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美國親王(1)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要做國王的人

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1865 – 1936)於1888年發表了短篇小說《要做國王的人》(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講述兩位英國冒險家跑到阿富汗的偏遠山區冒險,誘騙當地居民相信他們是天神下凡,藉此當上了國王,但他們的貪婪終究使得陰謀敗露,冒險故事最終淒涼收場。這部作品後來翻拍成電影,影響不少類似題材的故事。
1975年的電影海報,英文片名沿用原名,但在臺灣卻翻成《大戰巴墟卡》,整個不知所云;由於主角之一由史恩‧康納萊出演,使得這部片在香港被翻成《霸王鐵金剛》,和故事內容更是八竿子打不著。
夢工廠在2000年的作品《勇闖黃金城》(The Road to El Dorado),故事架構大體上也來自吉卜林的作品,只是將場景換到美洲。
中文版,圖書館很容易找得到,有趣的是這本被放在童書區(還有注音),但這故事真的適合小朋友看嗎?
故事的背景設定於一個名叫「卡菲里斯坦」(Kafiristan)的偏遠地區,這個地名確實存在於阿富汗,就位於喀布爾東北方不遠;但這個地區位於興都庫什山深處,對外交通不便,直到19世紀都鮮為人知,居民甚至保留了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不同於周邊的穆斯林,因此獲得「異教徒(Kafir)之地」這個名稱。卡菲里斯坦在19世紀末才併入阿富汗版圖,今改稱努里斯坦(Nuristan),意為「光明之地」;其多數居民已皈依伊斯蘭,但尚有不少傳統信仰繼續保存下來。
至於故事的兩位主角丹尼爾‧德拉沃特(Daniel Dravot)與皮奇‧卡尼漢(Peachey Carnehan)雖為虛構,但吉卜林在寫作時確實取材自不少真實人物的事蹟,例如沙勞越國王詹姆士‧布魯克(James Brooke, 1803 – 1868)、從逃兵變成國王的弗雷德瑞克‧帕哈里‧威爾森(Frederick Pahari Wilson, 1815 – 1883)、活躍於阿富汗與錫克帝國的美國冒險家亞歷山大‧加德納(Alexander Gardner, 1785 – 1877),以及「古爾親王」喬塞亞‧哈蘭(Josiah Harlan, 1799 – 1871)。
詹姆士‧布魯克(James Brooke, 1803 – 1868),協助汶萊蘇丹平定叛亂後成為砂勞越的統治者,他的後人統治砂勞越直到1946年。

來自美國的冒險家

喬塞亞‧哈蘭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切斯特郡(Chester, Pennsylvania)一個虔誠的貴格會家庭,父親在費城經商,他還有九位兄弟姊妹,其中一個哥哥理查(Richard Harlan, 1796 – 1843)後來成為了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小喬塞亞自幼聰明過人且雄心勃勃,他熱愛研讀古希臘羅馬的名人傳記與歷史故事,還為此學了拉丁文和古希臘文,亞歷山大大帝則是他最崇拜的偶像。
穿著阿富汗長袍的哈蘭。
