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威格小說的反戰反極權表現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一)致力維護公平正義
奧地利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的小説作品譯文種類多,銷售量大,是二十世紀作家裏面,擁有廣大讀者的一位,尤以中篇小説〈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最廣為流傳。不過,褚威格猶太裔的身分,深深影響其寫作。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正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方熾,他選擇以自殺結束一生,令世人為之震撼與深思。
褚威格出身富裕的猶太家庭,極早就在寫作上展露頭角,他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創作漸趨成熟。結識作家羅曼羅蘭、高爾基之後,視野為之開闊,跟羅曼羅蘭一樣,關切人類的命運,信奉「和平主義」,致力維護公平正義,以「世界公民」自居。而在藝術創作上,他也更進一步突破,寫出不少富於藝術感染力的小說。一九三三年法西斯上台,納粹執政,褚威格的作品在德國遭查禁焚燬,僅僅因為他是猶太人。由於處境艱難,褚威格隨即流亡海外,於次年移居英國,一九四○年更遠渡重洋,經紐約去到巴西。一九四二年二月,褚威格和他的妻子於巴西服毒自殺,留下遺書,寫道:「我的心智清明……,實已無力重新開始,該有尊嚴地結束生命了。我曾奉獻一生智力與精神於人性自由及最純淨的喜悅,那是大地上至高的價值。祝福每一位朋友!祝願長夜將盡時,你們再見美好的晨曦!我耐性不足,先走一步。」讀之不勝唏噓,此無疑是對法西斯極權暴政做出最激烈的抗議與控訴。
(二)對戰爭的沉痛控訴
小說反映人生,褚威格作品基調為現實主義,因為他是猶太人而備受法西斯迫害,身為和平主義者而目睹世界強權發動侵略戰爭,人民苦不堪言,褚威格內心之不滿與無奈,自然而然就在小說中表現出來,形成其作品重要之意涵。茲以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三篇小說,加以闡述說明。
〈看不見的收藏〉中的古董商,為了收購更多的古董,以供應二次大戰後大家對古董喜愛的需求,他專程來到一位老收藏家的家裡,但這老人雙眼早已瞎了,又因戰時生活十分困苦,家人只好瞞著他將古董一一賣出去,可是大多被廉價收購,所以生活還是未見改善,一樣的貧苦。這位古董商獲知真相,不得不配合家屬演出,聽老人侃侃而談其實早已不存在的收藏畫,以免剝奪老收藏家僅有的幸福。古董商感受到老人的純真與對藝術的熱情,為自己原先的市儈而羞慚不已。
老人的女兒告訴古董商,因為戰爭爆發,姊夫陣亡,留下妻子和四個年幼的孩子,生活頓時陷入經濟困境,不得不變賣首飾過活;戰敗後,生活更加難以為繼,只好偷偷賣掉老人珍藏的名畫,但錢花得很快,一、兩個月就用光了,於是繼續賣畫,偏偏戰後通貨膨脹,等取得款項,百萬元已形同廢紙矣。古董商看到那些有價值的、百年之久的傳家寶,就只為了點奶油麵包而被騙光,不禁憤懣、激動。這悲慘的一切,莫不歸咎於戰爭。褚威格藉由〈看不見的收藏〉,對殘酷無情的戰爭,提出了沉痛的控訴。
(三)不願成為戰爭幫凶
〈無形的壓力〉寫的是人生活在戰爭陰影下,隨時都得面對死亡威脅的心情。畫家費迪南和妻子為了逃避戰亂,設法來到中立國瑞士,卻仍收到德國徵召入伍的體檢通知,費迪南去與不去間,內心掙扎痛苦,顯示出人類面對戰爭、極權的脆弱、不安、徬徨,以及無所遁逃的恐懼。就在最後一刻,費迪南毅然拒絕德國政府,擺脫無形壓力,不願成為戰爭的幫凶。
