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健彬 (台北市同步聽打督導)
身在資訊業,我同時也是一位聽打督導,這兩年因為中文AI語音辨識軟體技術的突飛猛進,同步聽打員的實力常不免被拿來跟機器人一較長短,不僅網路鄉民傻傻分不清楚是字幕到底是人還是機器打的,連聽打員本身都開始問「會不會有一天,我就被AI取代了呢?」
歷史告訴我們的事
1779年,英國萊斯特地區有一位名叫內德盧德Ned Ludd的織布工,他因情緒失控怒砸了兩台織布機;1811年,當時許多工廠因為自動化織布機的誕生,雇用沒有技術性的低廉勞工來操作紡織機,導致大量具備技術的紡織工失業,於是人類為了「跟機器爭取工作權」,發起了名為「盧德運動」的抗議活動,甚至還與軍隊發生了衝突!
回顧人類歷史,其實經過多次的農業革命以及工業革命,越來越先進的科技與技術,將人類帶往更好、更便利的生活,時序進入2021年,一個被COVID-19圍繞的世界,工業4.0也正悄悄的改變這顆星球,你注意到了嗎?
透過萬物皆聯網的AIoT、大數據搭配人工智慧的應用,人類可以更精準的預測與判斷、可以更有速度的進行生產製造、可以更有效率的掌控成本效益,這背後的代價,是取代很多傳統的、勞力性的工作;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布「2020 年就業前景報告」中提及,由於AI的出現,以往由人負責的像是資料輸入、秘書、行政等這些工作會逐漸消失,甚至連專業性的會計師、審計人員都將被逐步凋零。
究竟科技帶給人類的,是好、還是壞?
看看台灣,高速公路的ETC取代了人工收費站、自動化產線取代了大量的作業員,有些工作的確正在消失中,但相對的,因為科技進步,一些從未想過的工作也逐一誕生。像是數據分析家、數位策略管理師、流程自動化控管、資安分析、數位轉型等等,這些在數十年前應該是想都沒有想過的職業吧?
最後說個小故事,照理說,工廠出貨前都應該進行封箱裝載的檢查,但某家工廠屢屢發生根本沒有將貨物放入紙箱,就把空箱交給客戶的尷尬事件!為此工廠老闆開了內部會議,要求各部門提出解決方案;RD部門建議產線導入X光掃描來確認箱內狀況、物流管理則認為要加入RFID標籤識別等,正當大家熱烈討論的時候,一名老員工搬了一台工業風扇,放在出貨產線旁,電源一開,空箱就被強風吹走了…
未來,是1+12的社會
自動化產線的確會取代大量的勞工,但相對地也製造了前所未聞的新形態工作,若以商業化角度來談,人類與科技不應該是你死我活的是非題,而是在競爭中合作、合作中競爭的申論題。如上一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最懂得運用科技的人,才有機會解決問題。
訓練有素的AI 語音辨識系統,能在最短時間將語音轉為文字,運用的是大數據分析,選字邏輯是機率;訓練有素的聽打員能將聽到的語音盡可能完整正確的轉成文字,靠的是對內容的充分理解及訊息處理的速度,選字邏輯我認為本身的語言能力與專業背景是重要關鍵。
人比不上機器人的速度,機器人學不會語言的博大精深,要達到100分的中文語音辨識成果,除了合作還是合作。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
「AI語音辨識是否會完全取代現有的同步聽打員?」,我相信你已經找到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