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為什麼我鼓勵上班族要先買一間自住的房子(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延續上一篇文章的買房需求分析,本文中我特別針對「上班族」的身份特質,以及現下的總經環境,做出鼓勵上班族要先買一間「自住房」的建議。

平凡上班族的經濟型態

姑且不論為了殺時間或是交朋友而就業的上班族,一般平凡上班族大概都具有以下的經濟型態:
  • 「缺乏大筆資金」應付突發狀況〈如親人或自身重症醫療費、無預期的財產損失〉
  • 「細水長流」的現金流〈收入以穩定的薪資為主〉
  • 對於「風險」的承擔,採取比較「趨避」的態度〈選擇加入企業,而非成為自雇工作者〉
  • 這一代的上班族,在其最精華時期10~20年的職涯中,會面臨全球金融「史上最低」的利率環境〈借貸成本低、貨幣貶值、資產估值基準重新設定的時代〉
針對以上的經濟型態跟弱點,我會建議平凡上班族「務必」要事先準備,可以利用自己身份的優勢,以及身處資本主義與民主社會的基石【保障私有產權、貨幣自由流通、法律之前平民與政府平等】,合法並「積極地」進行生涯財務規劃。
房價高低是「供給」與「需求」合意磋商的「結果」,而非由政府政策決定訂價

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我在團隊社群經營中,提到過馬斯洛需求理論,我指出社群裡有一些風格是共通的:安全感、成就感〈自尊〉跟社群情懷〈連結〉,這三項被認定是每個人心中最基礎的需求。
如同上一篇文章所分析的各式需求,無論是「我對環境的要求」〈需要〉,或是「環境對我的影響」〈想要〉,我相信同樣全都能簡單的被歸納在以上三項最基礎的需求中。所以這邊我就不再列舉那些買房的需求內容,而直接以「人性基礎需求」來代表每個人心中對於買房的需求。
此外也再次提醒喔,如我所提的,因為資源的限制,請務必將自己重視的需求排序,以便在做決定時可以取捨。
於是,我根據「平凡上班族的經濟特質」、「身分優勢與所在社會」、以及「人性基礎需求」,來分析為什麼利用前兩項的特點來買一間自住房,有機會滿足以上基礎需求。

資本市場眼中的我們

韭菜!
最近散戶很流行講自己是韭菜〈可能因為就是大把大把跟風的吧〉,但我覺得倒是不必那麼悲觀。
雖然不必悲觀,但未雨綢繆是必要的。
進入該如何買得起第一間自住房前,我要針對平凡上班族的一個經濟型態弱點,提出建議列為第一步行動。
第一步:準備好6個月生活預備金,並準備好意外跟醫療保險。
因為我們缺乏大筆資金應對突發狀況,所以所有的不測風雲,都有可能讓我們必須從頭來過。
所以請先儲蓄吧!在我們學到更多管控風險的工具之前,請先針對自身保險跟生存做好完善的事先準備。
我這邊推薦劉鳳和老師的書-「平民保險王」,因為他的書,我學會了很多正確的保險知識,也連帶地影響了我未來管控風險的方式。
至於我們必須了解銀行對我們的看法,是因為「銀行」絕對無疑的,是幫助我們「如何買」得起房的重要工具〈金主〉,學會如何跟銀行打交道一定是必備技能。
身為平凡上班族,在銀行眼中的我們是:
  • 大把大把的,為數眾多的銀行收入來源
  • 上市櫃前500大的公司上班族,基本上跟公教人員沒顯著差異
  • 可預估的穩定薪資,可預期的還款能力
  • 對於不提供擔保品的借貸〈如信貸〉擁有較低的接納度〈風險趨避〉
  • 投資管道受限,處理風險的工具不多元
可想而知,為什麼銀行積極地提供無擔保品借貸,給有能力穩定還款的上市櫃前500大上班族,卻還是時常受到這類族群的拒絕。
因為身為這類族群的我們,擔心無法創造足夠的資金報酬率,去償還信貸借來的資金利率成本。
第二步:成為「知名企業」的上班族,讓自己成為銀行眼中,積極地想鼓勵你借信貸的族群〈身分優勢〉
是的,平凡上班族在銀行眼中,重要的就是你身處的企業名字。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名字、年薪或是職稱決定了什麼,離開了這家公司,即便你再會跟銀行打交道,很抱歉,很多事情必須從頭來過。
第三步:去買一間房子
ㄟㄟㄟ、修但幾勒,太快了吧!
是有點快,但請讓我先講完第三步,你會發現當現在「情勢扭轉」,身為平凡上班族的我們,轉而主動地帶著新買的房子去找銀行請求貸款。
對銀行來說,相較於其他貸款,提供房貸其實並沒有額外承受多少風險。
相比之下,銀行多了一間抵押的擔保品〈房子〉,賺取較低的利率,承擔較長的貸款年限。
但他終於可以開始跟你打交道了,也許你還辦了一張新的信用卡,只是因為行員說這都必須辦的〈其實不用辦啦,但如果他的服務很周到,當然歡迎考慮一下〉。
而對你而言,你默默開了5倍槓桿〈以自備款20%為預估〉,做起了人生中第一個最大金額跟財務槓桿的資產投資。
也許你的收入還無法開始從資產中取得〈除非分租你第一間房裡的某間房間收租〉,但你的支出,已有一大部分流入資產購買的行為中。我必須說,這是好的開始。
這是我們把上班族收入來源單一的弱點,利用簡單又合法的高槓桿,轉換成資產購買行為的開始。
至此,我們成功結合了「平凡上班族的經濟特質」以及「身分優勢與所在社會」。
擁有房子的上班族「身價」,除了年薪、股票跟存款之外,還多了一間不動產的房價。