1820年,哈蘭在父親推薦下成為一位押運官,隨船前往加爾各答、廣州等地貿易,他當時已有一位未婚妻伊莉莎白‧史威姆(Elizabeth Swaim),並決定在這次遠行後結婚。然而,哈蘭在印度時卻接到了未婚妻變心的消息,他一怒之下決定不回美國,留在印度展開他的冒險之旅。
不久,英國東印度公司與緬甸貢榜王朝(Konbaung Dynasty)為了爭奪阿薩姆地區邊境土邦的主導權交惡,於1824年爆發第一次英緬戰爭。由於英印軍官兵不適應緬甸叢林的環境,傷病員數量爆增,只得臨時對外召募軍醫。哈蘭雖然從未受過醫學訓練,但他只憑著讀過幾本醫書和幾次練習,便當上了英軍的軍醫,隨軍前往緬甸參戰,在一連串的軍事行動中吸收了不少作戰經驗。
戰後,哈蘭辭去了軍醫工作,開始研究南亞的史地與語言,他注意到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809年派遣蒙特史都華‧埃爾芬斯頓(Mountstuart Elphinstone, 1779 – 1859)出使阿富汗的記錄;埃爾芬斯頓於1815年以此經驗出版了《喀布爾王國及其在波斯、韃靼、印度之屬地》(An Account of the Kingdom of Cabul, and its Dependencies in Persia, Tartary, and India),這本著作啟發了哈蘭對阿富汗的興趣,那是一塊歐洲人尚未涉足的處女地,且依然處於部落爭鬥的中世紀。
哈蘭對東印度公司並不滿意,認為他們為了滿足少數英國人的利益而壓榨數千萬印度居民,而印度本地的王公們不但毫無實權,還任由英國人予取予求,根本無心保護自己的子民,沒有一個值得尊敬。儘管來自於美國這個共和制國家,哈蘭卻對君主制有著一股憧憬,他希望能在一位明君手下服務,但印度境內放眼望去,那些庸碌的王公們都被東印度公司壓得死死的,沒有他施展抱負之處,於是哈蘭便將目光放到東印度公司勢力範圍之外──旁遮普的錫克帝國正在招兵買馬。
哈蘭試圖以研究植物為名進入旁遮普,錫克大君蘭吉特‧辛格(Ranjit Singh, 1780 – 1839)有意雇請來自西方的顧問,但又不敢過於高調,以防東印度公司藉機找碴,因此對毛遂自薦的哈蘭態度保留,沒有批准他的入境申請。在盧迪亞納(Ludhiana)等待的哈蘭一直沒收到回音,對此感到有些失望,但他偶然聽聞了有位被推翻的阿富汗國王也蟄居在這座城內,這位流亡國王不但力圖反攻復國,而且付錢毫不手軟,他決定前去試試自己的能耐。
錫克大君蘭吉特‧辛格,旁遮普地區的統治者。
沙阿‧舒賈‧杜蘭尼(Shah Shujah Durrani, 1785 – 1842)已經流亡異國18年了,他原先期望錫克大君願意協助他復國,但卻遭到冷落,只好轉向東印度公司求助,卻也只是被安置在盧迪亞納的別墅裡度日。舒賈對哈蘭的到訪相當重視,親自接見了這位神秘的美國人,並同意讓哈蘭為他組織一支傭兵部隊。
沙阿‧舒賈,在上一個系列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盧迪亞納的這段期間,哈蘭對阿富汗的局勢深入研究,他認為阿富汗局勢的亂源在於杜蘭尼部落與巴拉克宰部落之間長期的仇恨(這兩個部落實際上同出一脈),加上穆斯林的一夫多妻制,使得每位君主子嗣眾多、繼承權十分混亂,在位者不時得面對起兵反叛的親屬和支持他們的部落,這些部落首領們都是牆頭草,除了看風向的技術一流外,一點利益便能誘使他們倒戈。
此外,哈蘭也記錄了舒賈宮廷內的情況,這位流亡君王喜怒無常,常常因為芝麻小事而嚴懲僕役和部屬,慘遭毀容、閹割甚至斷手斷腳者比比皆是,哈蘭毫不留情的評論道:「舒賈的宮廷由一群太監、啞巴和聾子組成。」舒賈似乎對自己的殘酷作風此毫不在意,他甚至曾在哈蘭面前下令將一位貼身僕役當場閹割,這也使哈蘭對舒賈的印象並不好。

