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波諦帕卡撒(Bodhipaksa),擁有蒙大拿大學佛教與商業跨學科碩士學位,是一位佛教導師及作家。書中提及一些佛教教義和實踐的方法,本書沒有神奇神蹟內容,而是以哲學的角度幫助人們能夠從苦難中尋得內心平靜。
1. 正念是什麼?正念帶給人們什麼好處?
2. 如何自我疼惜?需要哪些能力?
3. 打破自我疼惜的迷思。
書中引用「刻意觀察身心的過程,讓你的經驗從此刻發展到下一刻,接受它們本有的面目」。當我們失念時,心思會不斷產生令我們難過的念頭,內心缺乏觀察者去提醒自己,怎麼不放下這些念頭,或是從不同角度去思考?
作者指出對於冥想時常常會分心,胡思亂想其實是很正常的。當我們分心時,不要評斷自己不該有那些想法。試著讓注意力回到身體與呼吸上,給心靈撫慰舒緩的感覺。並觀察冥想中的體驗,帶著好奇心去注意我們的想法與感覺之間的聯繫。
「壓力感」來自於負責判斷攻擊或逃跑的杏仁體,當人處在壓力中,經常過度反應使人情緒一直在受激發的狀態。而正念方法能夠讓前額葉皮質對杏仁體發出安慰的訊號,幫助人們在壓力中保持冷靜。
再則正念讓人專注當下的感受,能辨識出自己現在是否正在無意義地思緒漫遊,擺脫對自我批判,或是對問題過度反應。以理解方式對待自己和對待他人一樣仁慈,改善人際關係。
“你是宇宙的一部分;你是星辰所組成。當你看著摯愛,你知道他也是由星辰組成,内心承載著永恆。這麽看,我們自然感到崇敬。” 一行禪師
第一支箭,痛苦就像忽然中箭,可能是肉體上或是精神上。
第二支箭,未經訓練的常人會以悲痛、憂傷、哀嘆等負面情緒來抗拒。由於習慣性反應造成更加劇痛,好比再用另一支箭射向自己,自我傷害。
為了避免痛苦,將注意力轉移到短期愉悅事物上,情緒性飲食、工作過度忙碌、科技成癮等 。就是現代生活中常見的第三支箭。
別於前兩支箭的立即痛苦,第三支結果是延遲而至。第一支箭是無可避免,若經過訓練認知自己正處於痛苦狀態,放下想像情境,觀察並接納感受,給予自己慈悲和慰藉,就能放下反應的弓,不再射出第二和第三支箭。
第一步:認知到自己正在受苦。此時雖苦,但每個人都會經歷痛苦。且讓自己以正念接受這樣感受。
第二步:設法放下想像出來的念頭。以正念方法,不帶評斷去放掉那些想法,將注意力移回身體與呼吸上。
第三步:以同理支持自己為前提,有意識地接受痛苦感覺。抱持好奇心去觀察,它出現在身體哪個部位?是什麼形狀、大小、質地?隨著時間有何變化?
第四步:對自己受苦的那部分給予支持。仁慈的眼光看待這些感覺。將手放在感覺強烈的身體部位,說些安慰的話,給予撫慰。像是給朋友同理慰藉般去安慰自己「我知道你很害怕,但我會陪著你,我們一起面對。」
書中提到我們之所以對自己的認知如此執著,在於我們信以為真,這是有用的、不可或缺的。進而發展成一種保護機制。將憤怒轉為攻擊威脅、彰顯自憐的痛苦,好讓人們來提供慰藉給自己、怪罪他人來產生保護自我感。擔憂讓我們注意危險,預測問題避免發生,痛苦中想像出的故事都試圖讓我們擺脫痛苦。正如斯多葛哲學家塞內卡 (Lucius Annaeus Seneca) 所說:「我們在想像中受的苦比在現實中還多。」
書中提供了很多不同情況的具體練習方式,改善需要不帶評價地觀察當下自己的身心狀態。透過自我關懷與內在溝通,給予自我正面支持。進而原諒自己並擴展到對他人慈悲。真正對自己和他人慈悲,並非帶著自我意識去設法對他人做些什麼。而是純粹發自內心,對自己和他人的正面意識。接受自己和他人的脆弱,以自然不牽強方式關懷。
This Difficult Thing of Being Human: The Art of Self-Compassion
作者: 波諦帕卡撒 Bodhipaksa
譯者: 吳緯疆
出版社:開朗文化
出版日期:2022/03/16
ISBN:978626956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