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冕 文 論 探 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一.柳冕之生平事蹟

世人論及古文運動,咸將蕭穎士、李華、賈至、獨孤及、梁肅、元結、柳冕諸家視為古文運動之先驅者。其中元結以高古淳樸之古文創作,湔除六朝以來駢儷之餘風,享有創作者的地位;而柳冕雖無客觀之創作成績,卻有獨樹一幟、卓然成家之創作理念足與韓愈相提並論。因此,被視為韓柳之前,最重要的文學理論家。

柳冕字敬叔,唐河東人。生年不詳。《舊唐書》卷一四九暨《新唐書》卷一三二有傳,但兩傳所載之內容皆太簡略,不足以全面察考其事蹟。柳冕的父親柳芳是唐肅宗朝史官,曾與同職韋述受命編撰國史。又曾據開元、天寶禁中政事,別撰《唐曆》四十卷。柳冕之兄長柳登字成伯,亦為淹貫群籍之學者,年六十餘始入宦途。嘗與刑部侍郎許孟容等七人奉詔刪定開元以後之格(即詔命格式)。

柳冕出身書香門第,《新唐書》本傳說他:「博學富文辭,且世史官,父子並居集賢院,歷任右補闕史館修纂。《舊唐書》也說他:「文史兼賅,長於史職。」由此可知柳冕是一位學識弘富的人。

唐德宗貞元二年(西元七八六年),柳冕擔任太常博士。是年,昭德王皇后崩逝,柳冕與左補闕穆質、張薦論皇太子服紀,《舊唐書》本傳引錄〈皇太子服紀議〉全文,從中不難見到柳冕身為太常博士,在維護古禮與折衷現實間所表現的智慧。貞元六年(西元七九○年)又曾與司封郎中徐岱、倉部郎中陸贄、工部郎中張薦同修《郊祀儀注》,德宗甚為重視,常以禮事相詢;柳冕皆能據開元禮及歷代禮經沿革聞奏。

雖然如此,柳冕在官場上之人緣似乎並不好。如《舊唐書》本傳云:「冕言事頗切,執政不便之,出為婺州刺史。十三年,兼御史中丞、福州刺史、充福建都團練觀察使。」而柳冕在福建的政績也有敗筆,如《新唐書》本傳云:「會冕奏本州本南朝畜牧地,可息羊馬,置牧區於東越,名萬安監。又置五區於泉州,悉索部內馬驢羊牛,合萬餘,游畜之。不經時,死耗略盡。復調兗之,民間怨苦坐政無狀。代還,卒贈工部尚書。」以上是《新唐書》本傳所載之事蹟。

至於柳冕之著作,《欽定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收錄其文十四篇。顯然遺漏甚多。但十四篇文章之中,六篇為論文之作,篇題分別為:〈與滑州盧大夫論文書〉、〈與徐給事論文書〉、〈答荊南裴尚書論文書〉、〈答徐州張尚書論文武書〉、〈答楊中丞論文書〉、〈答衢州鄭使君論文書〉。此外,〈與權侍郎書〉、〈答孟尚判官論宇文生評史官書〉、〈再答張僕射書〉亦有實質論文之成分。以下的論述,即根據上述諸文寫成。

二.柳冕文論要旨

(一)排擊今文,推崇古文。

自隋初李諤上書請正文體,隋末王通主張「博誦以貫道、作文以濟義」,已啟復古之先聲,加上初唐史家,在檢討六朝文學時,率多貶抑。自此,文學復古之論調,蔚然成風。柳冕承流接響,自也排擊今文、推崇古文。其主要議論,見諸〈謝杜相公論房杜二相書〉。此文之寫作,原為針對杜相公來書所云:「國家承文弊之後,房杜為相,不能反之於質。」及「文章承徐庾之弊,不能反之於古。」提出辯護,認為:「風俗好尚,繫在時主,不在人臣。」柳冕曾就立意之不同,區別古今文章:

且古之文章與今之文章,立意異矣。何則﹖古之作者,因時亂而感哀樂, 因哀樂而為詠歌,因詠歌而成比興。故大雅作則王道盛矣,小雅作則王道 缺矣,雅變風則王道衰矣,詩不作則王澤竭矣。至於屈宋,哀而以思,流 而不反,皆亡國之音也。至於西漢揚馬以降,置其盛明之代,而習亡國之 音,所失豈不大哉。