初訪阿富汗

但出錢的畢竟是老大,哈蘭在1827年秋季帶著四處招募而來的百餘位傭兵,包含印度教徒、穆斯林及錫克人,踏上了進軍阿富汗的旅程。哈蘭得到了珍貴的情報,指出阿富汗的埃米爾多斯特‧穆罕默德(Dost Mohammad, 1793 – 1863)正在與起兵反叛的姪子們交戰,不少普什圖部落都在觀望戰局,這將會是個介入的絕佳時機。
多斯特‧穆罕默德,巴拉克宰王朝的首任埃米爾,縱橫阿富汗三十餘年。
途中,哈蘭遇到了兩個操著英語的歐洲人,他們自稱是來自肯塔基的探險家,名為查爾斯‧馬森(Charles Masson, 1800 – 1853)和約翰‧布朗(John Brown),但這兩人演技太差,哈蘭一下子就識破他們的英國口音,他們的實際身分是東印度公司的逃兵詹姆士‧劉易斯(James Lewis)和理查‧波特(Richard Porter),但哈蘭沒將這兩人交出去,而是留在身邊差遣。
通過邊境城市白夏瓦(Peshawar)之後便是普什圖部落的地盤,哈蘭一行人很快遭遇了敵意部落的攻擊,但也有些部落願意和他們交流,只要他們願意尊重普什圖人的傳統(Pashtunwali)[1],尤其是好客(主動招待沒有敵意的陌生人)、庇護(保護前來躲避威脅的人,也包含罪犯與仇敵)[2]、復仇(任何侮辱都有相應的報復)這三項主要原則。哈蘭很樂意學習這些異國文化,但他的部下們則不然,雇傭兵們只是為了錢而戰,沒興趣深究這些細節,許多人認為沒東西可搶,便一聲不響的溜走了。
馬森也是開溜的其中一人,這位老兄早年的紀錄不多,但他似乎出身富裕家庭,接受過古典教育,熟習希臘文與拉丁文,使他從逃兵搖身一變,成了考古學家。馬森繼續遊歷於旁遮普與阿富汗,先是在一個名叫哈拉帕(Harappa)的小村莊旁邊發現了一處史前遺址,使他成為第一位揭示印度河文明的歐洲人;他後來又在賈拉拉巴德和喀布爾出沒,這回成了一位古錢幣學家,在巴格蘭(Bagram)附近蒐集錢幣時找到了一座被湮沒千年的希臘古城──高加索的亞歷山卓(Alexandria in the Caucasus)[4],這些成就甚至為他博得了東印度公司的資助,沒有人在乎他曾是個逃兵,馬森於1835年獲得赦免。
馬森本人並未留下肖像,對他的記載十分模糊,大致上是個灰眼、紅鬚,衣衫襤褸且不起眼的男人,但他的成就確實不容小覷。此圖為馬森所收集古幣的一部份。
馬森在阿富汗收集了近五萬枚古代硬幣與不少文物,他在1842年將大批文物送回英國研究,並透過馬森的收藏品破譯了當時已被認為失傳的佉盧文(Kharosthi)[4];據說法國考古團於1930年代考察巴米揚大佛時,居然在洞窟裡發現了「馬森到此一遊」的簽名。除了考古工作外,馬森也兼職為東印度公司調查情報,就像伯恩斯或波廷傑等人所為;但馬森反對向阿富汗開戰的態度惹惱了奧克蘭勳爵,使他被調回印度,而他對戰爭走向的預測隨後應驗。
回到哈蘭這邊,由於手下的僱傭兵和嚮導根本無法信任,哈蘭決定還是靠自己最妥當。他假扮成一位從麥加歸來的朝聖者,並說服一位當地部落首領給予協助,將他安全的送到喀布爾。至於率領大軍跟在後方的舒賈雖然抵達白夏瓦,並召見了幾位前來會師的部落領袖,但由於他的態度倨傲,反而惹惱了潛在的支持者們,部落武裝再次棄他而去,舒賈的復國大夢又以胎死腹中落幕。
抵達喀布爾的哈蘭得到多斯特‧穆罕默德的接見,儘管他們應該是敵手,但經過幾次對談後,哈蘭對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印象大為改觀,直讚他是一位謙恭有禮、智勇雙全的君主,唯一的缺點便是他好色又酗酒,哈蘭自己是位不菸不酒且不近女色的貴格會教徒,實在無法接受一位教規嚴格的穆斯林居然如此放縱,但當地嚴重的霍亂疫情也讓哈蘭不得不破戒,只能用酒來取代被汙染的水源。