小說中,褚威格藉由堅定、勇敢的妻子之口,不斷地對法西斯極權統治以及戰爭,予以嚴厲的批判。丈夫認為法西斯政府是一部屠夫的機器,一台沒有靈魂的工具,既沒心臟也沒理性,人民根本無法去反抗它。妻子聽了,不以為然,瘋了似的叫道:「你不能反抗,我能!你要是軟弱,我可不軟弱,我不會屈服於這樣一張破紙,我不會為了一句話把活生生的一條命送掉。」妻子認為,法西斯極權所謂的「祖國」、「責任」、「英雄事蹟」等,全都是用來麻醉人的空話,如今的「祖國」,其實意謂著「謀殺和奴役」。她痛罵執意要去領事館報到的丈夫:「你已經根本沒有自己的意志,你讓人家決定你的意志,這就是你的罪行。」又說:「你若是作為人,為了人類,為了你的信念要回國去,我不攔你。可是為了在野獸當中去當隻野獸,在奴隸當中當個奴隸,那我就堅決反對你回去。你可以為你自己的思想而犧牲自己,而不應該為了別人的瘋狂,讓那些相信這種瘋狂的人去為祖國而死吧……」此番反戰反極權的嚴正表白,猶如振聾發聵。終於,丈夫在車站看到獲釋的受傷戰俘們,斷肢截臂,蒼白憔悴,不禁心想,政府當局要他做這種事?把人傷害成這樣?只會用仇恨的眼光去注視弟兄們的眼睛?自覺自願地去參加這巨大的罪行?此時,他感覺到「巨大的真理在他心頭強勁有力地一躍而起,砸爛了他胸中的那台機器,自由從心裡幸福而又宏偉地升起,把服從撕得粉碎」,可謂大快人心!
(四)批判納粹惡行
〈西洋棋的故事〉是褚威格最後一部中篇小說,也是直接批判納粹惡行的唯一作品。寫二次大戰前夕,一艘由美國駛往巴西的輪船上,驕傲的棋王與工程師等車輪戰,經神秘的旁觀者B博士從旁指點,眾人竟與棋王打成平手。B博士原為奧地利律師,德國入侵維也納後,遭蓋世太保逮捕、監禁、審問,為了對抗疲勞審訊,身心備受折磨的B博士,日日以想像的棋盤跟自己對奕,導致精神分裂,卻因禍得福,獲得釋放,搭船流亡海外。在眾人起鬨下,B博士應棋王要求,二人對決,聲明以一盤為限。雖然B博士贏了,然因棋王堅持,二人於是再戰,氣氛變得緊張萬分,B博士就在舊疾復發之際,毅然棄子認輸,留下一盤耐人尋味的殘棋。
小說中採「劇中劇」的形式來敘事,褚威格對於B博士遭秘密警察之迫害,著力描寫,讓人深深感受到極權政府的恐怖與無辜人民的恐懼。B博士指出,當時每一個辦公室、每一個企業,都有希特勒「國社黨」所謂的基層組織,他們的間諜和奸細到處都是。又說,希特勒分子用盡一切辦法,折磨他們的心靈和肉體,把積聚起來的憤懣都發洩在他們身上。但為了從身為教會和修道院財產委託人的他那裡,獲得需要的「材料」,蓋世太保並非採用粗暴的拷打或者肉體的折磨,而是採用更加精緻、更加險惡的酷刑──把一個人完全孤立起來,讓被監禁者無事可做,沒有什麼可聽,沒有什麼可看。B博士說,「我的身邊是一片虛無,一個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虛無之境,處處如此,一直如此」。審訊時,問題真真假假,有的明確,有的刁鑽;有的打掩護,有的設圈套。B博士知道,「如果我承認了他們還不知道的某件事,我就可能毫無必要地使別人遭殃;而如果我否認的事情過多,結果我就害了自己」。可怕的是,周遭的一切都一成不變,B博士想著,「這兒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分散我的注意力,使我擺脫我的思想、我的瘋狂的想像和我的病態的重複。而這個恰好就是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他們企圖用我的思想來窒息我,直到我喘不過氣來,那時我只好把我的思想傾吐出來,招出口供,招出他們想要知道的一切口供,供出別人和材料,此外別無出路」。褚威格因為飽受法西斯與納粹政權的殘酷迫害,毋怪乎對於上述逮捕、監禁、審訊的過程與心理描寫,能夠如此深刻、有力的呈現,讓人讀之難以忘懷。
(五)挖掘小說深度
