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自己本身就是影子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畢設週記|零陸 畢業論文案例分析
上篇《畢設週記|零伍》針對大學畢業設計分析,主要釐清議題的發展與操作邏輯,這週調閱了一些以往碩博士畢業論文來討論更明確的研究架構,更深入探討別於畢業設計的操作方法。將以研究觀點、研究架構、操作方法、精彩之處、不足之處分析。
以下為碩博士畢業論文案例(針對操作邏輯與方法)
  1. 真實/虛構空間情境操作(淡江,邱美婷,2003)
  2. 形影:以動態影像探討空間設計方法論(成大,田倧源,2016)
  3. 鏡像空間真實性的構成(交大,李思敏,2017)
  4. 介質-關於真實的虛構(交大,林信和,2019)
有別於上篇的四個案例,這次分析的主要並非著重於議題產生的空間,而是在理論基礎上利用獨特的操作模式,產生出經由不同面下詮釋的空間。

《真實/虛構空間情境操作》

  • 研究觀點
以「真實/虛構」為研究撰寫主題,其潛在意義在於探討拉岡的鏡像理論,所延伸出的自我認知與鏡子介面下產生 「真實」、「虛構」 的空間體系,以此論點作為操作設計的主軸。透過前段的觀念確立,與後段設計議題操作,發掘情境空間設計下,產生對於身體感知經驗的衝擊,以及導引出結論中 「異質空間」的相關議題。除了觸發思考空間的方向性,也提供作為未來空間設計與後續相關發展之基礎。
  • 研究架構
探討鏡像理論對於真實與虛構的解釋,再到真實 / 虛構空間相關論述,回到空間 / 情境紛圍如何影響之間的關係,利用虛擬的文本情境進行創作,之後對於現有真實的基地上整體氛圍分析,最後疊加上虛擬的場景,產生異質化的效果。
  • 操作方法
  1. 以文字產生的情境,探討 「虛構」 空間的生成將其解構文本 (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 的文字情境,轉化成拼貼及圖像,藉由類比的思考將八十個影像分成六大主題 (等候、身體肢解、鏡像、死亡、漫遊、情慾)。再將延伸四個主題作為設計場景操作的主軸。
  2. 真實基地空間的涵構,現實基地的空間情境解析,並疊加前面四個場景。
  • 精彩之處
  1. 操作手法上關鍵是將文字(具抽象與想像性)轉化成眾多影像,在將其收斂歸類剩下六種虛構空間,疊加於真實基地場域,使其創造出異質化的場所。這個將抽象性元素轉化並疊加的過程很有趣。
  • 不足之處
  1. 將文字轉譯時,同時也疊加一層主觀的意識,產生的八十張影像,也許沒有那麼的客觀,反而偏向創作的階段,那麼最後得到情境空間也過於主觀。
  2. 為何使用戀人絮語作為文本,也並為提及。但羅蘭巴特的文字對於空間與建築充滿想像。

《形影:以動態影像探討空間設計方法論》

  • 研究觀點
動態影像與空間設計都是一種建構的藝術,並且具有開放性的詮釋,透過屬於自身的邏輯操作,並同時探究影像/建築的基礎,以此為觀點從動態影像出發,探討它的三個面向:動態的機制為何?如何用動態影像敘事?場景中的運動與運鏡如何交互作用?分別研究這些主題,發展三套方法論,目的是藉之轉換成不同的空間形體創作,並以影像、空間並存、互相關聯的綜合形式為成果。最後以「展覽事件」為載體與舞台將三個方法論與創作成果呈現於臺南的一棟老屋。
  • 研究架構
提出對於議題的三個面向(要面對的方向),定義這三個課題對應的方法,進到方法的組成,經由描述系統來選擇影像參數與操作系統得到經轉換的空間參數,最後將方法呈現成影像與形體兩部分合而為一,最後分別三個課題分別形塑三個方法論生成三個創作。在相同的展覽事件定義為載體與舞台呈現。
  • 操作方法
  1. 方法一:動態呈現建構,影格的堆積變化經追蹤,以空間「邊緣」的連續化同步轉換成形體,屬類比式的。
  2. 方法二:敘事劇情建構,影像敘事與空間情節的各種因子互相對應,程序性地以空間語彙「線」與「板」的歷時變化來轉換,屬象徵式的。
  3. 方法三: 運動與運鏡建構,以場景中角色與攝影機兩者運動路徑的量體化來操作,屬類比、象徵皆具的。
  • 精彩之處
  1. 利用三種個別的方法論形塑出動態影像,由不同面向出發所產生的對話是其設計更具說服力。
  2. 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將未知的與複雜的事物捕捉,也將空間自動化的生產出來,並非如同黑盒子般的產生過程。
  3. 方法二中將一部電影中敘事拆解,從實體組構關係、鏡頭空間化產生基本形式,再經由場景暗示速度、段落長度係數、電影句讀後將形體展現出來,提供一個再現複雜與抽象事物的方法。
  • 不足之處
  1. 對於方法論下所產生的裝置,抽象的藝術價值高,但如何與使用者互動,則留給後人的想像,並未給予最後的定義與分析。
  2. 在乎的是過程大於最後呈現,唯一創作的東西就是一開始所做選擇的影像,但最後所呈現的作品應該成為feedback loop,持續不斷在進化而非停留。

