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心口耳三根普被即真念佛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時間: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農曆十月十五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各位法師!蓮池大師的《僧訓日記》這一本書,你們有看過嗎?這本書很好,你們要看。今天與大家研究「三根普被」。一般對淨土法門的殊勝,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的眾生,都能普遍加被攝受,稱為「三根普被」。(
而今天所說的三根,特別指的是心、口、耳三根;因為在念佛號時,一定要心、口、耳都專注,這樣三根普被才是真正的念佛。這樣說來,念佛是不是很簡單?學人曾思惟過:我們中國一般傳統曾這樣說:精氣神要統一。相反的,精、氣、神若沒有統一,每樣事都沒辦法做得非常成功圓滿,可見精、氣、神這三項的重要。所以,學人發覺過去的祖師大德,在念佛法門裡提到「三根普被」,從這裡,我深深地體會到,確實念佛實在是要有功夫。
一個世俗人要得到家庭的幸福,就要對自己規劃的人生,做得相當周詳,做人更要做得像樣。所謂「人成即佛成」,若做人都做不好,糊糊塗塗地,那日子也一定過得苦苦惱惱的,沒辦法得到安靜。雖然日子是一天一天地過,但是每天都生活在憂愁苦惱中,這種日子,依世俗人來說實在是令人「苦嘆」!
有人常說:「自己的心若作好,何必修行?」這句話自己若沒有好好地探討,對生命沒有覺察,還認為自己很了解自己。假若我們是真正地自己能夠了達自己,那為什麼還在這裡輪迴?
在這裡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三界生死流轉無止息呢?請問各位,為什麼要在這裡「生來死去」?我們每個人都百般武藝地具足一切,科技又這麼發達,有飛天鑽地之能力,為什麼不拿出來使用?
量某師!以你在一般社會上的地位來說,你曾擔任過老師,屬於較高層次的知識份子,那你是不是很了解自己?尤其天天在那裡教學生,是不是對自己的事情都能辦得很好?
量某師答:
阿彌陀佛!就是因為不能辦好才放棄。
院長開示:
喔!既然放棄社會的教職生涯來修行,那要怎麼來提醒自己消業障呢?我們講到修行,要斷煩惱、消業障,要怎麼樣才能斷煩惱消業障呢?你看這個功夫是不是很難?這種功夫是不是很高?高到比須彌山還要高。照某啊!你看,這功夫要有多高?
照某師答:
這種功夫就在一念間,轉與不轉,轉了就斷習氣、消業障。
院長又問:
你要怎麼轉?為什麼我們都已經出家了,還轉不了,那要怎麼講出家呢?出家人都是要轉的,不能說你出家了還不能轉,那怎麼行?大家應該好好地問自己:你出家要做什麼?你說我要斷煩惱,要成就佛道,那為什麼不能轉呢?
量某師!你呢?
量某師答:
阿彌陀佛!要自己好好下功夫,看自己,觀照自己。
院長開示:
下功夫!看看我們現在一身都是灰塵,不管是外面或是裡面,灰塵太多了。你看!這杯水清清涼涼的,當我們喝進身體裡,再解出來就變成尿臭,那這樣我們能說沒有灰塵嗎?為什麼會這樣呢?你看!這杯水本來是很清涼、很清淨的,但經過我們的嘴巴喝下去,就變成這麼污穢。
我們常講這個「我」很高貴,很有架子,所以都一直在講「我」。「我」,就是有架子的。既然這個「我」很高貴,很有架子,那為什麼東西吃下去,等一下解出來就變成臭的呢?所以這件事情,我們都要下功夫去體會的。是要體會自己的本性呢?還是自己的習性?
