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憂鬱、脆弱又長不大的一代?──《i世代報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本文重點

根據《i世代報告》,
1. i世代花在螢幕的時間越長、與人實際互動的時間越少,憂鬱、焦慮、自殺的比率也會增高。
2. i世代是最注重安全的一代,但過度注重「情緒安全」反而更顯得他們的脆弱,並進一步危害到校園的言論自由。
3. i世代比較不追夢,也不會因為工作沒意義就不做,他們反而對工作有很高的現實感。
然而,將 i世代貼上長不大、脆弱或幼稚等去脈絡化的標籤,其實是巧妙地逃避上一個世代應該負的集體責任。
他們在看你看不懂的迷因(meme),日益更新的語彙顯得自己脫節。他們備受寵愛,但似乎缺乏自信,常低著頭於網路世界漫遊,尋找些什麼。他們跳脫傳統、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散發著渴望社會正義的熱情。當長輩說他們難溝通、沒耐心、爛草莓,他們或許會大大比個讚自嘲:「我就爛!」
i世代已來臨。未來,是他們的世代。

i世代不是你想的那樣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Jean M. Twenge長期研究世代差異,他發現2012年前後,美國青少年在情緒與行為狀態上開始有別於以往的世代,相關領域數據統計的結果往往暴升或暴跌。這群1995–2012年出生的i世代,幾乎不知道沒有網路的童年長什麼樣子,且升上中學就有自己的智慧型手機。《i世代報告》便是探討科技與文化如何大幅度地改變他們運用時間、與人相處、思考議題與規劃未來等價值觀。
我們對i世代既熟悉又陌生。Twenge指出,很多我們對於i世代的看法都是錯誤的。事實上,他們花越多時間在螢幕上,就變得越憂鬱;他們沒有變得早熟,而是更緩慢地長大;他們不是爛草莓,反而比上一代在工作上更加務實。
我提出三個在本書看到的重點與大家分享,分別是科技成癮、安全至上與工作態度。

上網太久導致憂鬱、焦慮與自殺!?

科技成癮這點應該不需要多提,只要看到現在的孩子(年齡越來越小)盯著螢幕的時間就知道了。將3C當成奶嘴,孩子長大後只會越吸越緊。值得擔憂的是,作者指出,當青少年在網路上流連的時間越長,憂鬱、焦慮、自殺的比率也會增高。探究其原因,除了社群網站上已讀不回、盲目追逐讚數、排擠與霸凌之現象外,還有親身的社交互動減少與睡眠不足的問題。這些都會導致青少年越來越不快樂,尤其對年紀小且心理健康較脆弱的人。
不過,Twenge也打個預防針。如果本身就花很多時間跟朋友親身相處,往往會同時大量使用社群媒體。換言之,「社會化程度高的青少年在這兩種社交場域都較為活躍,社會化程度低的青少年則相反」(頁114)。事實上,青少年花越多時間在非螢幕活動,越容易感到快樂。非螢幕活動包括運動、宗教服務、閱讀紙本書、親身社交互動、寫作業、打工等。

緩慢成長的玻璃心世代

由於從小備受呵護(生育率下降,每個孩子都是寶),他們到哪裡、做什麼事都備受父母的監看。這種教養歷程造成的影響,某種程度算好事,因為i世代對安全的關注超乎以往的世代,交通事故、喝酒、暴力、性侵害等的比率都降低。然而,當他們越受保護,反而在心理層面更加脆弱,面對挫折更顯得無抗壓性。
「青少年更常被當作兒童對待,兒童期延長了,他們較不獨立,所受的保護也比父母當年還多……13歲或甚至18歲的人不再表現得像成年人並將時間用在成人活動上。他們反而更像兒童……如今的青春期是兒童期的延伸,而非成年期的開始。」(頁51)
Twenge指出,i世代對安全的關注已經從身體安全擴大到情緒安全。他引用Jonathan Haidt和Greg Lukianoff兩位學者的研究(即後來出版為《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一書),表示現在美國大學的對於安全的想像已經不太一樣了。[1]
只要學生認為某人說出微侵略(microaggression,即無意間傷害他人的言詞)、性騷擾、種族歧視等令人不舒服的言論,他們就可以到「安全空間」去保護自己,或是向「偏見檢舉系統」(Bias reporting system)舉報。更激進一點的,還會向校方抗議、施壓,取消邀請「政治不正確」的演講者。甚至到一個程度,連自由派的教授都覺得緊張。因為只要在課程中提到有關種族或性別的「敏感議題」,都會讓學生感到「不安全」,冒著被投訴或被迫辭職的風險。
「換言之,這一切對保護、安全、自在感、家的重視,就是青少年成長步調較慢所導致的負面現象:他們還沒準備好獨立,所以希望大學像家一樣。他們喜歡大學賦予他們成年人的自由(沒有宵禁!),但仍然希望隨時都能感到『安全』。」(頁186)
i世代是最重視安全的世代,但過度注重情緒安全的結果反而限縮了言論自由,也更難讓大學成為一個離開舒適圈、與意見不合的人對話、訓練批判思考的地方。