按此實本自〈毛詩序〉之美刺說,指出政治之良窳,決定文章之內容。而其所謂「文章」實混詩文而言之。柳冕基於儒家之詩觀,對於《國風》、二《雅》,自然十分推重。但對於《楚辭》、漢賦以及魏晉以來的駢儷作品,則評價甚低。直斥為亡國之音。試看柳冕對於今之文章的描述:

風雅之文,變為形似;比興之體,變為飛動;禮義之情,變為物色。《詩》 之六義盡矣。何則﹖屈宋唱之,兩漢扇之,魏晉江左,隨波而不反矣。

其〈與滑州盧大夫論文書〉亦云:

屈宋以降,則感哀樂而亡雅正。魏晉以還,則感聲色而亡風教。宋齊以下, 則感物色而亡興致。教化興亡,則君子之風盡,故淫麗形似之文,皆亡國 哀思之音矣。

原來六朝以來在文體形式、內容立意、風格精神各方面的種種變革,雖使文學作品日趨精緻,益具獨立的藝術價值,但也逐漸失風去雅正風格及教化作用。柳冕之所以認為:「淫麗形似之文,皆亡國哀思之音。」真正的原因在此。這種文學觀念,日後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有更為精細的論述。

(二)教化中心說

打開《全唐文》披覽唐初以來復古論者的作品,不難發現當時文人特別重視文學與政教之關係。當他們回顧六朝,無不認為綺靡的文體、聲色的內容、流宕的文風,是敗壞風教、毀墮時政的主因。所以,或從超越的觀點,倡言人文化成之理論,藉此導正性命、厚植人倫。如:呂溫之:〈人文化成論〉、顧況之:〈文論〉、獨孤及之〈辯文〉;或採實用之角度,倡論以文德致時庸、以文事助王政,藉此來表彰聖言、扶持教化。如:崔元翰之〈常州獨孤使君書〉、獨孤及之《趙郡李華中書集.序》、梁肅之《左補闕李翰前集.序》。柳冕以教化論文可謂前有所承,但是,突出教化之作用,認為一切文章均應本於教化,則為柳冕之創議。

在文學反應現實的問題上,柳冕強調:「觀乎志而知國風。」他在〈答楊中丞論文書〉云:

古者陳詩以觀人風。君子之風,仁義是也;小人之風,邪佞是也。風生於 文,文生於質,天地之性也。止於經,聖人之道也;感於心,哀樂之音也。, 故觀乎志而知國風。

在〈與滑州盧大夫論文書〉中,柳冕進一步說明文章與治亂之關係:

夫文生於情,情生於哀樂,故君子感於哀樂而為文章,以知治亂之本。

在〈答衢州鄭使君論文書〉中,柳冕又將教化與國風關聯在一起說:「教化發乎性情,繫乎國風者謂之道。」因為教化深入人心,社會風氣(國風)一定就會改變所以說:「雅之與鄭,出乎心而成風。」而六朝以來,文章衰弊,則由於:「六藝之不興,教化之不明。」要想振衰起弊,必須從教化著手。所以說:「伏維尊經術則教化美,教化美則文章盛,文章盛則王道興。」(〈謝杜相公論房杜二相書〉)

以上諸文,已略能能描述柳冕「教化中心說」的內涵。至於綜合說明,則見之於〈與徐給事論文書〉,他說:

文章本於教化,形於治亂,繫於國風。故在君子之心為志,形君子之言為文, 論君子之道為教。《易》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君子之文也。

原來柳冕心目中理想的文章是用來化民成俗的,既賦文學以如此鉅大的任務,則作家的道德修養,勢必絕對完美無瑕,否則他將無資格也無能力達成。由此我們不難理解柳冕為什麼要認為「文章之道,不根教化,別是一技耳。當時君子,恥為文人。語曰:『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文章技藝之流也,故夫子末之。」(〈謝杜相公論房杜二相書〉)

(三)文道關係論

柳冕論文,強調文章的教化作用,因此,在文道關係一問題,認為「文」和「道」「教」應該結合起來,他說:「形君子之言為文,論君子之道為教。」(〈與徐給事論文書〉)又說:「故言而不能文,非君子之儒。」(〈答衢州鄭使君書〉)所謂「君子之儒」正是柳冕心目中理想的作家。在〈答荊南裴尚書論文書〉,柳冕進一步說明「君子之儒」應備的條件:

君子之儒,學而為道,言而為經,行而為教,聲而為律,和而為聲,如日月麗乎天,無不照也;如草木麗乎地,無不章也;如聖人麗乎文,無不明也。故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謂之文;兼三才而名之曰儒;儒之用,文之謂也;言而不能文,君子恥之。(〈答荊南裴尚書論文書〉)

又說:

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道不及文則德盛,文不知道則氣衰,文多道寡,斯為藝矣。(〈答荊南裴尚書論文書〉)

這樣的「君子之儒」,顯然不是當時那種「進士以詩賦取人,不先理道;明經以墨義考試,不本儒意。」(〈與權侍郎書〉)的考試制度所能徵拔,因此柳冕說:

明六經之義,合先王之道,君子之儒,教之本也。明六經之注,與六經之疏,小人之儒,教之末也。今者,先章句之儒,後君子之儒,以求清識之士,不亦難乎?(〈與權侍郎書〉)

由此又透露「尊經」之傾向,則其所謂「道」,應指儒家之道。而「文」、「道」二者兼長,柳冕認為是很難的,他說:

文而知道,二者兼難,兼之者,大君子之事,上之堯舜周孔也,次之游夏荀孟也,下之賈生董仲舒也。(〈答徐州張尚書論文武書〉)

除了古代聖君及周公、孔子,柳冕所稱述的全是儒學大師,可知柳冕論文又有「徵聖」之傾向。而其理想中的「文」,指一切廣義的學術文。這一種文,具現在「聖人之文」中,也呈現在「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教」當中。因此說:「聖人之道,猶聖人之文也;學其道不知其文,君子恥之;學其文不知其教,君子亦恥之。」(〈答徐州張尚書論文武書〉)這一種「文」,既含義理之內涵,又兼文學之質素,因此,「文多道寡,斯為藝矣‧語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兼之者,斯為美。」(〈答荊南裴尚書論文書〉)

(四)論養才與志氣

柳冕論養才也是從「教化中心」的論點出發,其所謂「才」,正是前述那種「學而為道,言而為經,行而為教,聲而為律,和而為聲」的「君子之儒」。這種人才的培養護育,有賴於良好的社會風氣;而反過來說,這種人才的增加也有助於改進社會風氣。所以他說:

嗟呼!天地養才而萬物生焉,聖人養才而文章生焉,風俗養才而志氣生焉。 故才多而養之,可以鼓動天下之氣,天下之氣生,則君子之風盛。(〈答楊 中丞論文書〉)

遺憾的是「天下之才少久矣,文章之氣衰甚矣。」(〈答楊中丞論文書〉),才少氣衰之情況,具體顯現在當時淫麗形似之文大為盛行,雅頌比興之古義盡失,所以「當世君子,學其道,習其弊,不知其病也。」(〈答楊中丞論文書〉)因此,柳冕說:

夫君子學文,所以行道。‧‧‧君子患不知之,既知之,則病不能無病。故無病則氣生,氣生則才勇,才勇則文壯,文壯然後可鼓天下之動,此養才之道也。(〈答楊中丞論文書〉)

在此,柳冕接觸到氣的問題。柳冕論氣,也從「教化中心」的論點出發,其「氣」的觀念,既不是美學意義的「風格」,以不是道德意義的「骨氣」,而是有其不同層面的意義。就前引:「風俗養才而志氣生焉」一句而言,此「氣」顯然指「作者的心志狀態」或「志向」而言。若就:「才多而養之,可以鼓天下之氣。」而言,則顯然指「社會風汽氣」言。至於「天下之才少久矣,文章之氣衰甚矣。」一句,則此「氣」字又指「氣勢」而言。柳冕說:

夫善為文者,發而為聲,鼓而為氣。真則氣雄,精則氣生,使五彩並用,而氣行其中。故虎豹之文,蔚而騰光,氣也;日月之文,麗而成章,精也。精與氣,天地感而變化生焉,聖人感而仁義行焉。不善為文者,反此;故變風變雅作矣,六藝之不興,教化之不明,此文之弊也。(〈答衢州鄭使君論文書〉)

