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9/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謝謝那些將他人視如己出的天使,無論如河—《面對惡靈》紀錄片導演張淑蘭攝影展

    前陣子在蘭嶼生活,留意島上許多地方貼著同一張《面對惡靈以後—蘭嶼居家照護的回顧與展望》攝影展海報,展出地點在淡水河邊的無論如河獨立書店。一問之下,攝影師竟然是我換宿的以斯拉餐廳經營者之一—玟珊的姑姑。
    姑姑張淑蘭是一名蘭嶼護理師,在台灣畢業後回家鄉衛生所服務,參與居家照護的工作至今已二十餘年。在居家照護的過程中看見許多老人在達悟族惡靈觀念的限制下,在缺乏照料、極差的環境下度過餘生,十分不忍心。本來就喜歡拍照的她決定用攝影機紀錄照護過程中的見聞和感想,在2001年拍成獲獎紀錄片《面對惡靈》。
    在達悟族的文化裡,疾病、死亡等未知令人恐懼的皆與惡靈有關,有些為疾所苦的老人因不希望將厄運帶給家中子女,到窄小陰暗的工作房獨自居住,不願讓人接近。如果孩子要照顧生病的父母,也只能是同性別,因爲傳統觀念裡,身體不能被伴侶以外的人看見。
    這些躺在絕望中的老人,有些人在淑蘭的耐心和陪伴下得到幫助,或是有尊嚴地過世,但仍有不少人在還來不及被看見就在骯髒惡臭的黑暗中離開。不斷地挨家挨戶探訪照護和拍攝,她披著各界質疑的眼光和不認同;單憑一人力量很難顧及全島的重症老人,很多人卻因害怕穢氣而拒絕幫助,讓她感到無力。將亡者重現簡直犯了蘭嶼的大忌,然而她在部落播放《面對惡靈》招募願意一起照護老人的義工,『我寧願選擇讓生命被看見,』她說,『我無法見死不救。』
    攝影展中,有QR code可以親耳聽淑蘭訴說著照護個案的小故事。其中一位失明的老先生成日坐在家門口的石頭上期待她再次來訪,四個月後好不容易在照顧病患中抽空,老先生說他每天期待聽到她的機車聲,等了好久以為過了一年。另一個老人在他們到家中巡訪時情況已非常危急,終日沒洗的薄被上都是排泄物,他們緊急向附近鄰居借棉被要將老人包裹以抱上救護車,卻沒有人願意,連朋友也怕沾染惡靈。折騰到最後好不容易借到一條被單,到院時為時已晚。
    照片裡,臥床的人虛弱乾枯病弱的身體散發頑強的無助,照顧者的細心照護,不經修飾的寫實畫面沒有一絲矯情,淑蘭捕捉義工在照護的過程、與老人和家屬的互動,家人對亡者不能說出口的思念,生活感十足的瞬間凝結在人心中一陣震撼,像達悟族用歌謠表達情感那樣觸動心弦。淑蘭理解惡靈概念的背後是自長者對子女的愛護,但適當的照顧和關懷還是必要的,『了解環境和教育家人也是居家照護重要的一環。』她表示。
    張淑蘭
    當天在書店當班的小綠說她和淑蘭接觸時,可以感覺到達悟族身上害羞謙卑的特質,而我也跟她分享在蘭嶼生活的這段日子,我從他們身上感受到知足和感恩的個性,溫柔且堅定。問及小綠如何認識淑蘭,才知道原來無論如河是由四位護理師共同經營。
    護理師的工作既繁雜且非常專業,承擔許多生命的重量,不論身體精神壓力還是風險都極大,卻一直在台灣的體制忍受不完整的尊重,常見勞力剝削和被視為次等專業。許多護理師到後來很傷心,或承受不了負荷最後生病、輕生的大有人在,『像資本主義下的免洗筷。』於是小綠和另外三個護理師頂下無論如河的前身《有河Book》,在工作之餘輪流照顧書店、舉辦講座,也成立居家護理所,希望藉由閱讀和社會大眾交流,向社區照護的目標前進。
    從無論如河的陽台望出去是整片明媚的淡水河風景,當天下午金色的陽光灑進玻璃門,淑芬拍攝的人物上蒙上一層神聖的光彩,照耀在下方德雷莎修女的話『愛是在對方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充滿魔性。現在蘭嶼東清村已經設立居家關懷協會和更多義工的投入,但小島的惡靈習俗和醫療資源缺乏問題仍在,而台灣的過度醫療和壓榨護理人員情況尚未改善。我們可以事不關己轉身忽略,也可以選擇帶著同理心對這些為他人燃燒生命不求回報的天使表達感謝。
    小綠
    無倫如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