務實的工作觀

乘著上述兩點,很多雇主都覺得現在的社會新鮮人是爛草莓、抗壓性差,或是他們對工作的想像更著重於意義而非利益。Twenge指出,i世代確實不想努力工作,但表示願意加班的人數比率越來越高;並且,他們對工作有很高的現實感,不會盲目地追求創業,也不會太過追求工作是否能提升內在成就。
這與美國大學學貸飆漲的現象有關。為了得到好工作,他們必須讀大學,但讀大學超貴,所以他們一出社會就不得不背負高額學貸。他們對未來沒那麼樂觀,反而更苦命地工作,只為了生存下去。
或許台灣的讀者看到這邊也會有些共鳴。吳承紘在《厭世代》一書中便指出,台灣的經濟停滯、學歷貶值、房價飆高等現況,都不是年輕人造成的,但這些苦果卻落到他們身上。他們是學歷最高、素質最高的一群,卻也是直接面對青年低薪衝擊、對未來感到最茫然的一群。[2]

思考中間的灰色地帶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做個小結。
1. i世代花在螢幕的時間越長、與人實際互動的時間越少,憂鬱、焦慮、自殺的比率也會增高。
2. i世代是最注重安全的一代,但過度注重「情緒安全」反而更顯得他們的脆弱,並進一步危害到校園的言論自由。
3. i世代比較不追夢,也不會因為工作沒意義就不做,他們反而對工作有很高的現實感。
Twenge認為,世代的變化包括正面與負面,但與其將事情歸納成「好」或「壞」,責怪年輕人或上一代的父母,不如思考中間的灰色地帶,幫助i世代前進。他在結尾提到,在理解i世代的特性後,我們應一起幫助孩子如何恰當地使用3C,鼓勵孩子走出戶外與社交,加強心理療程的資源,打造更友善的職場環境等。

忽略了社會結構的分析、太迎合主流市場

然而,我認為本書也有許多值得批判之處。「螢幕時間增加導致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增加」的這個統計詮釋太過簡化,因為有可能是另外一個因素導致兩者同時增加。例如,當青少年被霸凌或歧視,憂鬱的比率會增加,而為了避免與人群互動,躲到螢幕的世界裡的比率也可能同時增加。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真的想要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要考慮到各種不同的處境,探究憂鬱背後複雜的心理與社會因素。然而,作者顯然沒有進行這種細膩的分析,僅將諸多問題歸咎3C的普及使用。
長期關注兒童與媒體互動、任教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社會心理學教授Sonia Livingstone就表示,Twenge整本書的數據詮釋錯誤百出,缺少多變因的分析以及整體社會結構的框架思考。他論道,我們別忘了,i世代所處的社會正是前幾個世代共同打造的。經濟不景氣、人口結構轉型、勞動市場改變、學貸飆高、社會福利縮減等問題,是孩子與成人同樣面臨到的困境。只有將這些結構性因素納入考量,才有辦法解釋為何孩子長不大、父母的過度保護與孩子的憂鬱等現象。「缺少更寬廣的分析框架容易將問題歸咎於青少年本身。」
Livingstone更犀利地指出,將i世代貼上長不大、脆弱或幼稚等去脈絡化的標籤,其實是巧妙地逃避上一個世代應該負的集體責任。[3]
西門菲莎大學人類學教授Marilyn Gates則指出,這種大眾心理學的書籍似乎太過迎合主流市場,而傾向把複雜的現象過分簡化(overgeneralization)。許多書中指出的「因果關係」(causation)充其量只是「相關性」(correlation),他刻意忽略更顯著的變因,只為了去呈現圖表上瞬間變化的量。[4]

