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的底蘊,是恐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恐懼管理理論指出,在受到死亡威脅的焦慮下,人們的防衛反應包括:更強化原本所持的意見與立場,向同溫層取暖來強化自信,更賣力說服自己的正確性與卓越性,更貶抑對立立場者,並且極端化對不同立場的外團體的評價,越容易採取攻擊性的行為,越渴望具有集權式的領導型態。

我以前讀論文時不覺得讀這個理論有什麼了不起。但是當處在現象中的時候,也不得不讚嘆一下心理學家啊!只是,也唏噓,人類真的脆弱,就算知道,也很難跳脫自己挖給自己的陷阱。

有朋友問:那怎麼辦呢?理論簡單,實作艱難!

我有時候會測試自己,特別去看或聽相反立場的論述,看看能否讓自己有比較平衡的看法,或是說考驗看看自己的理性能不能發揮作用。結果呢?通常很失敗。所以,當面對跟自己很在意的議題相衝突的論述時,光只是提供相反的論述,情緒中樞還是會搶先運作起來的。這恐怕是人性的弱點,心理學家當然也不例外。通常的原則是,只要是自認自己是專家的人,會更嚴重些。

在Think Again這本書中的建議是:一、複雜度才比較是解方;也就是盡可能的提供更複雜的,更多面的角度思考。願意「複雜化思考」才比較能跳出雙元的化約;二:問「How」:也就是說:避免只是各自找支持自己的證據,而是要「到底可以用怎樣的方式來驗證這兩種解釋何者為真?」。三,檢查自己的「智識謙遜」,也就是隨時檢查「認知到自己所相信的東西很可能是錯的」的心態是否存在。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我其他對這本書的介紹。

另外,對死亡威脅所造成的效果,文獻不少是從mindfulness來入手,也頗有支持的證據。這我也同意。畢竟,讓情緒先不反應,就還有希望。

當然,複雜化,科學驗證思考型態,自我省思都是修行的難題。所以說,真的很難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cheng Lin的沙龍
5會員
17內容數
不是世界變動太快,而是我們太習慣於過去適應的腳步而已。如何讓自己具備更大的適應彈性,可以更柔軟,可以更虛懷,可以更安定,也因此可以更能堅定,更能承載,更能處變。這個專題將從心理學的角度做不同的探勘。
Yicheng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30
人們幾乎都得用對未來的想像來導引自己前進,但是倘若這個想像其實是充滿偏見的,那怎麼辦?多位心理學家,如:D. Gilbert提出,對未來的想像大多是基於現在的偏見;A. Grant甚至不鼓勵孩子思考「未來想做什麼」。但是,沒有未來,就沒有目標,也沒有動力。如何解決這個兩難?
Thumbnail
2021/07/30
人們幾乎都得用對未來的想像來導引自己前進,但是倘若這個想像其實是充滿偏見的,那怎麼辦?多位心理學家,如:D. Gilbert提出,對未來的想像大多是基於現在的偏見;A. Grant甚至不鼓勵孩子思考「未來想做什麼」。但是,沒有未來,就沒有目標,也沒有動力。如何解決這個兩難?
Thumbnail
2021/07/28
內心的「小對話」是一種魔咒,它會以各種形式出現,例如:「你就是不行啦」、「完蛋了,又來了」、「算了,放棄吧,反正掙扎也沒有用」。這個魔咒會將你內心的故事定稿。不止是當下、將要發生的事情、甚至未來的結局,就在這條線上進展著。你越掙扎,它就越緊緊的綁住你。但要擺脫也很容易,就是掌握「心理距離」!
Thumbnail
2021/07/28
內心的「小對話」是一種魔咒,它會以各種形式出現,例如:「你就是不行啦」、「完蛋了,又來了」、「算了,放棄吧,反正掙扎也沒有用」。這個魔咒會將你內心的故事定稿。不止是當下、將要發生的事情、甚至未來的結局,就在這條線上進展著。你越掙扎,它就越緊緊的綁住你。但要擺脫也很容易,就是掌握「心理距離」!
Thumbnail
2021/07/16
對評鑑與發展中心來說,由於非常強調也必須針對可觀察的部分做客觀的評鑑,因此所有的職能都必須具備非常明確的行為定義才能夠被清楚的觀察與記錄。因此,適應力作為一個職能,其必然有一組相對應的關鍵行為。因此,在此,對於適應力的定義,主要是聚焦在其外顯的行為上。
Thumbnail
2021/07/16
對評鑑與發展中心來說,由於非常強調也必須針對可觀察的部分做客觀的評鑑,因此所有的職能都必須具備非常明確的行為定義才能夠被清楚的觀察與記錄。因此,適應力作為一個職能,其必然有一組相對應的關鍵行為。因此,在此,對於適應力的定義,主要是聚焦在其外顯的行為上。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