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社畜的自我修養概論

生活:人類活著的期間所做的一切行為的總稱。


時間

「人類活著的期間」意指時間,有時間作為支持,才能譜寫一切行為。
所以將時間獨立出來討論,時間借用術語又可分為「世俗的時間」與「勝義的時間」,簡單來說分為「時間的分配」與「時間的本質」。
時間的分配:人活著的時間有限,掌握有限的閒暇。人的時間、體力、心力是有限的,一天中八小時工作、八小時睡覺,所以一天閒暇的時間可能低於八小時。尤其,工作簡單可分為勞心與勞力,勞心的工作上下班的界線又更加模糊。而心力就如體能鍛鍊,不可能將一個月的訓練量在一天內練完,所以時間分配的目標是: 1.用心力最佳狀態 2.在閒暇時間 3.做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
時間的本質:探索時間的本質,參考《時間的秩序》

生活

「所做的一切行為」可概分為內在與外在,簡單分為對自己與對他人(事物)。

社會

對外在的行為,權謀是個重要議題,雖然聽起來有貶抑詞之感,但在行銷、談判、人際、職場、政治等領域都具有核心的地位。
認清社會運作機制,例如《成功的反思》揭露了「只要努力便能成功」的謊言。又或者疫情微解封,基本是考量經濟因素,而不是人民安全而解封。社會的運作必須迫使人民參與其中來維持,了解社會運作、如何操控人民如同豢養牲畜般,或許會讓人感到噁心、厭惡、憤怒等,因為活在體制中將被加諸各種責任與義務的枷鎖,但需知道情緒反應無助於事實,甚至也是體制中的一部分,例如抒解情緒的娛樂產業鏈,參考《黑鏡:一千五百萬個積點》。
我們的出路,就是調節自己在體制中能夠接受的位置,例如飛根主義可能無法接受,但躺平主義可能對自己內在和外在眼光來說還能接受,各主義間是如光譜般可以依個人需求調整的,總之引用蘇菲諺語做為總結「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

金錢

社會中,金錢是個重要議題,現在的經濟是依靠透支未來與剝削人與自然而運作,如果無法影響外在體制,那至少在體制中能掌握內在行為。
金錢對個人來說可分為開源與節流,簡單來說就是增加收入與減少支出,

開源
增加收入又可分為主動收入與被動收入,而需留意增加收入所需的時間成本,如:工作、兼職、學習投資理財等。

節流
減少支出,從心態層面,在需要與想要做劃分,從簡單生活、極簡主義、斷捨離,到比較激進的不消費主義、飛根主義等。從個人心態選擇能接受的光譜位置,也不要忘記時間成本,畢竟金錢也是能換得時間的。
掌握內在行為與心態,跳脫社會價值觀,才有機會影響外在體制。例如:日本的低慾望社會、韓國的全拋世代、中國的躺平主義等。

身心

包括身體與心智,所有上述的基礎。身心相互影響,理論體系眾多,不詳述。心智思維部分參閱《略談思維基石層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