修行,是要講到我們自己,要觀照自己,覺知自己,而不是講別人。看看我們現在的修行人,都是在講別人,沒有講自己。尤其現在末法時代的人,都是講「適應」,如別道場的出家人,來到我們的常住時都想:「嗯!我來這裡適應看看。」只要存有「我要來適應看看」這樣的心態,是不是真的能看到?要從哪裡去看?是要看天,還是要看地呢?所以,我深深地感覺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可是現在幾乎每一個人都這樣說的。
古代的出家人去參訪道場,都是要去求人家給他常住,去適應人家的環境。你說,以前的人是土包子呢?還是沒有用的人?他們的態度都是:「今天是自己去參訪人家,就應該去學習,去適應人家的環境,而不是要環境來遷就自己。」
這樣的思惟,把「我」的架子拿掉了;這一點你們應該好好地思惟,好好地自己去體會。古云:「入方隨俗」,倘若你們真正能夠明白這件事,體會這個道理,相信你們的煩惱就會斷了;要知道所謂的煩惱,是自己仗著自己的聰明而阻礙了自己,都是自己産生出來的。
既然由自己產生出來的煩惱,自己不能解救自己,那要叫誰來解救呢?有云「解鈴還須繫鈴人」。自己的煩惱必須自己去解除,誰都沒有辦法解救你,令你解放、解脫,即使是佛陀也是沒有辦法的,你相信不相信?你俗家父母生你、養育你、愛護你,他們有辦法解決你的煩惱嗎?沒有辦法的。
我們一直說我們在修行,這是個最簡單的道理,只要煩惱斷盡,就可以馬上成佛,可惜我們沒有人要做。大家都說希望「我」能成佛,但在這裡說只要煩惱斷盡,馬上可以成佛,就這麼簡單,可是大家都做不到,沒有辦法。
佛陀當初在因地修行的時候,都是隨順眾生,眾生要什麼就給什麼,眾生排斥他時,他還是盡全生命的服務眾生,無怨無悔,從沒講過:「我不管他」。仍然是講說不輟地教授方法,令眾生修學脫離煩惱繫縛。
修學佛法,要說自在,這就是自在。你會下心求人家給你常住,就是自在。相反的,若只是懷著去「適應看看」,那你永遠都不能自在,你相信不相信?假若不相信,你們可以去對照。
所以,以前的修行人善根、定力都很深厚,現在的出家人善根淺薄又沒有定力。沒有定力,哪有福報?所以現在的人福報一直都很薄,這就是主要原因,我們一定要瞭解。
佛陀講過一句話:「慈悲無障礙」。你有慈悲心,處處懂得感恩,那就會謙虛去請求人家給你掛單,假若你沒有懷著請求的心念,那不是真正的慈悲。譬如說你要幫助人家,你去愛護他們的孩子,關心他們的孩子,你一個禮拜去他家一次,義務教導他們的孩子,事經三個月而他們的孩子學習效果不大,不但沒有改善,也沒有變好,他們的父母就不高興了。
而我們完全是純粹服務,秉持慈悲心的去教導他們的孩子,完全沒有向他們拿鐘點費,為什麼他們的父母還不高興?這是什麼原因?問題出在哪裡呢?你們可以想想看!
我們既不是為錢,也別無其他的目的,而是純粹一片好心,是為了轉化他們的孩子而去,還引來他們的父母不高興、不歡迎。那我們是不是要再繼續教下去呢?還是不要繼續呢?
各位!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都應該要好好地去思惟。我們講到智慧,尤其講到一切,如修行,我們更是要徹底地反省和檢討,就是因為沒有善巧方便的智慧,去教導轉化這個孩子,經過一段時間,這個孩子都沒有變化,習性都沒有改善。
而我們每次去他家,他的父母都不敢出去做事,對於我們能教導他的孩子,父母本來都懷著很感恩的心,充滿希望地相信他的孩子會變好,但幾個星期下來卻沒有成效,孩子沒有比較乖,功課也沒有比較好,你還是每星期去一次,孩子的父母也不敢出去工作,如是就產生反作用。
孩子的父母會覺得麻煩,對你的熱心教導,感覺沒有效用,但總是沒說出來。你要去教他的孩子,他也不能放孩子在家裡不管,而自己去工作。你本來是善意,變成帶給人家諸多的困擾,所以說沒有智慧,就變成愚癡,又拖累他人產生煩惱。還自以為自己這麼誠心、這麼發心,你們怎麼不太歡迎我呢?但你知道自己已經傷害到他人了嗎?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的功課做得越好,就越有功夫,去了解週遭環境的一切因緣變化,了解這些緣起法,才能生起真正的「妙有」。我們佛法講到空就有,如《般若心經》說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就空,空就有,真空妙有。這個道理各位要知道。
例如我們一天到晚在這裡走來走去,有一天牆壁上的電燈壞了,你馬上清楚要替換燈泡的位置,立刻拿一個去換,那這個東西(燈泡)放在什麼地方,你並沒有刻意去記憶,但要使用的時候就有,這是「妙有」。
相反的,假若你天天去記憶那個東西(燈泡),這反而是執著的,是沒有「空」。我們為什麼要講「空」?因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所謂的「真空妙有」,我們要真正能體悟這個道理,凡事不計較,不會妨礙我們的事情。當你要用的時候,馬上可以用,可以完成你的所求,你馬上可以得到利益,這就是「妙有」。
佛陀的智慧,就是這麼微妙,凡事一切沒有罣礙,隨時隨地都能完成眾生的心願。佛陀的這個功夫是不是很微妙、很高呢?其實不高,但講很快,確實做到卻沒有那麼容易。我將這個道理講出來,你們可以隨時隨地去和合觀照、覺知,這個功夫是從哪裡產生培植出來的?
