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市場的關係兩難|你在Tinder上的搶手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若要提國際交友軟體/約會平台的霸主,那麼 Tinder肯定是穩居這個寶座;每月近七千萬的活躍用戶,佔了至少五成的全球交友軟體的用戶人數;Tinder同時也是所有交友軟體中最「年輕氣盛」的,50% 的用戶年齡分布在18~25歲這區間,可以說是在Z世代中最流行的交友軟體。
這一篇主要記錄用戶使用 Tinder時,系統內部針對每個人進行評分、排名,而這個秘密的演算機制(Elo Score)以及分析我在平台上所看到的交友生態。

軟體概況與 ELO Score

幾乎每個交友軟體都存在著男、女用戶比率失衡的窘境,在 Tinder上亦是如此;平均而言,男性用戶幾乎是女性用戶的三倍之多。只不過 Tinder上的男女比失衡並沒有像探探如此嚴重,即便如此,這仍舊是讓雙方在不同的起跑線上使用該軟體,因此我身邊使用過 Tinder的男生都認為自己在平台上當女生還比較容易被右滑(右滑:喜歡,左滑:不喜歡),不過,他們的感覺是對的。
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的研究團隊發現,Tinder對於男性用戶的確呈現不公平的配對機制;平均而言,女性被右滑的機率為 10%,男性則為 0.6%。對於男性免費用戶而言,需要滑167次才會被右滑一次,而且喜歡次數越多的情況下,男女用戶所獲的數量差距會逐漸拉大。
source: A First Look at User Activity on Tinder
好吧~那我買會員不就好了!?
官方提供 Tinder Plus、Tinder Gold 兩種方案可以選擇。
  • Tinder Plus:1個月:$ 300,6個月:$ 1140、12個月:$ 1490
  • Tinder Gold:1個月:$ 950、6個月:$ 3590、12個月:$ 4690
來源:Tinder 官方網站
來源:Tinder 官方網站
買了會員應該就能消除這個差距了吧?並沒有,重點在於你的年紀。2015年 Tinder剛推出個人訂閱方案並非一視同仁地收費;假設一個居住於都市的50歲男性用戶,需要花 34.37 美元才能購買黃金會員,相反地,同一地區的一位30歲女性用戶只需要收取 6.99 美元即可。
有鑒於此,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對 Tinder提起訴訟,指控其會員費用上的性別與年齡歧視;該訴訟於 2018 年 4 月在加州提起,指控 Tinder 向 30 歲以上的人收取了兩倍於其訂閱服務的費用,2019年,Tinder 同意以 2300 萬美元和解年齡歧視的集體訴訟。目前 Tinder在會員價格上已經不會因年齡而有所差別。
不過,即便價格不再會有歧視,Tinder內部依舊有個遊走在道德邊緣的演算機制 Elo Score
Elo Score是 Tinder內部的一個演算機制,官方希望可以用此機制更好的安排約會。Tinder透過內部的資料蒐集運算後得出該用戶的Elo Score,也就是該用戶的魅力指數;用這個指標以區別在 Tinder整體用戶的排名,依據魅力指數的高低,系統會讓分數高的用戶相互配對,相對地,分數低的也會彼此配對(魅力指數只會顯示該用戶高於平均低於平均
Tinder會蒐集用戶24小時內的資料,除了左滑右滑的對象,其中也包含了個人照片、興趣、愛好甚至是地點,24小時之後系統會重新蒐集數據、分析以及排行;然而,這些資料的蒐集會延伸至更私密的個人領域,Tinder透過資料甚至能知道你的性癖好
Judith Duportail (source: THE TIMES)
法國記者Judith Duportail 跟 Tinder索取有關她的資料,最終官方提供了至少800頁的紙本文件;內容涵蓋了與 870位不同的用戶進行匹配、啟動軟體 920次、1700則聊天訊息,當然還有她的魅力指數(高於平均值)。Tinder 在2019年確定終止了Elo Score的機制,至今 Tinder依舊沒有正式公開該演算機制是如何運作;事實上,官方聲明將會對現行的排名機制進行改版。也就是說,Elo Score消失了,但是排名的機制依舊存在,用戶的資料依舊會被蒐集作為分析的素材。

新版的排名機制如何運作?