此處「真則氣雄,精則氣生」的「氣」,以作「生氣」解,指一種旺盛的生命力。

他認為善於為文的人,可以藉詩文鼓舞人心,移易風氣。文風越真淳,生氣越暢旺;內涵越精萃,生機越昂揚。以此駕馭聲彩,氣勢必定運乎其中。舉例而言,虎豹之毛色所以騰耀光彩,是因為牠的生氣;日月形象之所以羅列成章,則由於它們的精粹。柳冕所論,看去雖似虛渺,但是,雄渾暢旺之生氣,可以駕馭文辭聲采,殆無疑義。最後他說:

噫!文之無窮,人才之有限。茍力不足者,彊而為文則蹙;彊而為氣則竭, 彊而成知則拙,故言之彌多,而去之彌遠。遠之便已,道則中廢,又君子所恥也。則不足見君子之道與君子之心。心有所感,文不可已,理有至精,辭不可逮,則不足當君子之褒。(〈答衢州鄭使君論文書〉)

依此看來,文章的事業,是少數精英分子的事業,才能不足而勉強提筆,必然蹙迫難伸;目標不明而勉強鼓動風潮,必然心勞力絀;認識不足而勉強表現智巧,適足反映自己的低劣無能。這樣的作品越多,離開化民成俗的目標也越遠。對於個人而言,只要停筆便可;對於教化大業,卻無疑產生中斷斲喪之弊害,因此,柳冕認為這是「君子之恥」。然而才智高,能力強,卻不願為文,或者明道而不能行道,同樣也是「君子之恥」,柳冕說得很清楚:「君子學文,所以行道也。」(〈答楊中丞論文書〉)

三‧柳冕文論平議

綜觀柳冕文論,實有一中心觀點,此即強調文章在教化上的作用,基於此種觀念,凡能與社會生活政治情態相聯繫,達成化民成俗之目的者,皆為好文章;若僅為吟詠個人情志、發抒一己理想,與人倫教化毫無關聯者,皆在排斥之列。因此柳冕所推崇的作品,是經史之作及兩漢以來的學術文章,而貶抑屈宋以下至於魏晉南北朝的駢儷文學。以後的白居易在〈與元九書〉雖也從文學與現實之關係提出「文章合為時而作,歌詩合為事而作。」之論點,闡明文學應積極發揮「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的作用,同時,對屈原以下詩人作品,也以是否含有「六義」作為評價標準,但是,白居易基本上是在強調詩歌的諷諭功能,而柳冕因為是混詩文為言,所以他不只重視諷諭的功能,而且進一步想以文學達成政治教化上的目的,就此來看,白居易多少仍嚴守文學的立場,柳冕則超出文學的範圍。

其次要指出的是:因為柳冕論文本於教化,所以在文道關係上,所謂的「道」,只是儒家之道,此又與劉勰所論不同。《文心雕龍‧序志篇》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其萬品,動植皆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劉勰的目的,在申說「文源於道」之旨,此道是「自然之道」,而不限於「儒家之道」。雖然劉勰也論「徵聖」、「宗經」,但是,劉勰之「道」,比柳冕所論的「道」範圍更寬。柳冕論文,主張文與道、文與教合一。在他心目中,所謂「道」與「教」實為同義詞,是以柳冕強調文章之教化作用,實際是在宣揚儒家之倫理觀點與政治理想。再者,柳冕之重道與韓愈之重道,目的也並不相同。試看韓愈〈答劉正夫書〉說:

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聖賢人。」曰:「古聖賢人所為書具存,辭皆不同,宜何師?」必謹對曰:「師其意不師其辭。」又問曰:「文宜易宜難?」必謹對曰:「無難易,唯其是爾。」

又〈進學解〉韓愈借學生之口說:

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詩》正而葩。

可見「師其意」的目的在為文,亦即:求道過程中,並不忽略文。柳冕則不然,他說:「明《六經》之道,合先王之道,君子之儒,教之本也。」又說:「文而知道,二者兼難。」「文多道寡,斯為藝矣。」若以「文」、「道」相權,實際是比較側重「道」。重道的用意,明顯在推動教化,如此,使柳冕不能認識純文學之價值。