無可諱言,褚威格的小說故事性強,情節曲折,節奏緊湊,重視人物的心理分析與描寫,可謂「精采絕倫」,故其作品十分好看,的確深具吸引力,是褚威格小說特色及其成功之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作品如〈看不見的收藏〉、〈無形的壓力〉、〈西洋棋的故事〉等,於反戰反極權方面的文學表現,挖掘小說的深度,比起極端浪漫癡情、易於討好一般讀者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這些作品反而耐看得多,即使在多年以後的二十一世紀,依然讓讀者回味再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5會員
1.3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星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學是生活、藝術和思想。從事寫作,首須體驗生活、認真生活,使之化為作品的養分,寫作題材才會源源不絕;再者,磨練寫作技巧,增添趣味,提升作品的藝術水準。當然,作者還得不斷地閱讀,從中找尋人生的答案,如此寫出來的作品,具有思想性以及深沉的內在,也才可能恆久恆遠恆大。 只要是好的文學作品,都能引起讀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是二十世紀中國現代作家、翻譯家、教授、語言學家,著作多達幾十部。其文學方面最大的貢獻,在於獨具風格的散文小品,既深得明人小品精神,且受到西方表現派文論之影響。林語堂散文以「幽默」著稱,學生時代即拜讀其作品,但只覺其學貫古今,博學多聞,至於文學作品,似乎「未
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郁達夫(1896-1945)的小說往往赤裸裸地暴露自己的病態心理,大膽追求性慾的滿足,招來許多批評,卻也深受文壇矚目,尤其對國事的失望,寫得淋漓盡致,博得青年讀者的同情,其中當以形成話題的成名作〈沉淪〉(1921年完成)最具代表性。
民歌即民謠,口傳文學的一種,流行於民間,富有鄉土、民族色彩,至於其歌詞歌曲多非一人所作,或者不知作者是誰?民歌詞曲往往因時因地而變動,旋律樸拙動人,內容則多反映愛情和真實生活。
文學豐富了我的人生,也因為文學,在3C當道的今天,我得以成為精神的貴族,就像是土司抹上了果醬,或是慢舞以外增加了探戈、吉魯巴,生活變得生動有趣,饒富滋味,好不快哉! 受限於出版市場規模,臺灣專業作家鳯毛麟角,我有自知之明,於是乎閱讀與寫作成為最佳的休閒活動。
夏目漱石成長小說《三四郎》,提到甫入大學的主人翁「三四郎」,擁有三個世界,即第一個世界──故鄉的懷念、第二個世界──學問的追求、第三個世界──愛情的嚮往。 自學校退休之後,如未出門,留在家中的我也有三個世界。
文學是生活、藝術和思想。從事寫作,首須體驗生活、認真生活,使之化為作品的養分,寫作題材才會源源不絕;再者,磨練寫作技巧,增添趣味,提升作品的藝術水準。當然,作者還得不斷地閱讀,從中找尋人生的答案,如此寫出來的作品,具有思想性以及深沉的內在,也才可能恆久恆遠恆大。 只要是好的文學作品,都能引起讀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是二十世紀中國現代作家、翻譯家、教授、語言學家,著作多達幾十部。其文學方面最大的貢獻,在於獨具風格的散文小品,既深得明人小品精神,且受到西方表現派文論之影響。林語堂散文以「幽默」著稱,學生時代即拜讀其作品,但只覺其學貫古今,博學多聞,至於文學作品,似乎「未
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郁達夫(1896-1945)的小說往往赤裸裸地暴露自己的病態心理,大膽追求性慾的滿足,招來許多批評,卻也深受文壇矚目,尤其對國事的失望,寫得淋漓盡致,博得青年讀者的同情,其中當以形成話題的成名作〈沉淪〉(1921年完成)最具代表性。