《鏡像空間真實性的構成》

  • 研究觀點
探討空間如何成為開放、流動的媒介,如同一面能映照出個體形貌與慾望的鏡子,讓所有人都從中找到各自的共鳴,進而發展個體的獨特性。研究從一種被稱為「靈光」的經驗出發,透過剖析「靈光」的來源,瞭解文學與藝術如何對觀者傳達信息,觀者又是如何接收與自主詮釋,藉以探討建築與空間設計領域的機會。拉岡的「鏡像理將空間假設為居中負責傳遞訊息的媒介,從使用者與設計者兩方為觀看視角,分別檢視空間之於兩者的意義。透過「符號」 在這之中所扮演的角色,輔以當代「共同參與」及「地方營造」等空間運用觀點,以一場「環境劇場」的設計演練為模擬,企圖歸納出「鏡像空間」的設計操作方法。
  • 研究架構
第一章將會討論使用者如何於目前空間中自我建構的困境,並期望透過觀看的行為,透析出隱藏在空間背後,主導一切的權力所在,並從中找出突破的可能;第二章將會從設計者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建構帶有想像的、曖昧的符碼,讓觀者得以接收到隱藏在其中的訊息,達到溝通目地,並找出在空間領域實踐的可能;第三章將以一個設計作品為例,透過回顧實際操作的過程與成果,進一步探討「鏡像空間」的特質與建構方法。
  • 操作方法
  1. 方法一:日常的異質佈置,獨立且特異的個體性是如何被忽略,以及在日常中又是如何受到空間規訓。建築作為一面鏡子,映照出了各種平常看 不見的權力結構;而這面鏡子,又是否能讓人們從看見理想的自己呢?先援引各方研究,顯露個體性存在的事實,爬梳各種日常空間背後的權力佈署機制,試圖找出個體可以突破的場域。
  2. 方法二:異質的日常活動,他們通常是負責做出鏡子的人。而這一面面鏡子是否成功讓他們看到了心中裡想的反射像?本章將探討這些鏡子對建築設計者的意義為 何,並且剖析他們(包含作者本人)如何透過操作各種概念的「符號」,去建構出形貌迥異、透露著不同訊息的鏡子。
  3. 方法三:一場設計演練,希望藉由重述設計操作的過程,探討所謂完整「鏡像空間」的構成步驟與可能的呈現樣貌。並延伸探討空間作為一種傳達訊息的「媒體」, 在當代的可行性與影響力。
  • 精彩之處
  1. 將建築比擬成為鏡像理論中的鏡子,利用設計者與使用者兩者的對話所產生的不同空間型態,加抽象的空間,或是機能概念,甚至也可以是無法掌控的使用者,藉以彰顯出人的個體性。
  2. 觀察到個體有不同的詮釋與見解,個體性是真實存在的,從心理學、從眼睛的軌跡、從觀看的方式,都可以看出面對外在刺激,每個人會不 斷汲取自己過往的獨特經驗,建立對自己的觀察與面對世界的準則。
  3. 整體目的是為了達到如同其他藝術領域一般開放解讀的彈性。同時又具備「自然運作」、「共同創作」與「持續流動」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提供讓空間達到如同文學與藝術品一般、鏡像的效果,讓所有人都能透過這個空間建立起自身的獨特性,蠻認同此觀點。
  • 不足之處
  1. 最後選擇使用參與式設計,好像忽略對於前面兩者觀點所誕生有趣的空間型態,直接給予開放性的答案,對於鏡子的操作不那麼的詩意。也許對於多重且開放性的詮釋不單單只丟這個正解。
  2. 在每一個小設計中所得到的答案並未沿用至後來的設計中,單純的形塑出各種觀點的表達,就後回歸的一場設計演練,就未能如同前一篇所分析的畢業設計案例具有空間獨特性。