哈蘭在喀布爾住了一年,對這座城市與他的統治者留有良好印象,並認為多斯特‧穆罕默德在當地實力堅強,境內叛軍不可能是他的對手,更別說像舒賈這種烏合之眾了。當哈蘭於1829年回到旁遮普時,他從東印度公司外交代表兼情報頭子克勞德‧韋德(Claude Martin Wade, 1794 – 1861)口中得知,英國對干涉阿富汗沒有興趣,當然也無意理會舒賈,除非俄國人想打阿富汗的主意。

[1] 普什圖人的傳統準則除上述三項最重要的,其他還有勇敢(不畏懼任何威脅)、忠誠(對親屬與部落)、善意(為了造福他人而行動)、仲裁(在支爾格大會處理爭議)、信仰(伊斯蘭)、自尊(必須保護自己的名譽)、保護女性(不得任意傷害婦女)、榮譽(強者有義務保護弱者)、騎士精神(以行動彰顯勇氣)、國家(保護國家,或說部落的領域)等等。
[2] 塔利班當年便是因於這項傳統而庇護賓拉登,結果招來了大魔王。
[3] 古希臘人將興都庫什山視為高加索山的延伸。
[4] 公元前3世紀至3世紀之間盛行於印度河流域、阿富汗地區及絲路中段的文字,最晚於7世紀時消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會員
57內容數
一些平時不太常被注意到的邊緣歷史。 當前連載主題: ◇孤星旗永不落-德克薩斯共和國簡史 ◇小國家的殖民野望 ◇未分類歷史雜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歷史邊緣人 的其他內容
為了補上少去的那一天,雄才大略的國王決定將這一天重新安排在1712年2月29日之後,因此出現了空前絕後的一天:1712年2月30日,這天是星期五。
波拉克的行軍路線正是埃爾芬斯頓的撤退路線,他們沿途收集了無數死難者的遺骨,其中不乏官兵們的親人或朋友,也點燃了他們的復仇欲望。英軍摧毀了沿途每一個村莊,並將所有居民屠殺殆盡,不論對方有無抵抗,他的部隊也被稱為「報應大軍」(Army of Retribution)。
第44步兵團於次日早晨逃到甘達馬克附近的一座山頭上,他們在此遭遇叛軍包圍,但官兵們拒絕放下武器,戰到了最後一刻......
伯恩斯親自上前阻止警衛開槍驅散,但暴民根本聽不進他的辯解,他們衝破大門、翻越圍牆,開始在宅邸內搶掠縱火,布羅德福特試圖阻擋,卻當場中彈倒下......
對事態發展最滿意的人無非奧克蘭勳爵,他只用極小的代價便將阿富汗納入大英帝國的支配,麻煩人物多斯特‧穆罕默德已被捏在自己手中,不受歡迎的舒賈只能仰賴英國支持,隨後俄國人對希瓦汗國的災難性遠征更是凸顯了奧克蘭勳爵輕鬆寫意的勝利。
奧克蘭勳爵聽聞俄國正在中亞、波斯蠢蠢欲動,有進窺印度的可能;為此,英國必須有所反應,搶先在俄國勢力尚弱的阿富汗提升影響力。
為了補上少去的那一天,雄才大略的國王決定將這一天重新安排在1712年2月29日之後,因此出現了空前絕後的一天:1712年2月30日,這天是星期五。
波拉克的行軍路線正是埃爾芬斯頓的撤退路線,他們沿途收集了無數死難者的遺骨,其中不乏官兵們的親人或朋友,也點燃了他們的復仇欲望。英軍摧毀了沿途每一個村莊,並將所有居民屠殺殆盡,不論對方有無抵抗,他的部隊也被稱為「報應大軍」(Army of Retribution)。
第44步兵團於次日早晨逃到甘達馬克附近的一座山頭上,他們在此遭遇叛軍包圍,但官兵們拒絕放下武器,戰到了最後一刻......
伯恩斯親自上前阻止警衛開槍驅散,但暴民根本聽不進他的辯解,他們衝破大門、翻越圍牆,開始在宅邸內搶掠縱火,布羅德福特試圖阻擋,卻當場中彈倒下......
