thumbnail
身為i世代第一年出生的我,完全理解本書談論的務實、謹慎、恐懼等心理狀態,也對未來歷史如何解釋這一代人的行為,充滿好奇與不安。但我也試著相信作者所言,只要繼續練習以論點闡述立場,並且學習查證消息、懂得與不同世代的人相處,i世代依然能夠為世界帶來進步的價值觀點,並且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理想生活。
Thumbnail
身為i世代第一年出生的我,完全理解本書談論的務實、謹慎、恐懼等心理狀態,也對未來歷史如何解釋這一代人的行為,充滿好奇與不安。但我也試著相信作者所言,只要繼續練習以論點闡述立場,並且學習查證消息、懂得與不同世代的人相處,i世代依然能夠為世界帶來進步的價值觀點,並且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理想生活。
Thumbnail
書名: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校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看懂青少年憂鬱、難相處、無法溝通背後的求救訊號 作者:陳雪如 出版社:親子天下 陳揚的小小介紹:   本書是由校園心理師陳雪如著作,是以阿德勒正向教養、家庭系統理論為基礎,並深度解析《i世代報告》相關資料,綜合討論青少年的教養方針。
Thumbnail
書名: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校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看懂青少年憂鬱、難相處、無法溝通背後的求救訊號 作者:陳雪如 出版社:親子天下 陳揚的小小介紹:   本書是由校園心理師陳雪如著作,是以阿德勒正向教養、家庭系統理論為基礎,並深度解析《i世代報告》相關資料,綜合討論青少年的教養方針。
Thumbnail
書名: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and Complet
Thumbnail
書名: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and Complet
Thumbnail
有些人被童年治癒,有些人得花一輩子來治癒童年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有些人被童年治癒,有些人得花一輩子來治癒童年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本文重點 根據《i世代報告》, 1. i世代花在螢幕的時間越長、與人實際互動的時間越少,憂鬱、焦慮、自殺的比率也會增高。 2. i世代是最注重安全的一代,但過度注重「情緒安全」反而更顯得他們的脆弱,並進一步危害到校園的言論自由。 3. i世代比較不追夢,也不會因為工作沒意義就不做,他們反而對工作有很
Thumbnail
本文重點 根據《i世代報告》, 1. i世代花在螢幕的時間越長、與人實際互動的時間越少,憂鬱、焦慮、自殺的比率也會增高。 2. i世代是最注重安全的一代,但過度注重「情緒安全」反而更顯得他們的脆弱,並進一步危害到校園的言論自由。 3. i世代比較不追夢,也不會因為工作沒意義就不做,他們反而對工作有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