這你們要去體會,功夫的養成不是那麼簡單,在平常生活行住坐臥中,就要養成覺照的功夫。禪宗講的「靈靈覺覺」,大家要知道這個意思,否則你怎麼修都是煩惱的。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因為自己的慈悲,熱心服務而妨害到人家;自己沒有善巧,又妨害別人。
照某師!你去聽戒,戒講到什麼?戒是清涼的。譬如我們的兩隻手,同樣一件東西,有的人做出成品來,讓人人看了都很歡喜,感覺很清涼,為什麼經過我們的手就變了呢?我們要常常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才能轉變習氣,否則傲慢的習氣斷不了,也就沒有辦法轉變了。
我剛才講,要成熟自己、利益他人。這是一件最簡單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做的,這並沒有什麼功夫。我們都講要利己利他,就前面我所說的,你們想想是不是很簡單?大家想到了嗎?比你當老師還簡單,比你煮飯、縫補衣褲還簡單,比你澆花還簡單。
這就是《法華經》常不輕菩薩講:不敢看輕別人,都是恭敬。恭敬心若能提起,不只是利益自己,對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圓滿。「對上恭敬,對下相忍」,凡事都是圓圓滿滿的,對我們自己有利益,對別人更有利益。因為別人看我們這樣恭敬他,他一定讚歎,一定法喜的。(
這都不用費功夫,也不用拿東西與他結緣,他都很法喜、讚歎,你說這樣簡單不簡單?你要去澆花,還要拿一條水管,還要拿一個水桶,而且還要靠水源,你們東西太多,功夫太高,所以看這件小事情反而做不到,功夫拿不出來,好!就這樣你們好好去試看看,我相信你們就是這樣去做,一定都會成佛。
還有個問題,你們說要學佛,「佛在靈山莫遠求」,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講,但是「佛」在哪裡呢?你們好好地去體會一下,這樣簡單的事,你們再找不到,那實在太可憐了。
三藏十二部經,全部閱覽透徹,實際應用,實踐修行旨趣,不出教導我們修行「淨」心。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接物,你若能恭敬他人,這不就是清淨嗎?除非是社會人士那種假情假愛,只一昧地想要利用人。
如現在我想要拜託你、利用你的時候,就假親切、假恭敬地對待你,等目的達到就冷淡了,不認識人了。我們出家人,老老實實,恭敬心求佛法,當下那一念清淨心就是成佛。
所以,《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明了現前當下這一念心,「成佛作祖」是這一念,「墮坑落塹」也不離這一念,我們能體會這一點,那時時刻刻都能對治,也都在對治自己的貪、瞋、癡。貪瞋癡三毒能對治得好,那又何必向外追求佛道呢?(
例如世人開車,自己已經很熟練了,既然自己都會開車,那又何必請一位司機來駕駛,或請一位駕訓班的教練來教導?我們講「洗塵埃、智慧開」,那塵埃要叫誰清洗呢?叫媽媽洗嗎?洗心中的塵埃洗得到嗎?習氣的塵埃,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幫你洗的,唯有自己才有辦法洗。
自己才能洗的乾淨,別人是絕對洗不乾淨的,包括佛陀、菩薩都沒有辦法幫你洗乾淨的。佛陀只能教我們洗滌的要領,當我們的導師,因為我們眾生塵埃這麼多,告訴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洗除而已!洗除煩惱習氣,還是要我們自己洗滌才能得清淨。
學員問:
如何利己利人?
院長開示:
自利利他,自求求他,這其實沒有分開。蕅益大師的《大般若經知津》,你看看什麼相都沒有,祖師一定是清淨,哪裡會有相。主要是自己有「自覺」,有「自覺」就是清淨,清淨就無相。若無「自覺」,就是糊里糊塗。心,糊里糊塗、不明白、不自覺,就是不清淨,如你認為「我是這樣的」,「我是那樣的」,這都是不清淨。不清淨,就不能「無相」。(
學員問:
平時有自覺,但遇到境界就不自覺了,怎麼辦?