對事態發展最滿意的人無非奧克蘭勳爵,他只用極小的代價便將阿富汗納入大英帝國的支配,麻煩人物多斯特‧穆罕默德已被捏在自己手中,不受歡迎的舒賈只能仰賴英國支持,隨後俄國人對希瓦汗國的災難性遠征更是凸顯了奧克蘭勳爵輕鬆寫意的勝利。
奧克蘭勳爵聽聞俄國正在中亞、波斯蠢蠢欲動,有進窺印度的可能;為此,英國必須有所反應,搶先在俄國勢力尚弱的阿富汗提升影響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亞哈在位的時候,有伯特利人希伊勒重修耶利哥城;立根基的時候,喪了長子亞比蘭;安門的時候,喪了幼子西割,正如耶和華藉嫩的兒子約書亞所說的話。—‭‭列王紀上‬ ‭16‬:‭34‬ ‭ 觀察北國的發展,好像在看一場權力鬥爭的時代劇。有惡意篡位的、有作王只有七天的、也有徹底行惡掌王權的。
Thumbnail
蒙兀兒帝國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大概是整個蒙兀兒帝國史上最舉足輕重的角色。由於他老爸胡馬雍死時,蒙兀兒帝國才剛重回印度(胡馬雍時期蒙兀兒帝國幾乎滅國),阿克巴繼位時帝國百廢待舉。可以說阿克巴才是帝國的「真.奠基者」。 與功績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阿克巴不識字。 可能會有人想說,很多開國國王都不識字,
Thumbnail
作者簡介 |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阿富汗裔美籍小說家。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父親為阿富汗外交官,母親在高中教授波斯語與歷史。1967年,由於父親的身分,在外交部協助下,一家遷移至巴黎。1980年,時值蘇聯入侵阿富汗,全家轉而前往美國,隨後獲得政治庇護。
Thumbnail
蒙兀兒帝國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大概是整個蒙兀兒帝國史上最舉足輕重的角色。由於他老爸胡馬雍死時,蒙兀兒帝國才剛重回印度(胡馬雍時期蒙兀兒帝國幾乎滅國),阿克巴繼位時帝國百廢待舉。可以說阿克巴才是帝國的「真.奠基者」。 與功績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阿克巴不識字。可能會有人想說,很多開國國王都不識字,沒什
Thumbnail
屬於阿茲德人的巴尼納布汗部落由於掌控了阿曼南部佐法爾到巴格達與大馬士革的乳香陸路貿易,在12世紀趕走了塞爾柱土耳其帝國,建立了納巴尼王朝,並於1154 年到 1624 年之間統治阿曼 在12 世紀至 15 世紀末,巴赫拉就是納巴尼王朝的首都,而巴赫拉堡就身負著防衛這座綠洲首都與保護乳香之路的重責大任
Thumbnail
——上帝阿拉穆罕默德菩薩天公伯啊,這太不公平了吧? 多數人聽潘恩說起那件事時,第一個反應都是「這傢伙在開玩笑(瘋了)吧」。 然而,再見他不似作偽、好像隱忍什麼的面色時,他們相信了六成,另外四成內心的懷疑論者,偶爾還是會忍不住冒出來:都二十一世紀了,怎麼可能有人出門一趟會玩到失蹤?而且還是個美國人耶?