目前 Tinder仍然有使用新版的排名機制, 官方聲明這是為了更快速湊合在廣大群眾中可能鍾意的彼此,並且聲稱並不會將使用者的數據銷售給第三方機構。Tinder的隱私政策則說明:
「您不應期望您的個人信息、聊天或其他通信將始終保持安全。」
根據非官方的網站「滑動幫手」(Swipe Helper)所蒐集的資訊,目前的排行指標主要有三個:
.魅力指數(The desirability score
.用戶的活躍度(Visibility
.潛在配對對象(Type match
魅力指數依舊是以分數形式呈現,不過網站內並未說明新版的魅力指數會如何運作,Tinder官方則聲明這不會是影響用戶排名的主要指標。後兩者是新增的計算指標,活躍度是以用戶的上線頻率作為計算標準,若該用戶越是頻繁上線分數就會越高,反之,若是一周都沒上線則會使該用戶分數下降。
潛在配對則是在所有用戶當中尋找該用戶可能喜歡的對象,不過這一次 Tinder使用了亞馬遜的AWS 圖像識別技術,該技術可以識別照片中的資料,比如,彈吉他、衝浪、咖啡廳、海邊……透過用戶對某類型的用戶喜歡次數的多寡,系統會推薦該用戶可能喜歡的潛在對象。
另外兩個值得注意的指標則是年齡範圍(Your Desired Age Range以及左右滑的比率(Your pickiness。前者是規範喜歡的對象的年齡範圍,若是你喜歡的對象跟你差距太多歲,系統則會扣你的分數(爺孫戀、羅莉控沒得玩了)後者則是針對全部右滑、幾乎左滑的用戶扣分,該網站分析,比較好的右滑次數區間會落在約整體滑動次數的30%~70%。

Tinder的交友生態

Tinder這個詞的原意為「火種」,這個平台的用戶就如同火種,只要一點燃便能讓整個平台遍布火光;Tinder的用戶彷彿就像是在燃燒自己,期待在廣袤無邊際的網路中讓自己的火光能被看見,問題就在於「你有多少本錢可以燒?」。Tinder就如同當初臉書為人詬病的設計,畫面中只會出現兩位女性,使用者只需要點選誰比較好看;然而,20年後這樣的排名機制再度死灰復燃,而且遠超過當時的使用人數——每個使用者都在替全球的用戶排名。
Tinder內部排名機制放在現實社會叫做「階級焦慮」,各階級的人好不容易努力而來的地位,會更努力去維持當前的地位;Tinder則創造了網路版的階級焦慮,事實上,這就是它們的目的,Tinder是一間營利公司而不是慈善事業,透過排名機制讓用戶對自己自信心下滑,進而對你銷售公司的服務好讓你往上攀爬。
這種把自己跟用戶當作商品,列清單去篩選用戶,永不停歇地左滑右滑、擺拍好看的照片並套濾鏡、把照片當作認識對方的唯一來源。如同社會行為學教授貝瑞.施瓦茨 (Barry Schwartz)提到的「選擇的矛盾」(The Paradox of Choice,越多的選項並不會帶來越好的結果,反而因為過多的選項讓我們選不出真正適合自己的,永遠都會對於手頭所擁有的感到不滿足而開啟了下一次的挑選。
消費社會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在於,人們永遠可以無限制地製造、消費、拋棄;現在,我們把這樣的隱喻帶進交友市場,永遠都有新用戶註冊、可以自由地左滑右滑、隨時都能拋棄反正還會有下一個。這個設計之巧妙的迴圈永遠讓人「滑」不到盡頭,用戶會開始在「機械地帶」徘迴,不知道自己想找些甚麼,但是也不想離開這
Tinder過大的頭貼比例,加上被照片擠壓的自我介紹欄位,彷彿是平台只拿出一張張照片問你「覺得她/他如何,喜歡嗎?」,再加上被限制最多只能填五個標籤的興趣欄位,這些設計都迫使用戶縮短選擇的時間。錯把娛樂消遣當作興趣愛好的用戶們讓平台呈現集體娛樂化的趨勢,與其上來找伴侶、交朋友、聊天、談心,更多的會是上來找連線遊戲的玩伴,交友軟體搓合相互喜歡的兩人的初衷現在弱化成只能呼喚盟友的遊樂場,或是當作連結個人Instagram的臨時接待所。
我用一個故事來做結尾
某個男人經常到鎮上的某一間賭場賭博,但是每次光顧必定讓他輸一筆;某次他的朋友見狀便問:「既然你從來沒有贏過錢,那為甚麼還一直去那一間賭場呢?」
男人回應:
「因為其他的賭場也都差不多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0會員
226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的其他內容
2021/8/1~8/2 我借朋友的照片在探探上辦了一個假的女生帳號,主要用來調查目前交友軟體的生態以及內部的相關資訊隱憂(那些跟我哈啦的男生抱歉啦~)
過去我曾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世界,時間和空間永遠都是支離破碎的;不過,這次阿嬤彷彿跟我共享了當下的時空,我們的平行宇宙終於碰上了彼此。
如果說網路連結彼此,那麼交友軟體打著「線上月老幫你找到人海茫茫中的那個她/他」的標語似乎聽起來很合理。然而,交友軟體的設計反而讓人們無意識地離穩定的關係越來越遠,而每個人也在左滑右滑中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獨特性。
暑假時我經常基隆淡水兩邊跑,一周大約有三~四天待在淡水,剩餘的時間則會回基隆的家陪阿嬤...
