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l 【書名】: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2023/02/0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莘莘學子,洋溢活力,敢言敢行,是未來的中堅與希望。但橫在眼前是顆浮動的心,其軌跡令人思索。
有人注意到這幾年在美國校園內,或者因為課程內容,或者演講題目牽涉到立場不一時,易觸發敏感神經,終而引爆學生們大規模的抗議,甚至嚴重到示威暴動。為什麼正值青春的年輕人輕易地對諸如階級、種族、性別、性傾向、政治立場等議題產生歧視意識?非當敏感,有強烈排他性?很容易產生「微侵犯(Microaggression)」,一種動不動就以「重視影響甚於意圖(The Triumph of Impact Over Intent)」 為主。明明當事人沒有侵犯的意圖,僅是表達觀點時就被扣上非我族類的帽子。
本書作者Greg Lukianoff與Joanthan Haidt(另著有象與騎象人之作者)寫了這本書:「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提出了他們精譬的觀察。
***************************
書名: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作者:Greg Lukianoff與Joanthan Haidt
出版社:麥田,2020年
*****************************
原文書的封面
Coddling的中文類似「竉溺」。作者是想要描述千禧年後的i世代(網路原住民)在「社會安全主義」下已被父母過度的保護,造成的後遺症是「心智成熟度」相對於西元2000年前緩慢了幾年,就是弱智化。另外,這群青年們是i世代(網路原住民),他們在社群媒體環境中被餵養長大,社群演算法會強化回應成真,社群會強化「部落主義」認同文化,團隊內凝聚性高,群眾盲從性高,會「集體亢奮」。社會學家發覺有一個現象正蔓延中:稱之為「概念蠕變(Concept Creep)」,它一方面正在向下蠕變中,是一種將不嚴重議題也過度強調;它另一方面也正向外擴張中,納入更多新議題於思想中。這種「概念蠕變(Concept Creep)」的結果是「動輒得咎,易生騷動」,年青人很容易感覺到好像被歧視的「微侵犯(Microaggression)」,大家習慣在網路「嗆聲」。
這本書中提到很重要的三個哲學上的思考。三種謬誤:

第一個謬誤是:脆弱上的謬誤,殺不死你的,讓你更脆弱。

(The Untruth of Fragility: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Weaker)
「反脆弱」是塔雷伯的著名作品,塔雷伯說:「在孩子們身旁築起保護網,會阻礙剝奪他們成功健全的經驗」。這世代年輕人太容易玻璃心了。作者也提到過去二十多年來年輕人憂鬱症與焦慮症比例不斷提升中,這世代年輕人慣用「扭曲性思考,更脆弱更易受傷」。

第二個謬誤是:情緒推理的謬誤,永遠相信你的感覺。

(The Untruth of Emotional Reasoning: Always Trust Your Feelings)
在心理學上,人們常有很多認知偏誤,包括情緒推理,或者以偏蓋全等等。用自己的主觀經驗去推論未全知的事實。如果再加上高敏感度就容易直覺判斷。(偏按:「快思慢想」言本書中的系統一就是快思的直覺反應)。

第三個謬誤是:「我們」與「他們」的謬誤,人生是「好人」與「壞人」的戰爭。

(The Untruth of Us Versus Them: Life Is a Battle Between Good People
ande Evil People)
因為有二分思想,或者標籤化的認知偏誤,人們會選邊站,有認同政治行為(Common-Humanity Identity Politics)傾向。同時在網路推波助瀾下,更會形成鼓動效應,非我族類把你我之間的距離拉的更開。
為什麼現代年輕人會變成這樣?為人父母的恐懼感,導至「偏執教養」,想像的風險遠遠偏離事實過鉅,過度安全主義的過度保護,新世代弱智化。另外,從孩提時代的遊戲變少,小朋友缺少從野外遊戲自然地面對衝突,習學生存之道與如何互動,小朋友從小就一直補充才藝中成長,最後整個行政官僚體系也充滿安全至上策略,大學校園也視學生為客戶,不敢直接對抗學生等等。
談了那麼多現象,那到底有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呢?有的,用人的智慧。作者認為針對第一項「年輕人脆弱上的謬誤」,解決的智慧是為孩子們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他們。第二項「情緒推理的謬誤」的解決的智慧是就算再厲害的敵人都沒有比你的心魔更會傷害你,唯有你省思甚過任何人的幫忙。第三項「人生是「好人」與「壞人」的戰爭」,其解決智慧就是善與惡的界限存乎一心。
本書描述之年輕學子行徑,在美國如此! 在台灣也有如此嗎?日韓亦如此嗎?
我個人看法,是的!應該都有。所有,當我讀完這本書後,若我是教育工作者我可以改革些什麼?如果我身為父母,我能為下一代做什麼?如果我使用社群媒體,我應該注意些什麼?如果我要做價值判斷時,我該留意些什麼?如果要人我分際,我該如何思索你我之間的言行舉止。這是一書社會學家的觀察,是一本哲學思想的書。讀起來很有勁,會停下來想一想。
{後記}:我是中文書及英文書併讀。以中文書為主,因為可以讀得比較快,有時,中文解釋讀不太通順時,拿起英文書再重讀那一段,我發覺看英文書內容更容易明白,缺點就是速度慢了一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本身在投資行為上,有理論基礎及多年的實務經驗。雖然讀過的財經書籍至少有二百本以上,但仍然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風險永遠是投資人首要考慮的因素。希望彼此有緣的人,在投資之路上能夠得到應有的報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