Thumbnail
故事背景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克瑞恩出身貴族名門佛德雷家族,少年時期被父親趕出家門,流放到中國上海十多年,在父親與哥哥死後為了處理家族的事,不甘願地回到英國,沒想到卻在自家莊園發生怪事。據他的男僕描述,他一直企圖自殘,但醒來之後卻對此毫無印象。
Thumbnail
克洛克達爾用禁忌的跳舞粉大量施灑在鄰國,造成當地產生降雨,旁邊的地區卻遭殃變得乾旱,使阿拉巴斯坦的民眾對國王失去信任。 他透過滲透和樁腳策略,建立了自己在國家中的影響力,最終目標是奪取統治權。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電影《金士曼起源》中,Hollander一人飾演三角︰英王、德皇、沙皇。三個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由同一個人飾演,其來有自,若是看了三個人的照片,便會發現相貌驚人相似,尤其是英王與沙皇,宛如孿生子。
Thumbnail
詳介《龍在雪域》兼駁夏格巴《藏區政治史》之謬論
Thumbnail
亞哈在位的時候,有伯特利人希伊勒重修耶利哥城;立根基的時候,喪了長子亞比蘭;安門的時候,喪了幼子西割,正如耶和華藉嫩的兒子約書亞所說的話。—‭‭列王紀上‬ ‭16‬:‭34‬ ‭ 觀察北國的發展,好像在看一場權力鬥爭的時代劇。有惡意篡位的、有作王只有七天的、也有徹底行惡掌王權的。
Thumbnail
蒙兀兒帝國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大概是整個蒙兀兒帝國史上最舉足輕重的角色。由於他老爸胡馬雍死時,蒙兀兒帝國才剛重回印度(胡馬雍時期蒙兀兒帝國幾乎滅國),阿克巴繼位時帝國百廢待舉。可以說阿克巴才是帝國的「真.奠基者」。 與功績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阿克巴不識字。 可能會有人想說,很多開國國王都不識字,
Thumbnail
作者簡介 |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阿富汗裔美籍小說家。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父親為阿富汗外交官,母親在高中教授波斯語與歷史。1967年,由於父親的身分,在外交部協助下,一家遷移至巴黎。1980年,時值蘇聯入侵阿富汗,全家轉而前往美國,隨後獲得政治庇護。
Thumbnail
蒙兀兒帝國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大概是整個蒙兀兒帝國史上最舉足輕重的角色。由於他老爸胡馬雍死時,蒙兀兒帝國才剛重回印度(胡馬雍時期蒙兀兒帝國幾乎滅國),阿克巴繼位時帝國百廢待舉。可以說阿克巴才是帝國的「真.奠基者」。 與功績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阿克巴不識字。可能會有人想說,很多開國國王都不識字,沒什
Thumbnail
屬於阿茲德人的巴尼納布汗部落由於掌控了阿曼南部佐法爾到巴格達與大馬士革的乳香陸路貿易,在12世紀趕走了塞爾柱土耳其帝國,建立了納巴尼王朝,並於1154 年到 1624 年之間統治阿曼 在12 世紀至 15 世紀末,巴赫拉就是納巴尼王朝的首都,而巴赫拉堡就身負著防衛這座綠洲首都與保護乳香之路的重責大任
Thumbnail
——上帝阿拉穆罕默德菩薩天公伯啊,這太不公平了吧? 多數人聽潘恩說起那件事時,第一個反應都是「這傢伙在開玩笑(瘋了)吧」。 然而,再見他不似作偽、好像隱忍什麼的面色時,他們相信了六成,另外四成內心的懷疑論者,偶爾還是會忍不住冒出來:都二十一世紀了,怎麼可能有人出門一趟會玩到失蹤?而且還是個美國人耶?
Thumbnail
故事背景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克瑞恩出身貴族名門佛德雷家族,少年時期被父親趕出家門,流放到中國上海十多年,在父親與哥哥死後為了處理家族的事,不甘願地回到英國,沒想到卻在自家莊園發生怪事。據他的男僕描述,他一直企圖自殘,但醒來之後卻對此毫無印象。
Thumbnail
克洛克達爾用禁忌的跳舞粉大量施灑在鄰國,造成當地產生降雨,旁邊的地區卻遭殃變得乾旱,使阿拉巴斯坦的民眾對國王失去信任。 他透過滲透和樁腳策略,建立了自己在國家中的影響力,最終目標是奪取統治權。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電影《金士曼起源》中,Hollander一人飾演三角︰英王、德皇、沙皇。三個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由同一個人飾演,其來有自,若是看了三個人的照片,便會發現相貌驚人相似,尤其是英王與沙皇,宛如孿生子。
Thumbnail
詳介《龍在雪域》兼駁夏格巴《藏區政治史》之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