《介質-關於真實的虛構》


  • 研究觀點
真實的狀態不必然有什麼道理,但設計者卻必須在其中尋求某些隱藏的秩序,作為自身作品中成形的邏輯,藉此塑造作品趨向一個與真實環境契合的關係。其中除了以人為主體的思考外,還包含了諸多物質材料與現象橫跨在人與人、人與環境中間,故稱之為介質。本設計論文集即是以介質作為設計者思考的主體,觀察並研究屬於個別介質本身的特性與道理,延伸其變化的可能性,透過此介質主體,專注於設計條件之外的時間脈絡與社會處境,嘗試擺脫設計者自身對於既有形式的成見與習慣,再反推介質如何影響與改變與人間的關聯,企圖以一種非作者本身作為思考的出發點,作為發展建築形式的另一個方式。
  • 研究架構
挑出三個介質作為設計發展,分別發展四個設計,四者並無關聯,但皆以介質本身的特性來進行設計思考。
  • 操作方法
  1. 方法一:以水作為網路社群進入真實環境的表徵,一方面以水平面的高低即時反應人群的互動關係與空間變動,另一方面容納週遭環境的公共活動,延伸作為都市重要的開放空間。
  2. 方法二:抽離都市複雜環境的影子,作為承載都市歷史中存在過的遺跡與證明,轉換成都市藝廊中的空間印象,連結不同時間中,共同的空間記憶。
  3. 方法三:以模板特有構造方式與營建流程(重複使用)作為住宅建築生命週期中增、改建的空間策略,並將變動視為必然的空間需求,發展出相對應的空間形式。另外企圖將學院中的展場設計,回歸真實社會的生產系統,將單一的設計目標,延伸為整體性的思考,整合不同社會領域的資源,表達永續的基本精神。
  • 精彩之處
  1. 利用三種不同性質的介質,經由不同的特性找出對應的操作方法,再經由都市觀察對於平目上的操作,得出與一般設計操作邏輯不同的答案。
  2. 方法二中的城市中的影,如同前一篇的2021淡江建築蔡妮可《寶藏儼信所》在前期的研究中,找尋都市歷史中存在過的遺跡與證明,但兩者不同的是,《介質-關於真實的虛構》直接觀察後分析平面的邏輯將其轉譯,《寶藏儼信所》則是觀察到現象紀錄並譜記成為新的空間元素,前者看似比較直觀且較容易理解,後者利用分析直接取得都市藝廊中的空間印象。
  3. 利用虛構的創作與設計,找出隱藏於其中的秩序,重新定義作為創作的邏輯,讓人去理解真實的設計,這個過程中,運用現有的不同性質的介質來表達,
    我認為是好的方式,較《形影:以動態影像探討空間設計方法論》更容易理解。
  • 不足之處
  1. 並未說明選擇這三個介質的理由,但或許能提出都以介質為出發,也許在設計方法與操作上能有什麼共同性。
  2. 雖然成果較容易理解,同時也較《形影:以動態影像探討空間設計方法論》比較不能跳脫發展建築形式的方法。
  3. 最後成果都拘泥於現有的平面或材料上的特性直接轉化成空間,就失去表達空間中詩意的部分。

總結

  • 針對研究觀點
《真實/虛構空間情境操作》《形影:以動態影像探討空間設計方法論》《鏡像空間真實性的構成》《介質-關於真實的虛構》都在前期真實與虛構的議題分析上花很多心力,不論操作方式為何,他們都希望能利用設計出虛構的作品,重新反應真實的世界,並且能發展建築另一種形式。
  • 針對操作架構與方法
四個案例都給予別於大學畢業設計的操作,不利用前置設計得到空間原型,而是利用議題分析將理論轉譯成為空間,或者建立設計操作的方法,來創造出建築的另一種可能。
  1. 《真實/虛構空間情境操作》將文字轉譯成空間場景疊加在真實的基地。
  2. 《形影:以動態影像探討空間設計方法論》將選擇的影像運用方法論轉譯成空間疊加影像,事件作為載體,並呈現於臺南的一棟老屋 。
  3. 《鏡像空間真實性的構成》利用鏡像理論的討論,設計者與使用者不同的視角關係,創造出兩者中理想的空間,最後再用一個設計操作給予滿足兩者的操作。
  4. 《介質-關於真實的虛構》找出三個介質作為設計者思考的主體,觀察並研究屬於個別介質本身的特性與道理,連結至空間中,創造出別於傳統的設計思考邏輯。
對我而言,我期望的架構與操作方法:前置設計能先如同《鏡像空間真實性的構成》所操作的邏輯操作一場實驗,先將建築定調成為動態影像的載體,由兩方(使用者與設計者)對動態影像所呈現的看法作為設計上的辯證,探究出空間對於動態影像的真實,將哲學性與抽象性議題收攏,後來的設計操作模式會希望偏向《形影:以動態影像探討空間設計方法論》中的方法二,將前置設計放置基地所形塑的動態影像敘事與空間腳本/情節,分析其中所產生各種因子互相對應,共享一個規則或者說是秩序重新呈現。

