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書評】《i世代報告》:關於現在的年輕人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作者:珍·特溫格
譯者:林哲安、程道民
年份:2020年
國籍:美國

原本想要好好寫一篇閱讀心得,但因為《i世代報告》書裡提到不少非常有趣的觀點,再加上讀完之後的心得頗難言喻,所以本文還是以書摘為主、心得為輔,給大家參考一下何謂「i世代」。

i世代(iGen)意指1995年至2012年出生的世代群體,這個定義是略過面貌稍嫌模糊的Y世代、Z世代,並且根據「網際網路誕生」的時間點,明確定義一群從小接受網路社交、網路文化等影響的族群。

從小受到「安全主義至上」觀念保護的i世代,相比起前X世代(1965-1979年出生)、千禧世代(1980-1999年出生)的人們,不但成長期遭到延長,變得更晚離家生活、更晚開始性行為、更少嘗試逃家之外,就連打工、飲酒、考駕照等初體驗時間,都一併遭到延後,而這個現象在崇尚個人主義的國家裡尤其明顯,被迫長大的i世代對於成年人世界經常充滿排斥與厭惡。

生活在網路發達的世界,i世代非常依賴網路使用,並且習慣一心多用(同時發訊息、看影片、發貼文等),每天平均耗費2.5至5小時使用智慧型手機,而且不分貧富差距,所有i世代青少年幾乎都會有網路成癮現象,導致現在的年輕人多數不喜歡閱讀純文字書籍(包括電子書)。

但也因為網路使用,i世代不再習慣現實世界的實體接觸,不但更少跟朋友碰面、更少參加派對,甚至更少漫無目的的閒晃,並且因此經常感到孤獨或寂寞,而i世代也因此習慣即時回復訊息、拍出完美自拍照、計較適當的文字或表情符號,重新定義社交禮儀。

身處動輒得咎的網路世界,以及受到保守主義教育的安全理念,i世代變得更不願意冒險,也更注重情緒安全(避免緊張、不自在等),他們普遍認同「保護身體很容易,保護心靈很困難」,並且提倡「安全與實用」的價值,而不是「想法」的重要性,所以他們通常不願意跟意見相反的人交流,也亟欲仰賴第三方或權威人士的保護,如學校、意見領袖。

由於i世代很重視人的感受與心理健康,所以他們通常反對歧視、反對冒犯,並且極力避免討論關於種族、性別、文化等差異性的敏感話題,相信人需要不惜一切代價受到保護,而這個狀態,也讓i世代被戲稱作「雪花世代」,意指「極為脆弱,遇到一點小壓力就會融化」,並且隨之產生同溫層、玻璃心等現代用語。

在工作方面,i世代趨向更加謹慎的態度,尤其在金融海嘯過後的經濟環境裡,許多人變得不敢創業、不相信自己能成功,反而偏好穩定、具備工作倫理的產業,變得相對務實、保守,只要不太討厭工作,即便加班也無所謂,但在渴望情緒安全的情況之下,也會要求產業提供相對應的保障,否則免談。

最後,在性愛方面,i世代可能成為史上單身人口最多、生育率最低的世代。一方面是大家對性的態度已經改變,開始懂得考慮性愛之後的風險(性病、性侵害、未成年懷孕等),另一方面是開始質疑婚姻與育兒的人生意義,不再對愛情抱持信心,並且對隨意性行為(即「約砲」)表示認可,相信「人應該都能做到性愛分離,如果做不到,你肯定有甚麼問題。」有趣的是,儘管約砲觀念不再受到摒棄,但i世代擁有過的性伴侶,遠比前幾世代還要低,可見多數人仍面對感情關係的不安全感之重。

個人感想時間:

從這本書的多個章節來看,作者認為i世代尤其受到網路文化的個人、自由、多元等價值觀,但同時也受到安全主義至上的教育方針,所以他們一方面反權威,另一方面又需要權威保護,亟需兼具自由與安全的環境;然而,由於這兩種價值很容易衝突,i世代不得不面臨想像與現實的差異,所以在發生衝突或矛盾時,很容易陷入論述相互矛盾,卻又無法闡述自身感受的窘境,最終只好選擇展現「我就爛」、「爛命一條」的態度,試圖以情緒捍衛立場。