結語:不分世代、一起面對

《i世代報告》仍然值得我們一讀,它讓我們看見世代的差異,也推翻既有的想像。雖然本書在描述美國的現象,但台灣讀者看到某些趨勢或許也會深感共鳴。書中的大量圖表也能讓人一目了然,讀起來不會太費力。
《i世代報告》的價值就在於它努力地理解世代差異,也引起了社會大眾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及其他學者去辯論、批判、檢視這些數據的意義。期待未來能出現更完整、詳實的世代差異報告,讓我們不分世代、一起面對共同的困境。
[1]Jonathan Haidt & Greg Lukianoff,《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台北:麥田,2020)。
[2] 吳承紘,《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月熊,2017)。
[3]Livingstone, Sonia (2017) Book review: 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 and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adulthood. 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 12 (1). pp. 118–123.
[4]Marilyn Gates(2017).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 and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Adulthood — and What That Means for the Rest of Us.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Previou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重點 1.習慣是自我成長的複利,微小改變的複利效應比瞬間改變還重要。 2.要自我成長,重點不在於做什麼,也不在於怎麼做,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3.環境比自制力還重要,要改變習慣,先從改造環境開始。 不拍拍也不鞭策,告訴你實際該怎麼做 《原子習慣》是由美國作家James Clear所著,其核心的論
「我終於了解到,真正的正義不是懲罰,而是修復,不一定是恢復到先前的狀態,而是恢復到事物本應該具有的樣貌。在我信仰的希伯來和基督教的教義中,上帝是充滿慈悲和愛心的。上帝尋求的不是懲罰、毀滅或把我們置於死地。祂總是不懈地努力著,幫助和撫慰我們、讓我們恢復與和解、讓我們重新獲得我們生就應有的豐富而充實的生
「基督宗教即保羅,保羅即基督宗教。保羅的神學觀支配了新約聖經大部分內容。」(《保羅與耶穌》,頁50) 「耶穌永遠是基督信仰的中心,但影響歷史最深遠的那個『耶穌』,乃是保羅的『耶穌基督』,而非歷史上實有的那個耶穌。這裡存有雙重反諷。保羅成為決定日後基督宗教面貌的最有影響力人物,甚至比存在於歷史裡的耶穌
「親愛的上帝,求祢……」連一句話都還沒講完,便聲淚俱下。 昨天中午獨自禱告時,想起香港朋友的面容,隨即迸發這五個多月累積的情緒。我什麼話都講不出來,整個人被悲傷淹沒。你們一定比我更焦慮、更苦痛吧;那些數不盡的黑夜,睡得是那麼的不安穩。 我一直哭,不是因為自己的無力感,也不是因為警察的暴力;而是我突然
本文重點 1.習慣是自我成長的複利,微小改變的複利效應比瞬間改變還重要。 2.要自我成長,重點不在於做什麼,也不在於怎麼做,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3.環境比自制力還重要,要改變習慣,先從改造環境開始。 不拍拍也不鞭策,告訴你實際該怎麼做 《原子習慣》是由美國作家James Clear所著,其核心的論
「我終於了解到,真正的正義不是懲罰,而是修復,不一定是恢復到先前的狀態,而是恢復到事物本應該具有的樣貌。在我信仰的希伯來和基督教的教義中,上帝是充滿慈悲和愛心的。上帝尋求的不是懲罰、毀滅或把我們置於死地。祂總是不懈地努力著,幫助和撫慰我們、讓我們恢復與和解、讓我們重新獲得我們生就應有的豐富而充實的生
「基督宗教即保羅,保羅即基督宗教。保羅的神學觀支配了新約聖經大部分內容。」(《保羅與耶穌》,頁50) 「耶穌永遠是基督信仰的中心,但影響歷史最深遠的那個『耶穌』,乃是保羅的『耶穌基督』,而非歷史上實有的那個耶穌。這裡存有雙重反諷。保羅成為決定日後基督宗教面貌的最有影響力人物,甚至比存在於歷史裡的耶穌
「親愛的上帝,求祢……」連一句話都還沒講完,便聲淚俱下。 昨天中午獨自禱告時,想起香港朋友的面容,隨即迸發這五個多月累積的情緒。我什麼話都講不出來,整個人被悲傷淹沒。你們一定比我更焦慮、更苦痛吧;那些數不盡的黑夜,睡得是那麼的不安穩。 我一直哭,不是因為自己的無力感,也不是因為警察的暴力;而是我突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他們生長在最安全的年代,卻是心理安全感低落的世代。”   好書分享:過曝世代 作者:臨床心理師陳品皓 親子天下出版   我的孩子還沒有到手機不離身的年紀,但只要大人拿起手機大概就會如同磁鐵一般吸引過來。身為父母可以盡量的以身作則,減少在孩子面前滑手機,不過這個世代就是如此的網路數位
Thumbnail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在科技發達背景下成長的「新世代」逐漸步入社會,舊有的職場觀念逐漸不符合新世代的追求,他們到底想要什麼?這種情況展現了什麼?「爛草莓」真的爛嗎? 近幾年,新世代管理議題已成為企業間的熱門話題,各行各業缺工的情況日漸嚴重,大企業都在爭取10%的人才,中小企業也出現「加薪搶人」的現象,甚至加薪也搶不到!
Thumbnail
嬰兒潮世代羨慕年輕世代擁有科技,資訊的快速帶來許多便利,短期內就接觸AI,更有能力學習操作科技工具輔助生活與工作。年輕世代羨慕嬰兒潮世代,工作機會多,大把大把鈔票變資產,有生兒育女的本錢。 但互相羨慕各自的時代,那不就都是美好時代嗎? 其實,不管你所處是哪個時代,你青壯年所經歷的即是最美好的世代。