下一篇《畢設週記|零柒》將會整合前六篇畢設週記的分析與論述,確立目前議題的操作觀點與基地確切的選擇,並給予未來的預期成果與效益。
    avatar-img
    147會員
    689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嗯,在找尋基地的期間(痛苦),也來初步的記錄分析一下手邊蒐集到的案例吧。也同時重新整理過一次自己想要進行的方向,以及開始簡單的抓抓空間量。
    收汁,再收汁……
    透天厝-彈性模組 《郊區:半寓》- 陳威竹 高層住宅-彈性空間 《屋。宅。家。廠》 - 歐芷毓 《THE OPEN SYSTEMS NEIGHBORHOOD 》- Jan Vader
    今年五月參與了由「地球公民基金會」舉辦的【國土計畫的土地使用管制策略及既有權利保障機制】論壇,開啟對國土計畫法的認識。
    畢設週記|零伍   當代影像不再直接捕捉光線的事實,而是以訊號的方式逐一將現實的光加以記錄。
    Congress and Social Condenser
    嗯,在找尋基地的期間(痛苦),也來初步的記錄分析一下手邊蒐集到的案例吧。也同時重新整理過一次自己想要進行的方向,以及開始簡單的抓抓空間量。
    收汁,再收汁……
    透天厝-彈性模組 《郊區:半寓》- 陳威竹 高層住宅-彈性空間 《屋。宅。家。廠》 - 歐芷毓 《THE OPEN SYSTEMS NEIGHBORHOOD 》- Jan Vader
    今年五月參與了由「地球公民基金會」舉辦的【國土計畫的土地使用管制策略及既有權利保障機制】論壇,開啟對國土計畫法的認識。
    畢設週記|零伍   當代影像不再直接捕捉光線的事實,而是以訊號的方式逐一將現實的光加以記錄。
    Congress and Social Condenser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因緣際會下,聽說本體終於把他的想法(暫時)化作論文,所以我邀請他分享從頭到尾的過程,以及從零到一的心路歷程。訪談預計進行三次,分別以研究動機、研究過程、研究結果等三面向進行。本次報告由訪談逐字稿關於研究動機的部分整理而成。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世界,其實是你內心的投影。你眼前的景象,無論是美麗的風景還是困難的挑戰,都是你思想與邏輯的表達。每個人看到的世界,其實都是自己心靈的鏡像。 你的一生,就像一部獨特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劇情、導演、演員,其實都是你自己。每一個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每一段經歷,都是你的學習和成長的素材。你是這部電影的編劇,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鏡像計畫啟動,虛擬的完美自我複製,或許是 AI 世代必然的收束,但除了潮流外,似乎還有甚麼在驅使著我?
      前面淺談完了角色,這邊就來說說「場景」,也可以說是「環境」。   下一篇則是場景與鏡頭的最後:「特寫」。因與場景息息相關,因此如此先後。   為避免與分鏡重疊,所以這邊不會說太多,只會分享下手方向而已:D   ※再次聲明:以下提及的「畫面」、「鏡頭」等,都是將文字想像成「眼睛可見的實際演繹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Thumbnail
    在創作這件事情上,由於自己是絕對存在....
    Thumbnail
    因緣際會下,聽說本體終於把他的想法(暫時)化作論文,所以我邀請他分享從頭到尾的過程,以及從零到一的心路歷程。訪談預計進行三次,分別以研究動機、研究過程、研究結果等三面向進行。本次報告由訪談逐字稿關於研究動機的部分整理而成。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世界,其實是你內心的投影。你眼前的景象,無論是美麗的風景還是困難的挑戰,都是你思想與邏輯的表達。每個人看到的世界,其實都是自己心靈的鏡像。 你的一生,就像一部獨特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劇情、導演、演員,其實都是你自己。每一個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每一段經歷,都是你的學習和成長的素材。你是這部電影的編劇,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鏡像計畫啟動,虛擬的完美自我複製,或許是 AI 世代必然的收束,但除了潮流外,似乎還有甚麼在驅使著我?
      前面淺談完了角色,這邊就來說說「場景」,也可以說是「環境」。   下一篇則是場景與鏡頭的最後:「特寫」。因與場景息息相關,因此如此先後。   為避免與分鏡重疊,所以這邊不會說太多,只會分享下手方向而已:D   ※再次聲明:以下提及的「畫面」、「鏡頭」等,都是將文字想像成「眼睛可見的實際演繹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Thumbnail
    在創作這件事情上,由於自己是絕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