「目的」即是本身的「需求」

買房既是平凡上班族的目的,又可能符合上班族生活必需等的種種買房需求之一的「資產配置跟投資」的需求。
所以買房這件事如果不從
我為了甚麼「需求」而買房?〈Why〉 → 我該「如何買」得起?〈How〉 → 需要處理哪些「風險」?〈What〉
來談起,很容易三位一體,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各抒己見,混戰不已啊。
本文上面篇幅已經解釋了「如何」利用上班族經濟型態,合法取得槓桿進行資產投資。
接下來,我要闡釋上面篇幅中提到的第三步驟,如何取得一間房子。
身為買房的需求方,請「先關注」同樣區域、身為同樣「需求方」的「購屋能力」與「喜好」。
將所有資訊的收集,「優先處理」跟我們一樣同樣身為買方的資訊。
別優先去研究漲跌不可知的訊息、比如去研究央行態度、去研究土地成交價格、去研究當地創新高的最高價,那都不是「來自需求方的資訊」,可以稍後再說。
簡單來說,也就是積極去了解,跟我們一樣,想買同樣格局、位置的買方能力喜好是甚麼?我們可能會得到以下的資訊:
  • 絕大部分是受薪階級
  • 喜歡新屋或預售屋、偏好某特定建商
  • 不偏好中古屋與特定建商
  • 三房、電梯大樓為主流需求
  • 以東區住宅區為首選
  • 購屋預算約1500萬、上限約1800萬
  • 貸款能力平均為85成
  • 當地居民「家庭結構」跟新建案的「供給數量」
  • 購屋目標區域的「平均房價所得比」
然後針對這些數據,我們大概就會知道「如何買得起」自己的第一間自住房。
以我自己幾年前買第一間自住房為例,我收集到的資訊顯示,跟我有相同目標的買方,有越來越多居民移入我所居住的區域,而我的購屋能力當時還遠低於那些買方。
所以我在我對環境的需求中,排入了幾項我不能妥協的點之後,我開始列出我「可以妥協的缺點」。
如:中古屋、大家較不偏好的建商、非東區住宅區〈舊市區〉、興建年限較長的預售屋〈可淡化我頭期款不足的劣勢〉、某些我可接受的嫌惡設施、較老舊的學區、無交通建設計畫等。
總之,徹底想好自己的需求、能力潛在對手的實力後,想辦法提高自己買到房的機率
最後,我當然未必會〈那麼不幸地〉買到符合「所有我願意妥協缺點」的房子,但只有我知道我願意妥協哪部份的缺點,我才能在比我有能力的買方還在釐清需求時,我就「敢做決定」下手買房。
而我也因為深入了解所在區域潛在買方的需求,我很有機會買到「未來潛在買方」也不少的房子〈好的資產投資〉。
下一篇,我們來談「鼓勵上班族買第一間自住房」的最後一個部分:
為何有的人無法藉由買房滿足「人性基礎需求」,但有的人卻可以呢?
有的人看到這篇文章,腦中已經浮現「Fight or Flight」〈戰鬥或逃跑〉的念頭,對於增加一大筆貸款這件事,想到就睡不著覺。
讓我們理性的想一想,買房需要「處理」哪些「風險」〈What〉呢。
身為平凡上班族的我們,又有哪些工具可以協助我們處理呢?
(待續)

