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與長輩相處的時間,相較之下比同齡人相處時間多的不知道幾倍,導致我其實並不太會跟同齡人相處,比較會跟與我年齡有段距離的人相處。
我想這種社交養成,就必須要源自於小時候。
我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直到小學前,我大部分時間身旁的人都圍繞在退休後的年齡層段,又或是差距有五歲的大哥哥大姊姊,於是我很會夾縫中求生存。(開玩笑
或許就是周圍都比我大的原因,也因此常常被帶去菜市場等那種人多且不熟悉的地方,又或是去那種現場都是60+的大人們,於是我練就一身工夫,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尬聊」,面對不認識但又必須硬要待在那個場地時候,就會讓我瞬間成為「里長」模式,讓我至少能不失禮貌的待完全程。
於是大家又有疑問了吧!?什麼是「里長」模式?
這是我自己形容的一種社交模式,你想想你印象中的里長,是不是總是到處打招呼,不認識的也打?然後陽光滿面的笑容,對著你SAY HI!?(好吧!現在好像也有傲嬌型的里長了 ((笑
或許你會覺得公眾人物也是,但是我覺得里長不需要到哪裡都要保持這樣的狀態,畢竟他只需要負責這一里而已,當轉身去到別的地方,他可以卸下這社交心情,但是公眾人物不一樣,他的範圍是沒有界線的,所以相對的比較累人。而我也只是需要在那一段被載去菜市場時候等,保持著開放的心態,全程以笑容,且聊著完全沒有重點內容的天罷了,而離開了也就可以卸下了這里長模式,所以我才會形容這是里長,因為他有時間地點限制的。
我想出社會的大人,對這種尬聊,其實並不會不知道怎麼應付,只是就是覺得很傷心神(笑。但可能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所以對我而言,在公車上被阿罵搭訕,聊一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罷了,就當作跟遠戚聊天,你試想是不是過年時候,都必須要跟不熟的親戚,分享一些從上次見面到現在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畢竟重要事情,你也不會跟不熟的人說,所以當你跟那些遠戚的人分享事情,是不是都對你無關緊要,然而其實這些事情也是同等跟一些陌生人分享,而你也不痛不癢!?
例如:有個阿罵在公車上跟你聊天,開始說他孫子(兒子)這週要回來吃飯,於是開始說他好開心,但又覺得孫子(兒子)太少回來,這時候你要回什麼?我想大部分的年輕人都會:「是喔」「恩!」「對啊~」這三個輪流回答(笑
至於我,大概會說:「阿罵,孫子上學拉?」「阿罵,兒子也想常看你呀~但是要上班賺錢,要讓阿罵你過好日子呀~對不對」光類似這樣不痛不癢的句子,阿罵大概又可以自己說上好多句,通常在這樣一兩句後,不是你到了目的地,就是他也到了目的地了,於是這場大家所謂的尬聊,也就結束了。
對我而言換個角度思考,就不會覺得「尬聊」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就像我舉的例子,阿罵跟陌生人聊天,不就是想說一些他無法跟兒子媳婦說的話,或是還在忍耐還沒打算跟兒子媳婦說,但心裡已經有點堆積,而這時候讓他有個出口。阿罵或許轉身就忘了與你聊天,但至少他心裡堆積的東西至少少了一點。
或許你會說是我有小時候的訓練;或許你會說是我本身個性比較外向,所以我才能這望尬聊,但現在有一句話,我覺得挺對的,那就是:
你可以試試看,保持著這信念過上一個月,你可能就至少些微的改變了。
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原本覺得「尬聊」是一件不需要存在的事情,有些許的改觀,不要覺得這件事情只有負面,只會帶給人有壓力的一件事,其實別的角度上,也是別人在退散壓力,你就當作是一個慈善舉動,或許你就會覺得至少在這件事上,他並不是一個只有負面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