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8|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評論】 文學作為折射當代的三稜鏡,我認為「疫情時代」對寫作會造成幾項影響

原文首先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後現代」的真義,並非時間序列上的「現代以後」,而是對於現代性(效率至上的福特主義)的反思和檢討;但「後疫情時代」的「後」則非常啟人疑竇。
最早大約在去(2020)年中左右,這五個字就廣泛地出現在媒體上,告訴讀者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如何改變,比如「宅經濟」的順勢起飛;但疫情曾幾何時(時間序列上的)「後」了?直至截稿,多個變異病毒株在世界各國肆虐,印度在今(2021)年5月單日確診最高破40萬人,「防疫資優生」台灣也從5月28日升為三級警戒且最快7月底才有可能降級,疫情方興未艾,何「後」之有。

連續兩年停辦的全國文學營
從2020年初疫情自中國傳出,世界戒慎恐懼,台灣每年規模最大,於暑假期間舉行的印刻、聯合文學營俱停辦,今年,已是文學營因疫情避免群聚停辦的第二年。
文學營對喜好閱讀寫作的人來說,除了親眼見到愛書書背的作者,在講台上分享技術面或心態面的寫作要點,更重要的,是和同好相互結識、暢談文學。楊佳嫻便曾直言自己是「文學營少女」,在文學營結識了能夠相互討論的好友。
以此,文學營的連兩年停辦可說是一次「斷層」,儘管今天我們早已習慣在網路上透過各種方式結識朋友,但面對面交流的文學營體驗,不是網路留言、通訊軟體對話能夠並比。

因為,我們都是「怪人」
楊照曾在文學營的結業典禮上玩笑式地說:「會來參加文學營的都是『怪人』。」「怪」,也是「少數」,因為我們太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科學家、領袖,而不是哲學家、藝術家或詩人,從哪裡可以看得出來?高中自然組和社會組人數的懸殊差距,還有理工學院和人文社會學院畢業生的薪資差距。
價值的唯一構成要素固然不是金錢,但我們用金錢告訴孩子:科學家更有價值。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