請記得按下追蹤免費連擊下方5個讚】喔。
《免費註冊一般公民,推薦人:tomatochuan,好人一生平安呀!》。
【直接的鼓勵】讓我分享更多的創作,歡迎用此連結加入Likecoin讚賞公民
商科PM是擁有10+年經驗的科技業PM主管,我嘗試分享「理性的思維」與「商業的觀察」文章、別忘了按下追蹤免費連擊下方5個讚】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7會員
59內容數
針對PM職涯五個階段更深入淺出的介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商科PM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沒必要為了別人的夢想打拼,好好想一想自己家庭重視的需求,才是成熟的當家。
知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過:「我認為假設你所擁有的工具只有一把錘子時,你把所有的事物都當作釘子來對待是很有吸引力的。」
固定會議的目的甚少有人點明,以至於團隊成員跟主管總是抱持著不同期待,約好在固定時間、相處在同一個空間裡。醞釀著、適應著...
比方說以下幾篇文章的標題: 「員工不想升官,是公司制度有問題。」 「不是你沒朋友,因為職場就不是去交朋友。」 「沒有聽不懂的員工,只有不會下指令的主管。」 V.S. 「學會Why → How → What思考邏輯。」 「教你學會整理資料的技巧。」 「學習團隊合作的訣竅。」
「簡報」的目的即根據資料整理後定義的機會去做的延伸,目的是「取得信任」。
我總是覺得這些資料整理達人〈Data Insight Manager〉就像是PM中的航海王, 一片片將破碎的航海圖拼湊起來,讓藏寶圖的水路自動浮現出來。
沒必要為了別人的夢想打拼,好好想一想自己家庭重視的需求,才是成熟的當家。
知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過:「我認為假設你所擁有的工具只有一把錘子時,你把所有的事物都當作釘子來對待是很有吸引力的。」
固定會議的目的甚少有人點明,以至於團隊成員跟主管總是抱持著不同期待,約好在固定時間、相處在同一個空間裡。醞釀著、適應著...
比方說以下幾篇文章的標題: 「員工不想升官,是公司制度有問題。」 「不是你沒朋友,因為職場就不是去交朋友。」 「沒有聽不懂的員工,只有不會下指令的主管。」 V.S. 「學會Why → How → What思考邏輯。」 「教你學會整理資料的技巧。」 「學習團隊合作的訣竅。」
「簡報」的目的即根據資料整理後定義的機會去做的延伸,目的是「取得信任」。
我總是覺得這些資料整理達人〈Data Insight Manager〉就像是PM中的航海王, 一片片將破碎的航海圖拼湊起來,讓藏寶圖的水路自動浮現出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提升個人收入的多種方法,包括評估自身技能、尋找兼職機會、提升專業技能、控制支出、投資理財等。即使在職場上流機會不大或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透過合理的規劃和主動行動來增加收入。文章中的建議適合各種背景及工作經歷的人,並強調持續學習和合理管理財務的重要性。
Thumbnail
每個人「先天」及「後天」環境皆不同,因此每個人對於「財富自主」也有不同的定義或期待值。對於身處寸土寸金房價不斐的都會居民而言,若能將過去三年及未來三年當做一個「單位」來思考,就是努力邁向財富自由路途中。   回顧過去的自己與現實的自己差異處,可以幫助自己深思在過
Thumbnail
在臺灣社會中,買房是許多人的夢想。這篇文章討論年薪百萬可以買多少錢的房子,並提供了多項因素,例如工作性質、父母支持程度、有無生小孩的打算等等,來幫助讀者計算自己能負擔多少房貸。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根據年薪計算房屋預算的表格,讓讀者迅速找到合適自己的房子預算。
Thumbnail
從好慢姊姊的買房經驗分享,我認為靠自己買房要分成心態面與實務面二個層面來建立,這兩樣缺一不可。 ➊ 心態的部分優先培養: 找到買房的動機,並且相信自己一定會買到房。 ➋ 👉 建立實務面的部分:
Thumbnail