院長開示:
凡事你越發心,越坦白就越能自覺。出家人,第一就是不計較,除非我們道場的道風有偏差,否則培養清淨心是比較沒有阻礙。假若一個道場的道風都經常在作佛事,趕經懺,那雜染就比較多,不容易修清淨心。所以,這個我們要去了解。
學員問: 往往道理知道,但遇到事情的當下轉不過來,怎麼辦?
院長開示:
轉不過來就要有覺悟去輪迴。總是要有個覺悟,看要覺悟成佛,還是覺悟輪迴。如提婆達多在地獄抱銅柱的時候,佛陀問他說:「你痛苦嗎」?他說:「不痛苦」。
若像提婆達多那樣,「業」是消得比較快。因為「甘受」,「知錯甘受」,甘願去受那種痛苦,這樣「業」一定很快就消了。你若不知錯而心裡又產生瞋恨,業就會加重。我們講到智慧,智慧在哪裡?遇到事情,我們才能真正去體認到自己的智慧水準。
所以,我們造業,一天到晚造業,永遠在這個地方造業,那種彼此磨擦所造的業是很大的。所以,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不怕造業,只怕不知懺悔,但你若懺悔,不能像一般人只是口頭上說懺悔,而是要真心地懺悔。
我們要明白懺悔的意義,是懺悔過去之非,使未來不犯,也就是懺悔以後,我們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如是懺悔,身心愈來愈清淨,清淨到一塵不染,猶如淨水。如同一杯黑墨水,你每天把清淨水倒進去,總有一天,那杯黑墨水就變乾淨的水了。同樣的道理,你若真心懺悔的話,懺悔久了業就消了。
剛開始的時候我講:「三根普被」,即心、口、耳三根要普被,我們修行一定要攝住六根,六根若不攝,一面修一面妄想,這樣沒辦法成就,還是要配合心、口、耳三根,這樣要「都攝六根」才有辦法。
現在的人,福報真大,印刷發達,資訊豐富,佛經隨手拈來,容易獲得。以前的祖師,要一本佛經都不容易,佛學知識之資料等也都很缺乏,這些外在的東西都沒有,對佛法都必須自己親身去實踐體會的。
譬如宋代永明延壽禪師垂誡: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我們要了解自己的習氣,因為我們的習氣,一定要自己才能斷。假如自己的習氣自己不能斷,那就沒有辦法了,因為別人沒辦法替你斷習氣的。(
又說「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若逢真正導師,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歷在耳根,永為道種。」
祖師一再提到,我們要有恭敬心,自己要能親近善知識,這是很重要的。但要親近善知識,一定要很有耐心,要很忍耐的。所以,菩薩六度萬行中第三度說「忍辱」,忍辱這一度非常重要,你沒有忍辱,就不會去親近,不會去請教,因為你的恭敬心也生不起來。好了!今天所講的這些道理,都是你們修學的大科目啦!
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尤其最大的福報是我們能夠有機會參與,並將身心全部的奉獻出來,這就是我們的福報,所以為建設道場而忙碌應該都沒有關係吧!除非你整天在打妄想起分別心,心都在跑來跑去,不然每天修習五堂功課,又聽課,我們的心一定是泡在法裡,心能轉動法喜。
《菩薩善戒經》第四卷云:「旃陀羅等,及以屠兒,雖行惡業,不能破壞如來正法,不必定墮三惡道中。」這一句話是說,即使從事殺業等,行惡法的人,也不能破害我如來正法,也不必定墮三惡道中。 但是,若有出家人,好為人師,而不負起教導弟子的責任,不能教訶罰擯弟子,則名破佛法,必定當墮地獄之中。
譬如最簡單的一支蠟燭,它都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給別人光明,令別人得到利益的。而我們人呢?都是好攀緣、多管事、多造業,所以不能利益己,也無法利益他人。蠟燭,雖然燃燒自己,看似自已吃虧,但是它照亮別人,布施給人光明,而且即使是燃燒到了最後,它自己也是清清凈淨的,一點罣礙都沒有。
這些不正常的小孩,都被他們的父母遺棄,他就把這些小孩收容起來,並建一所殘障兒童收容院。初創的環境小,收容院裏面的空氣很不好,但是他的太太非常慈悲,天天都在收容院為殘障兒童服務,終年如一日的為他們餵食、盥洗等 據說有很多社會人士前去參觀,他們將抽過的煙蒂丟在地上,那些殘障兒童也會把地上的煙蒂撿起來抽。
?所謂「複講」,是按照上課時老師所講的內容,重新講述一遍,不必另外補充其他的資料。「複講」的作用,主要就是要讓同學在課堂上能專心諦聽老師講課,並加強同學的記憶力及引發智慧的。假若你在課堂打妄想、或散亂心、或昏沉沒有專心聽老師講課,沒有專心作筆記、或筆記作得少,那要叫你起來複講時,你就講不出來了。
你有分別、就有不甘願的心,那這種心是無形的,你只要把分別心捨棄,無形的這種分別心,馬上就轉為清淨心。 修行,你若不捨棄你的分別心,當無常來臨時,你能不能克制你自己不再造業呢?這就是修苦行,苦行真正的涵義也就是這個,你在折服你的妄想習氣時,當下的那個覺知,就是修苦行能理解嗎?