因此,身為i世代第一年出生的我,完全理解本書談論的務實、謹慎、恐懼等心理狀態,也對未來歷史如何解釋這一代人的行為,充滿好奇與不安。但我也試著相信作者所言,只要繼續練習以論點闡述立場,並且學習查證消息、懂得與不同世代的人相處,i世代依然能夠為世界帶來進步的價值觀點,並且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理想生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觀影囈語的沙龍
121會員
415內容數
主要更新極短篇小說欄位,但不定期更新個人影評、電視電影編劇寫作技巧、提案技巧、其他電影知識......希望有需要的人可以參考、分享或收藏。
觀影囈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2/13
《人生4千個禮拜》讓我們看見生命的有限,卻也讓我們從有限中解放,邁向生命的無限,因為我們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我們才能把心力擺在自己珍視的事情上,而不只是滿足虛無的安全感和他人的期待。我們或許比時間長河上的一粒沙還要小,但這代表沒人在乎我們一定要活成什麼樣子,這絕對是最幸運的事情了。
Thumbnail
2023/12/13
《人生4千個禮拜》讓我們看見生命的有限,卻也讓我們從有限中解放,邁向生命的無限,因為我們沒有太多選擇的餘地,我們才能把心力擺在自己珍視的事情上,而不只是滿足虛無的安全感和他人的期待。我們或許比時間長河上的一粒沙還要小,但這代表沒人在乎我們一定要活成什麼樣子,這絕對是最幸運的事情了。
Thumbnail
2023/01/20
未知生,焉知死?《藝術家之死》看上去是在談論藝術家的「死」,但每一章節都是在談論藝術家該如何「生」。因此,如果你渴望踏入藝術領域,卻又對這塊領域感到徬徨、陌生或好奇的話,這將會是一本非常值得參考的書,值得你看清現實,並且對現實有更多的理解。
Thumbnail
2023/01/20
未知生,焉知死?《藝術家之死》看上去是在談論藝術家的「死」,但每一章節都是在談論藝術家該如何「生」。因此,如果你渴望踏入藝術領域,卻又對這塊領域感到徬徨、陌生或好奇的話,這將會是一本非常值得參考的書,值得你看清現實,並且對現實有更多的理解。
Thumbnail
2022/10/25
當今我們的教育鼓勵年輕人追求「夢想」,同時致力於創造「選擇」的自由,讓年輕人可以像填大學志願一樣,為迷茫的人生藍圖制定「遠大」的目標;然而,正是因為這種充滿善意的舉止,反而令「夢想」二字聽來充滿壓迫。這樣弔詭的現象,在作者高部大問的這本《夢想勒索》被尖銳地提點出來。
Thumbnail
2022/10/25
當今我們的教育鼓勵年輕人追求「夢想」,同時致力於創造「選擇」的自由,讓年輕人可以像填大學志願一樣,為迷茫的人生藍圖制定「遠大」的目標;然而,正是因為這種充滿善意的舉止,反而令「夢想」二字聽來充滿壓迫。這樣弔詭的現象,在作者高部大問的這本《夢想勒索》被尖銳地提點出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Z世代下成長的孩子 會是什麼樣子? 這個時代的共同記憶又是什麼? 這些又展現了什麼樣的未來呢?
Thumbnail
Z世代下成長的孩子 會是什麼樣子? 這個時代的共同記憶又是什麼? 這些又展現了什麼樣的未來呢?
Thumbnail
回首107年國中教育會考寫作題目-「我們這個世代」 當年,想必很多人都會寫說這個世代是個資訊爆炸世代,是個3c的世代….. 但過了4年後的我們,如今卻有很多不同的想法
Thumbnail
回首107年國中教育會考寫作題目-「我們這個世代」 當年,想必很多人都會寫說這個世代是個資訊爆炸世代,是個3c的世代….. 但過了4年後的我們,如今卻有很多不同的想法
Thumbnail
看到一個影片在講千禧世代 影片中所謂的「千禧世代」泛指1984年後出生的工作者,他們在2005年之後大量進入企業,也帶來職場文化的衝擊。也有人定義是1980~2000年左右這段時間出生的人。 影片連結:七、八年級生的職場悲歌「千禧世代在職場上出了什麼問題」 家庭教養 科技 沒耐心,渴求立即的滿足感
Thumbnail
看到一個影片在講千禧世代 影片中所謂的「千禧世代」泛指1984年後出生的工作者,他們在2005年之後大量進入企業,也帶來職場文化的衝擊。也有人定義是1980~2000年左右這段時間出生的人。 影片連結:七、八年級生的職場悲歌「千禧世代在職場上出了什麼問題」 家庭教養 科技 沒耐心,渴求立即的滿足感
Thumbnail
Y世代通常會綜觀職場的價值觀、所精通和擅長的能力等依據來選擇工作哪些是合適他們的。
Thumbnail
Y世代通常會綜觀職場的價值觀、所精通和擅長的能力等依據來選擇工作哪些是合適他們的。
Thumbnail
身為i世代第一年出生的我,完全理解本書談論的務實、謹慎、恐懼等心理狀態,也對未來歷史如何解釋這一代人的行為,充滿好奇與不安。但我也試著相信作者所言,只要繼續練習以論點闡述立場,並且學習查證消息、懂得與不同世代的人相處,i世代依然能夠為世界帶來進步的價值觀點,並且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理想生活。
Thumbnail
身為i世代第一年出生的我,完全理解本書談論的務實、謹慎、恐懼等心理狀態,也對未來歷史如何解釋這一代人的行為,充滿好奇與不安。但我也試著相信作者所言,只要繼續練習以論點闡述立場,並且學習查證消息、懂得與不同世代的人相處,i世代依然能夠為世界帶來進步的價值觀點,並且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理想生活。
Thumbnail
書名: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and Complet
Thumbnail
書名: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and Complet
Thumbnail
「別來多管」、「我不需要你評論」、「規矩越少越好」
Thumbnail
「別來多管」、「我不需要你評論」、「規矩越少越好」
Thumbnail
「我常覺得寂寞」、「我常覺得被拋下」 、「我常希望有真正的密友」
Thumbnail
「我常覺得寂寞」、「我常覺得被拋下」 、「我常希望有真正的密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