現金上班族生活如同社畜 讓很多人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不上班也有收入? 「辦法大概就是存股、創業或投入房地產。 買股票對投資的公司不了解的話,掌控權不在自己手上,但房地產只要夠了解,獲利相對好掌握」 「前輩提供資金,自己提供勞力,負責找便宜的物件、幫忙裝潢招租管理,買賣獲利分3、4成,透
Thumbnail
房子與股票投資各有優勢,但購買自住房是對一般人來說最合理的第一筆投資。本文介紹了先買自住房的原因,以及如何透過漸進的方式來達成理想房產的目標。並且介紹先買股和先買房的優勢。
Thumbnail
瞭解為什麼買房具有隱形優勢,如房貸讓您存錢、省錢,報稅優勢以及通膨對債務的幫助。透過比較租房和貸款的利息,讀者可以計算買房的划算程度。
Thumbnail
員工住宅為企業提供的福利房屋,價格低至市價的五折,坪數也不比一般房屋少。不過員工住宅具有限制登記,使得申請貸款有一定難度。本文介紹員工住宅貸款的過件方法與銀行顧慮的原因。
Thumbnail
自營商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自己經營的商家,例如小吃攤、路邊店面、工作室等,這些不屬於公司體系,沒有股東,員工數只在10人以下的經濟體。這些人必須自己負擔盈 為何銀行不愛貸款給自營商?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提升個人收入的多種方法,包括評估自身技能、尋找兼職機會、提升專業技能、控制支出、投資理財等。即使在職場上流機會不大或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透過合理的規劃和主動行動來增加收入。文章中的建議適合各種背景及工作經歷的人,並強調持續學習和合理管理財務的重要性。
Thumbnail
每個人「先天」及「後天」環境皆不同,因此每個人對於「財富自主」也有不同的定義或期待值。對於身處寸土寸金房價不斐的都會居民而言,若能將過去三年及未來三年當做一個「單位」來思考,就是努力邁向財富自由路途中。   回顧過去的自己與現實的自己差異處,可以幫助自己深思在過
Thumbnail
在臺灣社會中,買房是許多人的夢想。這篇文章討論年薪百萬可以買多少錢的房子,並提供了多項因素,例如工作性質、父母支持程度、有無生小孩的打算等等,來幫助讀者計算自己能負擔多少房貸。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根據年薪計算房屋預算的表格,讓讀者迅速找到合適自己的房子預算。
Thumbnail
從好慢姊姊的買房經驗分享,我認為靠自己買房要分成心態面與實務面二個層面來建立,這兩樣缺一不可。 ➊ 心態的部分優先培養: 找到買房的動機,並且相信自己一定會買到房。 ➋ 👉 建立實務面的部分:
Thumbnail
現金上班族生活如同社畜 讓很多人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不上班也有收入? 「辦法大概就是存股、創業或投入房地產。 買股票對投資的公司不了解的話,掌控權不在自己手上,但房地產只要夠了解,獲利相對好掌握」 「前輩提供資金,自己提供勞力,負責找便宜的物件、幫忙裝潢招租管理,買賣獲利分3、4成,透
Thumbnail
房子與股票投資各有優勢,但購買自住房是對一般人來說最合理的第一筆投資。本文介紹了先買自住房的原因,以及如何透過漸進的方式來達成理想房產的目標。並且介紹先買股和先買房的優勢。
Thumbnail
瞭解為什麼買房具有隱形優勢,如房貸讓您存錢、省錢,報稅優勢以及通膨對債務的幫助。透過比較租房和貸款的利息,讀者可以計算買房的划算程度。
Thumbnail
員工住宅為企業提供的福利房屋,價格低至市價的五折,坪數也不比一般房屋少。不過員工住宅具有限制登記,使得申請貸款有一定難度。本文介紹員工住宅貸款的過件方法與銀行顧慮的原因。
Thumbnail
自營商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自己經營的商家,例如小吃攤、路邊店面、工作室等,這些不屬於公司體系,沒有股東,員工數只在10人以下的經濟體。這些人必須自己負擔盈 為何銀行不愛貸款給自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