民歌即民謠,口傳文學的一種,流行於民間,富有鄉土、民族色彩,至於其歌詞歌曲多非一人所作,或者不知作者是誰?民歌詞曲往往因時因地而變動,旋律樸拙動人,內容則多反映愛情和真實生活。
文學豐富了我的人生,也因為文學,在3C當道的今天,我得以成為精神的貴族,就像是土司抹上了果醬,或是慢舞以外增加了探戈、吉魯巴,生活變得生動有趣,饒富滋味,好不快哉! 受限於出版市場規模,臺灣專業作家鳯毛麟角,我有自知之明,於是乎閱讀與寫作成為最佳的休閒活動。
夏目漱石成長小說《三四郎》,提到甫入大學的主人翁「三四郎」,擁有三個世界,即第一個世界──故鄉的懷念、第二個世界──學問的追求、第三個世界──愛情的嚮往。 自學校退休之後,如未出門,留在家中的我也有三個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三島由紀夫作品中主角羽仁男的自殺心理及其生活的荒謬性。文章深入分析羽仁男的被動自殺理念,及其在面對生活的困頓與死亡的矛盾心態下,所經歷的奇異事件和內心的掙扎。該作品不僅挑戰了生命的價值觀,還對自由、信念和人生的虛無感進行了反思,讓讀者思考生活的意義與存在的真實性。
我可能真的身體太疲累了,或者出於轉換心情的需要,我有深讀硬書的決心,卻少了續寫小說的鬥志。今天,我聚焦「澳」特里.歐文《致命的誘惑:柴爾德的政治人生與思想》(商務印書館,2024-3)這部政治性傳記,因為我極欲了解這位考古學家晚年跳崖自盡的生涯。   說來奇妙,大概是小說之神的召喚吧,就在我閱讀
Thumbnail
「不,重點不在這裡,和錢沒有關係。ERR對斯賓諾莎有某種神祕的興趣,羅森堡的官員,親自動手掠奪藏書的納粹份子,在官方報告寫了一句重要的話:『它們包括珍貴的早期著作,對於斯賓諾莎問題的探討,非常重要。』如果你想要的話,可以在網路找到這篇報告,這是紐倫堡大審的正式文件。」
本故事建立於與現實世界相似之歷史,一個準備從西安帶回貨物的商隊被全數殺害,而唯一的倖存者似乎就是兇手,但他背後似乎牽連著更多不可名狀的、極度褻瀆的秘密。 這是一個充滿克蘇魯色彩的、屬於一名少女、癲狂與愛的故事。一切為了再次相會的那一天,她還會等待。
Thumbnail
這本《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是奧地利的小說巨匠史蒂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說集。除了〈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外,還收錄了他另外十篇作品。最初是在銅鑼灣書店瞄到這本書。本只想說來讀個經典名著,增增氣質。沒想到看完超驚艷,天殺的好看。雖說這種能流傳百年的作品沒道理會差,但真沒想到會那麼屌(笑)。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猶太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公眾對此事件的認識可能存在誤解。《血色大地》的作者史奈德,透過跨國視角的,揭示出殺戮悲劇真正的根源和原委,引領讀者重新認識曾經被德蘇極權生殺予奪的東歐,與複雜的受難者群像。
Thumbnail
本來決定讀小說好好放鬆心情,結果月中買下這本書就按捺不住翻開。光從書名可見,這本書與輕鬆愉快絕緣。吁~就讓我的腦袋繼續喝苦茶吧! 此書的作者 — 普利摩·李維是尤太裔的意大利人。青年時期參與反法西斯游擊隊的行動之際,不幸被民兵逮捕。 為免遭到槍決,他只好承認自己是尤太人,以換取送往集中營的機會。
Thumbnail
雖說這是經典作品,但我⋯咳咳⋯對其作者、內容或主題都毫無頭緒,甚至忘了當初購買這本書的原因,所以我本著「don’t know what to expect」的冒險精神翻開此書,結果這書還真令我驚喜。