「若是你每天都在同樣的時間來更好。」狐狸告訴他:「比方說,你下午四點來,那麼三點鐘時,我便會開始興奮起來。而且時間愈近,我就愈高興。一到下午四點,我就會焦躁不安,急得跳腳了!.......」 2019~2
2021/8/1~8/2 我借朋友的照片在探探上辦了一個假的女生帳號,主要用來調查目前交友軟體的生態以及內部的相關資訊隱憂(那些跟我哈啦的男生抱歉啦~)
過去我曾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世界,時間和空間永遠都是支離破碎的;不過,這次阿嬤彷彿跟我共享了當下的時空,我們的平行宇宙終於碰上了彼此。
如果說網路連結彼此,那麼交友軟體打著「線上月老幫你找到人海茫茫中的那個她/他」的標語似乎聽起來很合理。然而,交友軟體的設計反而讓人們無意識地離穩定的關係越來越遠,而每個人也在左滑右滑中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獨特性。
暑假時我經常基隆淡水兩邊跑,一周大約有三~四天待在淡水,剩餘的時間則會回基隆的家陪阿嬤...
「若是你每天都在同樣的時間來更好。」狐狸告訴他:「比方說,你下午四點來,那麼三點鐘時,我便會開始興奮起來。而且時間愈近,我就愈高興。一到下午四點,我就會焦躁不安,急得跳腳了!.......」 2019~2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AI 應用範疇越來越廣,就連交友平台 Tinder 都推出 AI 新功能,協助用戶輕鬆挑選適合約會照。要為個人檔案搭配什麼照片,往往是 Tinder 用戶最傷腦筋的地方,Photo Selector 工具讓用戶不需煩惱,運用 AI 相片建議找到合適配對者。
Thumbnail
總覺得交友軟體這個話題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社群討論串裡。 我想分享我(不算多的)交友軟體使用經驗! 概述 我跟另一半是在交友軟體上認識的唷!交往4年結婚。 我使用過兩個交友軟體 2018年,Tinder/約使用一個多月 2019年,Wootalk/約使用2天
在交友市場中,我以為只有長期的關係和短期的關係。今天解鎖一個新的關係叫:「蹭飯。」 因為男生和女生出去,大部份都是男生出錢,於是有些女生,就利用了這一點,去不斷的與男生約會。甚至在吃飯前我會和對象確認:「你是希望長期相處的,還是短期的?」,而對象蠻不猶豫的說:「長期的。」 但出去玩,
以台灣的角度看婚姻,我覺得台灣的離婚率百分之四二已經算高,誰知對岸的大陸,主要城市離婚率是百分之五二,以東北、北京、四川為最,幾乎結婚就得等著離婚,但令我更詫異的是下一段,大陸男女比例男大於女,約略估計有三千萬男人找不到婚配,而目前女生婚仲市場是一億人對三千萬人的比例,可說是求過於供,...
優質的台北單身女性為什麼找不到伴侶? 十年前專家就預估台灣出生性別比失衡高峰會在2025年,也就是明年。2020年台北市是六都之中男女比失衡最嚴重的城市:100比90,意味著全數配對的情況,也會有10%的男性落單。按此數據來看,女性應該會非常容易找到伴侶,但事實是這樣嗎?
Thumbnail
最近聽到一個女性朋友分享,有感而發,是以成文。她最近被邀請註冊一個交友軟體,軟體名稱我也不曉得,反正,她不用錢。就以那位女性朋友被邀請註冊的交友軟體為例,女性會員不用錢,男性會被收會費、月費等等有的沒的,經過配對後,女會員就會被推播問說你對這個男的有沒有興趣,如果有,平臺方就會給這個男的「女生的連絡資訊」。但這個男的要解鎖聯絡資訊的話...要一千塊!後來,女性朋友表示她總共給出了兩次她的賴,畢竟她自己也想找到好對象,也因為對於男生已經花一千塊只為了買她的連絡資訊,抱著有點讓對方吃虧不好意思的友善前提下,積極與對方聊天與約會。兩個男性給她的體驗都很不好,要嘛很難聊、要嘛個性奇怪、要嘛自以為是、要嘛在關係根本還沒升溫半度的時候就進行性方面的討論等等。最後,她也慢慢不玩這軟體了,平臺方也看她數次拒絕,再也沒推薦男性給她,不了了之。這個商業模式就是個逆篩選。好貨不會出現在這裡,爛貨繼續留在上面越來越多;男性會因為花了錢還是沒得到對象而失望 ( 是他自己的問題,但本來就是 ) ,女性會因為在這上面一直配對到爛貨而失望,畢竟這裡本來就沒有好貨。最後還是退出。
Thumbnail