Thumbnail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面貌,而年輕人是社會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年輕人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就顯得生機蓬蓬。年輕人萎靡不振,消極厭世,整個社會就缺乏活力。當下中國社會,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極為不堪,歲靜、佛系、躺平、擺爛成為時尚和潮流,方興未艾,各領風騷,消極的心態和生活愈
Thumbnail
在現今充斥著智慧型手機的世界裡,孩子對手機成癮的風險正在增加。一項臺灣大型研究指出,有近40%的高中生具有手機成癮風險,此問題同樣發生在國中和國小生當中。此外,該研究也發現青少年和兒童成癮者有些共同特徵,當學生出現這些特徵時,家長和教師就要留心了!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在輔導工作中發現,很多在手機世代成長的孩子,常常漠視自己出現的情緒,在情緒出現的當下無法適當表達,而習慣性逃往手機的世界,忘了細細品味及感受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別人感覺的敏感度。     自從電視出現、電腦發明,人的感覺開始受到挑戰,一直到最近幾年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我們漸
Thumbnail
3C產品嚴重奪走專注力的時代還有解方嗎?
Thumbnail
近代年輕人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不僅為求生存,更看重享受人生以及追求成就。這樣的轉變引發傳統觀念的衝擊,且被批評為缺乏責任感和積極性。然而,這種觀點在年輕人中卻受到普遍接受。現代年輕人傾向於選擇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生活享受,並通過自身努力探索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他們生長在最安全的年代,卻是心理安全感低落的世代。”   好書分享:過曝世代 作者:臨床心理師陳品皓 親子天下出版   我的孩子還沒有到手機不離身的年紀,但只要大人拿起手機大概就會如同磁鐵一般吸引過來。身為父母可以盡量的以身作則,減少在孩子面前滑手機,不過這個世代就是如此的網路數位
Thumbnail
深入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對年輕人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焦慮和憂鬱症問題的增加。通過個人經驗和觀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討論,反映了當今社會對於這些議題的高度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在科技發達背景下成長的「新世代」逐漸步入社會,舊有的職場觀念逐漸不符合新世代的追求,他們到底想要什麼?這種情況展現了什麼?「爛草莓」真的爛嗎? 近幾年,新世代管理議題已成為企業間的熱門話題,各行各業缺工的情況日漸嚴重,大企業都在爭取10%的人才,中小企業也出現「加薪搶人」的現象,甚至加薪也搶不到!
Thumbnail
嬰兒潮世代羨慕年輕世代擁有科技,資訊的快速帶來許多便利,短期內就接觸AI,更有能力學習操作科技工具輔助生活與工作。年輕世代羨慕嬰兒潮世代,工作機會多,大把大把鈔票變資產,有生兒育女的本錢。 但互相羨慕各自的時代,那不就都是美好時代嗎? 其實,不管你所處是哪個時代,你青壯年所經歷的即是最美好的世代。
Thumbnail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面貌,而年輕人是社會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年輕人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就顯得生機蓬蓬。年輕人萎靡不振,消極厭世,整個社會就缺乏活力。當下中國社會,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極為不堪,歲靜、佛系、躺平、擺爛成為時尚和潮流,方興未艾,各領風騷,消極的心態和生活愈
Thumbnail
在現今充斥著智慧型手機的世界裡,孩子對手機成癮的風險正在增加。一項臺灣大型研究指出,有近40%的高中生具有手機成癮風險,此問題同樣發生在國中和國小生當中。此外,該研究也發現青少年和兒童成癮者有些共同特徵,當學生出現這些特徵時,家長和教師就要留心了!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在輔導工作中發現,很多在手機世代成長的孩子,常常漠視自己出現的情緒,在情緒出現的當下無法適當表達,而習慣性逃往手機的世界,忘了細細品味及感受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別人感覺的敏感度。     自從電視出現、電腦發明,人的感覺開始受到挑戰,一直到最近幾年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我們漸
Thumbnail
3C產品嚴重奪走專注力的時代還有解方嗎?
Thumbnail
近代年輕人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不僅為求生存,更看重享受人生以及追求成就。這樣的轉變引發傳統觀念的衝擊,且被批評為缺乏責任感和積極性。然而,這種觀點在年輕人中卻受到普遍接受。現代年輕人傾向於選擇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生活享受,並通過自身努力探索更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