他說得感傷又急切,然後他發現自己竟脫口說出一句羞愧欲死的通俗劇台詞: 「如果沒有愛…」但眼前那個無法還原自己究竟為何事物所傷害的青年,擺出一副人間失格或卸下十字架的灰白屍身的失魂落魄模樣。他知道他的魔術已經啟動了。圖尼克說:「我只是想…脫漢入胡…」──駱以軍《西夏旅館》,頁33 先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三島由紀夫作品中主角羽仁男的自殺心理及其生活的荒謬性。文章深入分析羽仁男的被動自殺理念,及其在面對生活的困頓與死亡的矛盾心態下,所經歷的奇異事件和內心的掙扎。該作品不僅挑戰了生命的價值觀,還對自由、信念和人生的虛無感進行了反思,讓讀者思考生活的意義與存在的真實性。
我可能真的身體太疲累了,或者出於轉換心情的需要,我有深讀硬書的決心,卻少了續寫小說的鬥志。今天,我聚焦「澳」特里.歐文《致命的誘惑:柴爾德的政治人生與思想》(商務印書館,2024-3)這部政治性傳記,因為我極欲了解這位考古學家晚年跳崖自盡的生涯。   說來奇妙,大概是小說之神的召喚吧,就在我閱讀
Thumbnail
「不,重點不在這裡,和錢沒有關係。ERR對斯賓諾莎有某種神祕的興趣,羅森堡的官員,親自動手掠奪藏書的納粹份子,在官方報告寫了一句重要的話:『它們包括珍貴的早期著作,對於斯賓諾莎問題的探討,非常重要。』如果你想要的話,可以在網路找到這篇報告,這是紐倫堡大審的正式文件。」
本故事建立於與現實世界相似之歷史,一個準備從西安帶回貨物的商隊被全數殺害,而唯一的倖存者似乎就是兇手,但他背後似乎牽連著更多不可名狀的、極度褻瀆的秘密。 這是一個充滿克蘇魯色彩的、屬於一名少女、癲狂與愛的故事。一切為了再次相會的那一天,她還會等待。
Thumbnail
這本《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是奧地利的小說巨匠史蒂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說集。除了〈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外,還收錄了他另外十篇作品。最初是在銅鑼灣書店瞄到這本書。本只想說來讀個經典名著,增增氣質。沒想到看完超驚艷,天殺的好看。雖說這種能流傳百年的作品沒道理會差,但真沒想到會那麼屌(笑)。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猶太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公眾對此事件的認識可能存在誤解。《血色大地》的作者史奈德,透過跨國視角的,揭示出殺戮悲劇真正的根源和原委,引領讀者重新認識曾經被德蘇極權生殺予奪的東歐,與複雜的受難者群像。
Thumbnail
本來決定讀小說好好放鬆心情,結果月中買下這本書就按捺不住翻開。光從書名可見,這本書與輕鬆愉快絕緣。吁~就讓我的腦袋繼續喝苦茶吧! 此書的作者 — 普利摩·李維是尤太裔的意大利人。青年時期參與反法西斯游擊隊的行動之際,不幸被民兵逮捕。 為免遭到槍決,他只好承認自己是尤太人,以換取送往集中營的機會。
Thumbnail
雖說這是經典作品,但我⋯咳咳⋯對其作者、內容或主題都毫無頭緒,甚至忘了當初購買這本書的原因,所以我本著「don’t know what to expect」的冒險精神翻開此書,結果這書還真令我驚喜。
他說得感傷又急切,然後他發現自己竟脫口說出一句羞愧欲死的通俗劇台詞: 「如果沒有愛…」但眼前那個無法還原自己究竟為何事物所傷害的青年,擺出一副人間失格或卸下十字架的灰白屍身的失魂落魄模樣。他知道他的魔術已經啟動了。圖尼克說:「我只是想…脫漢入胡…」──駱以軍《西夏旅館》,頁33 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