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最後,聰明的話術:取代發明

最後,想收斂一下這個議題,如果要幫柯講話的話,「微解封」不太像是他口中會脫口的詞,我猜八九不離十是年輕幕僚創造的口號,讓他自由發揮。很容易讓人記住。有「多重詮釋」的性質,又有明確處於「解封與未解封」中介狀態的意味。還有多數人渴望的需求:我們現在最想聽到的就是「解封」的政策。昨天北市府發言人上朱學恒的直播,這是一片祥和、與前主播的對談,只是有一段——在朱說完什麼微解封都是屁之類的話,發言人仍用一貫的「微解封」當作地方與中央鬆綁指引的代名詞。其實自創名詞的前例是指揮中心的「校正回歸」,沒多久就被酸爆做成笑話。當然為什麼確診數據需要校正回歸,也沒有很難理解,只是這樣的作法,很突然、也沒有事先預告;或許也有一些背後的目的,比如當時每天都會有事先外流的確診案例數,「校正回歸」肯定會增加外流案例數的變因:是當天的確診數,還是當天確診加校正回歸的總數?選擇在當時的星期六公布,而非更早,也令人無法釋疑這是否是刻意安排的時間點。話說回來,因為指揮中心之前自創新名詞的印象過於深刻,在媒體間廣傳、下標的「微解封」,隨著頻繁出現的報導,自然聯想到這是中央(包括政府機構小編文化盛行的流行語的潛移默化),某種政治模糊的話術(想取代先前窒礙難行的鬆綁指引)。在後續政治評論與酸語盛行的時候大眾自然指向了指揮中心的「發明」,只是這次很明顯——我原以為是媒體創造的詞——打臉了所有人,但即使如此,指揮中心似乎沒有資格對北市府說三道四(全台灣沒人不知道校正回歸怎麼出現的),所以這是很聰明的話術,模糊了政治責任的歸屬,卻首先開出為民喉舌的第一槍,也掩飾了目前北市民生的泥淖(在6/29就已經宣布「微解封」),這幕僚的指點我佩服,如果有的話。
有趣的是幾乎所有媒體,包括綠營的政治人物都用「微解封」,我能想像這是製造解封最大想像空間的符號,有利刺激困頓的民生經濟,但是我們沒有更好的做法嗎?難道沒有更務實、設身處地的規劃,協助業者能渡過這段漫長的黑暗?重點是做法與配套措施吧。而且疫苗施打率如此低的情況,沒有本錢一次就能鬆綁嚴密的防疫規範,誰也不想扛鬆綁後防疫又出現大破口的鍋,說再多就是中央自己要承擔。防疫下半場,不能再忘我於尚未翻面之前、幾近全對的COVID考卷。不要忘了那是鄉民的指引才有今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