醃漬食品是早年尚未有冰箱或冰箱尚未普及時,一種保存食物的方式,因此曾經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食物的醃漬釀造。出生南庄、嫁來竹東的葉美岑就是這樣一位傳統的客家媳婦,生活中所需的18般武藝通通會,生存能力強,但在時代的推移間,卻對這些習自傳統的生活技藝與廚藝愈來愈沒了信心——不時存疑:誰還吃這個?人人都會的東西,有什麼好介紹?我們也想問,真是這樣嗎?
文/許佩玟 圖/鍾小宏・許佩玟
出生於戰後的葉美岑,從客家女孩到客家媳婦,打小就要幫忙家務、農事,種菜、餵豬、母親做紅粄,她得在旁邊幫忙挼粄⋯⋯這是那個年代的孩子普遍要做的事。
少女時期,因為父親一句話:「去工廠會學壞。」不讓她去工廠,而在三灣布店工作,協助車布邊、家務等;年紀稍長,到台北工作了約4、5年,學得一手好廚藝,又在叔姆店裡學做衫,其後來到新竹市的一家藥廠工作多年,住宿舍,下班後有時會與同事去逛街、逛夜市,常在城隍廟商圈一帶遊逛,每逢假日即返家,她記得當時月薪3、4千元,而1顆麵包約2塊錢——換算下來,我們現在的年輕人還真窮,月薪換麵包縮減了好多好多!
好廚藝傳口碑 生意爆好到收店!
她剛嫁到竹東時,三重里這一帶正在起新屋,街景與現在大不同,但整個氛圍欣欣向榮、正在發展,父親正好要買房,差點買在附近當鄰居!
她身懷一手好廚藝嫁過來,那時先生經營的腳踏車店剛結束營業,經好友的鼓舞:「要賺錢,一定要做生意!」她與家人商量後,決定開麵店。當時附近有幾家陶瓷廠,許多新屋正在起造,許多工作人口,生意好到爆!不但店內7、8桌時時坐滿,還有多家工廠、工地包便當,連在外工作的家人中午都得回來幫忙送餐。
由於味道好,口碑相傳,大家都愛來,原本只賣麵,後來應客人要求加賣飯菜。她提到,當年的「包便當」,不是像今日一個飯盒一個飯盒的盛裝,而是幾個菜、幾碗飯,用一個公公做的木提籃送餐。提到已過世的公公,她語帶敬仰與懷念地回憶:「當時附近某廠剛起步,生意欠佳,月結時常賒帳,他都勸我先生說,人都有困難的時候,阻止去催帳。」該廠的尾牙年年邀請她公公去參加,後來即使麵店收了也一樣,她公公卻一次也不曾出席,這是後話。
在那個年代,一般做小生意的人家不時興外聘人手,大多是自己家人做幫手,生意好到人手不足、忙不過來而收攤收店的事,屢見不鮮,葉美岑的麵店也是。經營幾年後,因公公忙到累倒,大過年還住院,她與先生商量非常乾脆地把生意火紅的麵店給收了。
婚後才開始的釀造人生
在忙碌營生之餘,客家媳婦也要打理好家務。她雖然從小幫忙家事,又習得一身好手藝,但客家傳統的醃漬食品大多是結婚後才邊學邊做的,例如豆腐乳是婆婆教的,紅糟、菜脯、豆干⋯⋯其實大部分是看別人做,自己有樣學樣跟著做,細微處不清楚的才到處請教人,請教的對象包括母親、婆婆、小姑、左鄰右舍等,自己邊做邊學邊改良,才有今日親朋好友都喜愛的味道。
除了這期介紹的幾種醃漬食品外,因為興趣,她將自己種的一些日常食用蔬果,釀造成各式各樣的鳳梨醋、木瓜酒、桑葚酒、桑葚果醬、洛神醬、桔醬、柚子醬……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她的家常醃製好味道!
〔筍乾、紅糟、菜脯、豆腐乳等的釀製或醃製,請見《東咚鏘4‧釀特輯:舌尖上的傳承──竹東釀造味》P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