尤其最大的福報是我們能夠有機會參與,並將身心全部的奉獻出來,這就是我們的福報,所以為建設道場而忙碌應該都沒有關係吧!除非你整天在打妄想起分別心,心都在跑來跑去,不然每天修習五堂功課,又聽課,我們的心一定是泡在法裡,心能轉動法喜。
《菩薩善戒經》第四卷云:「旃陀羅等,及以屠兒,雖行惡業,不能破壞如來正法,不必定墮三惡道中。」這一句話是說,即使從事殺業等,行惡法的人,也不能破害我如來正法,也不必定墮三惡道中。 但是,若有出家人,好為人師,而不負起教導弟子的責任,不能教訶罰擯弟子,則名破佛法,必定當墮地獄之中。
譬如最簡單的一支蠟燭,它都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給別人光明,令別人得到利益的。而我們人呢?都是好攀緣、多管事、多造業,所以不能利益己,也無法利益他人。蠟燭,雖然燃燒自己,看似自已吃虧,但是它照亮別人,布施給人光明,而且即使是燃燒到了最後,它自己也是清清凈淨的,一點罣礙都沒有。
這些不正常的小孩,都被他們的父母遺棄,他就把這些小孩收容起來,並建一所殘障兒童收容院。初創的環境小,收容院裏面的空氣很不好,但是他的太太非常慈悲,天天都在收容院為殘障兒童服務,終年如一日的為他們餵食、盥洗等 據說有很多社會人士前去參觀,他們將抽過的煙蒂丟在地上,那些殘障兒童也會把地上的煙蒂撿起來抽。
?所謂「複講」,是按照上課時老師所講的內容,重新講述一遍,不必另外補充其他的資料。「複講」的作用,主要就是要讓同學在課堂上能專心諦聽老師講課,並加強同學的記憶力及引發智慧的。假若你在課堂打妄想、或散亂心、或昏沉沒有專心聽老師講課,沒有專心作筆記、或筆記作得少,那要叫你起來複講時,你就講不出來了。
你有分別、就有不甘願的心,那這種心是無形的,你只要把分別心捨棄,無形的這種分別心,馬上就轉為清淨心。 修行,你若不捨棄你的分別心,當無常來臨時,你能不能克制你自己不再造業呢?這就是修苦行,苦行真正的涵義也就是這個,你在折服你的妄想習氣時,當下的那個覺知,就是修苦行能理解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慈悲 龍德嚴淨仁波切 (龍德上師) 在《佛王誓約》書中開示,佛光普照十方法界,又怎麼會需要我們點燈供養呢?事實上,需要被點亮的是我們自己的心燈。我們的凡夫肉眼看不清楚世情世境,對於出離解脫三界的勝法更是不能明見,實在是太需要光明了。所以佛家語云:「一燈能破千年暗。」佛前供燈能點亮我們的自性燈。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常听人说:“人要修心养性。”其实光是“修心”还是不够的。人体上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他们每天接触六尘,攀缘外境,引诱我们造作种种的恶业,因此佛经形容六根如同六个盗贼,时时在窃取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要如何避免受到“六根”所害,就是要做好六根的修行。    第一、眼能见己身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慈悲 龍德嚴淨仁波切 (龍德上師) 在《佛王誓約》書中開示,佛光普照十方法界,又怎麼會需要我們點燈供養呢?事實上,需要被點亮的是我們自己的心燈。我們的凡夫肉眼看不清楚世情世境,對於出離解脫三界的勝法更是不能明見,實在是太需要光明了。所以佛家語云:「一燈能破千年暗。」佛前供燈能點亮我們的自性燈。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常听人说:“人要修心养性。”其实光是“修心”还是不够的。人体上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他们每天接触六尘,攀缘外境,引诱我们造作种种的恶业,因此佛经形容六根如同六个盗贼,时时在窃取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要如何避免受到“六根”所害,就是要做好六根的修行。    第一、眼能见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