網路約會比例在臺灣持續增長,智慧型手機及網路的擴展為此提供了可能性。網路約會平臺逐漸改變了人們尋找愛情及伴侶的模式,並為用戶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及個性化的服務。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此專題適合異性戀,會談論關於男女身份的諸多討論,建議認同自己為女性身份的讀者觀看。
Thumbnail
現今交友軟體盛行、社群媒體百百種,想談戀愛不再只是利用相親、親友介紹,不少人都會透過網路交友擇偶,不過有一名男網友透露,長相自認PR75、年薪100萬元,甚至砸錢在交友軟體APP上,都遲遲找不到另一半,對此,網友點出關鍵原因,坦言賺多少根本不是重點。 一名男網友在Dcard論壇上以「年薪100萬已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AI 應用範疇越來越廣,就連交友平台 Tinder 都推出 AI 新功能,協助用戶輕鬆挑選適合約會照。要為個人檔案搭配什麼照片,往往是 Tinder 用戶最傷腦筋的地方,Photo Selector 工具讓用戶不需煩惱,運用 AI 相片建議找到合適配對者。
Thumbnail
總覺得交友軟體這個話題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社群討論串裡。 我想分享我(不算多的)交友軟體使用經驗! 概述 我跟另一半是在交友軟體上認識的唷!交往4年結婚。 我使用過兩個交友軟體 2018年,Tinder/約使用一個多月 2019年,Wootalk/約使用2天
在交友市場中,我以為只有長期的關係和短期的關係。今天解鎖一個新的關係叫:「蹭飯。」 因為男生和女生出去,大部份都是男生出錢,於是有些女生,就利用了這一點,去不斷的與男生約會。甚至在吃飯前我會和對象確認:「你是希望長期相處的,還是短期的?」,而對象蠻不猶豫的說:「長期的。」 但出去玩,
以台灣的角度看婚姻,我覺得台灣的離婚率百分之四二已經算高,誰知對岸的大陸,主要城市離婚率是百分之五二,以東北、北京、四川為最,幾乎結婚就得等著離婚,但令我更詫異的是下一段,大陸男女比例男大於女,約略估計有三千萬男人找不到婚配,而目前女生婚仲市場是一億人對三千萬人的比例,可說是求過於供,...
優質的台北單身女性為什麼找不到伴侶? 十年前專家就預估台灣出生性別比失衡高峰會在2025年,也就是明年。2020年台北市是六都之中男女比失衡最嚴重的城市:100比90,意味著全數配對的情況,也會有10%的男性落單。按此數據來看,女性應該會非常容易找到伴侶,但事實是這樣嗎?
Thumbnail
最近聽到一個女性朋友分享,有感而發,是以成文。她最近被邀請註冊一個交友軟體,軟體名稱我也不曉得,反正,她不用錢。就以那位女性朋友被邀請註冊的交友軟體為例,女性會員不用錢,男性會被收會費、月費等等有的沒的,經過配對後,女會員就會被推播問說你對這個男的有沒有興趣,如果有,平臺方就會給這個男的「女生的連絡資訊」。但這個男的要解鎖聯絡資訊的話...要一千塊!後來,女性朋友表示她總共給出了兩次她的賴,畢竟她自己也想找到好對象,也因為對於男生已經花一千塊只為了買她的連絡資訊,抱著有點讓對方吃虧不好意思的友善前提下,積極與對方聊天與約會。兩個男性給她的體驗都很不好,要嘛很難聊、要嘛個性奇怪、要嘛自以為是、要嘛在關係根本還沒升溫半度的時候就進行性方面的討論等等。最後,她也慢慢不玩這軟體了,平臺方也看她數次拒絕,再也沒推薦男性給她,不了了之。這個商業模式就是個逆篩選。好貨不會出現在這裡,爛貨繼續留在上面越來越多;男性會因為花了錢還是沒得到對象而失望 ( 是他自己的問題,但本來就是 ) ,女性會因為在這上面一直配對到爛貨而失望,畢竟這裡本來就沒有好貨。最後還是退出。
Thumbnail
網路約會比例在臺灣持續增長,智慧型手機及網路的擴展為此提供了可能性。網路約會平臺逐漸改變了人們尋找愛情及伴侶的模式,並為用戶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及個性化的服務。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此專題適合異性戀,會談論關於男女身份的諸多討論,建議認同自己為女性身份的讀者觀看。
Thumbnail
現今交友軟體盛行、社群媒體百百種,想談戀愛不再只是利用相親、親友介紹,不少人都會透過網路交友擇偶,不過有一名男網友透露,長相自認PR75、年薪100萬元,甚至砸錢在交友軟體APP上,都遲遲找不到另一半,對此,網友點出關鍵原因,坦言賺多少根本不是重點。 一名男網友在Dcard論壇上以「年薪100萬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