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學|從研討會名額,談社會交換論

既然是「社會交換」,就會有Giver&Taker吧!
既然是「社會交換」,就會有Giver&Taker吧!
自從九月底研究所開學,就開始被各種理論轟炸到體無完膚,腦中常常如同一團打結的毛線般,把所有的理論混在一起,變成難以下嚥的大雜燴料理,於是在開學至今約一個月,還來得及好好重新消化這些理論的時刻,透過書寫來釐清自己的思緒,好好地把這些毛線重整、分類一番。
「你喜歡交換論嗎?」老師問了這個問題,我卻不知道該從何回答起。 老師接著說:
理論是眼鏡,可以藉此用不同角度看待事情。
知道自己不喜歡用硬邦邦的方式認識理論,所以想要將這些理論和我個人經驗結合,希望能有趣點,也能讓自己有更深刻的領悟!

從研討會名額,談社會交換論
我們的系所規定,每個學期一定要參加一場整天的研討會,每場次名額只有70名,所以要像搶演唱會門票般,凌晨12點準時開搶!
快手的我,當然有搶到名額!不過後來因為時間的安排(那天打算要出去玩XD),決定放棄11月的研討會,改參加12月的場次,而同學7因只能參加11月場次卻沒有搶到名額,於是我想將自己的名額釋出給她。
交換論中提到:
每個人的選擇會以「個人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做出決定。
以我這次選擇釋出名額的例子來說,我也有以這樣的基礎做出選擇嗎? 我告訴7我想將名額讓給她,而非直接取消報名(釋出給所有系上同學),是因為我認為可以藉此「幫助同學」,而這是我喜歡且能獲得成就感的事情。
雖然這樣的 #利他行為 會在社會交換論中受到挑戰與批評(人們可能因此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就他人,而未考量個人利益最大化。),但我看見自己在這次的選擇中,的確也考量自己的最大利益,因為我可以藉此跟同學7有更緊密的關係、連結。
想到這,發現生活中真的處處都有交換論的影子呢!
  • 欠人情與還人情(去廟裡還願好像也可以算是一種交換論?)
  • 媽媽煮晚餐,餐後我洗碗(家事分工,就是交換論常探討的一環)
  • 政府的育兒津貼補助與預算編列(目前大環境較重視「經濟效益」所致)
  • 決定是否離婚、發生性行為的「吸引力、牽制力、替代選項」
  • 家長要選擇哪一間補習班(還可以延伸探討父母將責任外包給補習班或是藉此彌補無法陪伴孩子的罪惡感等)
然而,也有許多東西難以「理性」來衡量與選擇,例如:學校教育。 如果以交換論的觀點來看:一間學校因為「沒市場」(沒學生,或是學生太少不符合經濟效益),就必須要關門、廢校,但現實層面並不能單考量經濟層面,還有地方的文化與發展等面向。

【社會交換理論】📌重要概念整理
  • 「個人」主義
  • 認為「人都是理性的」,以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做出最終的選擇
  • 藉由「公平交換」維持關係平衡
  • 透過「關係」來「協商」
  • 運用社會資本交換「人力和經濟資本」
喜歡程度:❤️❤️❤️🖤🖤 有了這樣的看見與反思後,總算可以大聲的說出我喜歡/不喜歡交換論了!
自己多數在做決定時,是以感性腦在運作,一直到教練對話的引導,讓我有了不同的看見,當時的我為每個選項評分後再做出決定,從來不會這樣做選擇的我,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被理性腦拯救的fu。不過,也會想:這個給分的背後,會不會其實也是感性腦在控制理性腦的決定呢?(好期待繼續挖掘更多知識呀!)
給了三顆❤️ 是因為我喜歡運用理性腦做判斷的時刻,但我也知道人常常處在不理性的狀態上。 (像是我常常憑感覺做決定XD)

後記
💡研讀社會交換理論過程中,看見許多經濟學家的名字,有點熟悉又陌生(因為我就是經濟系畢業的啦~),突然覺得大學唸的沒有白唸的感覺,真好! 💡最早的交換論應該是「以物易物」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