總之,柳冕文論固然不乏觀念上的偏執,但是,以儒學作為論文之標準,強調文學之教化功能,在詩歌方面間接影響了元白的諷諭裡論;在文章方面,則直接啟導了韓柳「文道合一」之文論主張,在中唐文學理論的發展史上,實具有一定的意義與地位。(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9.1K會員
1.1K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南宋最後一位名將,而且是狀元出身的名將,相信大家都知道是誰。沒錯,就是文天祥。 文天祥在獄中寧死不降,即使以妻女的安危作要挾,亦在所不惜,而僅留下遺言,說: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其後,事情竟然有新發展(戲作): 當晚他作了個夢,
Thumbnail
南宋最後一位名將,而且是狀元出身的名將,相信大家都知道是誰。沒錯,就是文天祥。 文天祥在獄中寧死不降,即使以妻女的安危作要挾,亦在所不惜,而僅留下遺言,說: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其後,事情竟然有新發展(戲作): 當晚他作了個夢,
Thumbnail
對於中國文學史上,詞體的興衰與流變,做出簡單的介紹。
Thumbnail
對於中國文學史上,詞體的興衰與流變,做出簡單的介紹。
Thumbnail
魏晉南北朝的故事,當真是說之不盡。 這個混亂的年代,與其說英雄輩出,不如說是觀念不斷翻新。 套路中的不套路,加上願意深研的人少,魏晉南北朝的一些事情,往往是創作的優秀題材與來源。 不過在這些知名的不知名的人物中,有個人我一直沒有去提到。 他在政治界的影響力不大,但對於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編書。
Thumbnail
魏晉南北朝的故事,當真是說之不盡。 這個混亂的年代,與其說英雄輩出,不如說是觀念不斷翻新。 套路中的不套路,加上願意深研的人少,魏晉南北朝的一些事情,往往是創作的優秀題材與來源。 不過在這些知名的不知名的人物中,有個人我一直沒有去提到。 他在政治界的影響力不大,但對於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編書。
Thumbnail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文學蓬勃發展到爆炸的時代。特別是關於史書著作,更是百花齊放。 開玩笑,東漢末年分三國,西晉亡後十六國,大家的平均壽命是五十歲。 五十歲就是有立國期安定期跟衰敗期。 不像那種二十年之內的,立國走到頂峰就崩盤。 國史的需求,在這兩百年內大幅的提高,是吧? 不過那是官方的事情。 哪招?
Thumbnail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文學蓬勃發展到爆炸的時代。特別是關於史書著作,更是百花齊放。 開玩笑,東漢末年分三國,西晉亡後十六國,大家的平均壽命是五十歲。 五十歲就是有立國期安定期跟衰敗期。 不像那種二十年之內的,立國走到頂峰就崩盤。 國史的需求,在這兩百年內大幅的提高,是吧? 不過那是官方的事情。 哪招?
Thumbnail
作者:謝金魚(筆名取自祖先,這超酷!)是一位歷史學家,尤其專攻歷史上司路沿途的異民族,也就是我們課本裡提到的「胡人」。透過不同角度帶我們看到唐代著名詩人、文人,例如杜甫、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元稹等在國中課本上會出現的人物......
Thumbnail
作者:謝金魚(筆名取自祖先,這超酷!)是一位歷史學家,尤其專攻歷史上司路沿途的異民族,也就是我們課本裡提到的「胡人」。透過不同角度帶我們看到唐代著名詩人、文人,例如杜甫、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元稹等在國中課本上會出現的人物......
Thumbnail
  一.柳冕之生平事蹟    世人論及古文運動,咸將蕭穎士、李華、賈至、獨孤及、梁肅、元結、柳冕諸家視為古文運動之先驅者。其中元結以高古淳樸之古文創作,湔除六朝以來駢儷之餘風,享有創作者的地位;而柳冕雖無客觀之創作成績,卻有獨樹一幟、卓然成家之創作理念足與韓愈相提並論。因此,被視為韓柳之前,最重要的
Thumbnail
  一.柳冕之生平事蹟    世人論及古文運動,咸將蕭穎士、李華、賈至、獨孤及、梁肅、元結、柳冕諸家視為古文運動之先驅者。其中元結以高古淳樸之古文創作,湔除六朝以來駢儷之餘風,享有創作者的地位;而柳冕雖無客觀之創作成績,卻有獨樹一幟、卓然成家之創作理念足與韓愈相提並論。因此,被視為韓柳之前,最重要的
Thumbnail
1.中晚唐的政治情況 2.李商隱的少年
Thumbnail
1.中晚唐的政治情況 2.李商隱的少年
Thumbnail
1.周邦彥代表作 2.《蘭陵王 柳陰直》
Thumbnail
1.周邦彥代表作 2.《蘭陵王 柳陰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