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110分鐘精神病反污名宣導+10分鐘野外水上安全教育─《瀑布》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看《瀑布》之前沒有接觸太多電影介紹,看到一半才發現,電影跑到我「防守範圍」了,而且,裡面拍片場景之一的振興醫院,我常常送住民去門診、就醫、住院、急診,它的病房、診間、走廊、急診室都是我走過非常熟悉的地方。
但是,要從我專業角度去看《瀑布》,就傷感情了,電影本身的藝術成就,或者演員的表現(兩位女主角演出真的很好,其他配角綠葉也都可圈可點)也許沒什麼可多批評的地方,但電影處理或者詮釋思覺失調症病人的地方,就有值得商榷之處。
電影結束,最大的感受就如同標題,好像看了120分鐘的精神病反污名,外加水上安全教育宣導片。「反污名宣導片」,是因為裡面的角色和故事都太正向、太理想。病人也沒有一般臨床上常見的缺乏病識感、逃避就醫,甚至抗拒診療、服藥、復健,乖乖住院、吃藥,對自己被診斷也沒有半點質疑還是否定(羅亞文因失火第二次住院時,張少懷飾演的醫師似乎懷疑上次急診後,回家沒有服藥,但也點到為止)。
病人周遭也沒看到什麼歧視、污名,家人乖乖自動負擔照顧角色,原來工作的職場甚至加發離職金,左鄰右舍和大樓管理員也沒有排斥或叫他們離開(後來搬走主要是付不出貸款),王靜的同學也都非常包容她的處境,病人甚至很順利又再就業,還在新職場找到第二春。所有實務上精障者發病之後,可能遭遇各種尖銳挑戰、艱難困境,電影裡面幾乎都輕描淡寫。
加上《瀑布》的畫質、色調、光影,如同台灣電影「特(ㄊㄨㄥ)色(ㄅㄧㄥ)」,一貫的高畫質數位處理,影像就是非常亮、畫質鮮明,白天的景很亮,夜晚也是亮,就跟政府發包給民間傳播公司拍的「宣導片」一樣,因為都是DV拍到底,預算有限也不用再去調光,真的很像120分鐘的宣導短片。
思覺失調症在片中的核心地位,抹殺、掩蓋很多對於電影所帶出主題的思考空間,母女彼此和他們周遭環境各種困境、問題,一碰上精神病,就不用再進行什麼反思了─「反正就是媽媽生病了!痊癒或者改善就沒事了」,疾病變成焦點,它解釋了一切。
母女本身的緊張關係?怎麼來的?之前發生了什麼?沒差,母親一生病,女兒就自動進入照顧者角色。之前和生父的關係,婚姻和家庭破裂的責任,乃至羅品文之前在職場的遭遇(突然被減薪沒有違反《勞基法》?),通通沒有再深入理解的必要,反正病好比較重要,康復了就一片坦途。
甚至可以說,思覺失調症還「挽救」了母女關係,本來雙方是緊張、衝突的,母親一生病,女兒好像通通就諒解了,無怨無悔扛起照顧角色,對於父母在過去家庭關係的的不忠或暴力相向,也通通諒解。我經驗裡,真的很少有這麼好的家庭照顧者,再怎麼愛家人,對於突然降臨的照顧角色多少會抗拒,更遑論很多照顧者心力交瘁後,就把家人丟給醫院或我們這類機構,一走了之,再不聞問多得是。
精神復健實務上,有時候反而會把焦點從疾病、治療這些因素中移開,因為病人處在疾病中很久了,就算他能100%痊癒(要這樣子也很困難),要重建家庭關係、社會生活能力,也還很困難,實務上必須常常要「與病共存」。在這種狀況下,有沒有疾病已經不是重點,治療也不是我們這類復健機構的職責,而是在重建他們失去的各種社會生活能力,焦點會從疾病本身移開,而實際的去解決他們的問題。否則,就算病人復元了,他還是沒有能力回到社會,而這跟疾病本身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期待只要把治癒就能解決問題,也許其他生理疾病可以吧,精神病就是不行。
電影一開始,我們隱然知道母女關係的尖銳、衝突,是有遠因的,這來自羅品文之前的婚姻破裂,但她一發病,這個主題就被淡化了,疾病取代了一切。這就像很多老掉牙的YA電影,所有親子、家庭、學校、人際關係的問題,只有一個解釋「青少年叛逆」!等他們長大了、懂事了,問題就自動解決,所有家庭、教育層面可能的問題和責任,通通不用再追究,只是《瀑布》裡問題從子女轉移到成人而已。
電影裡面許瑋甯扮演的醫生告訴王靜,要「理解母親」、「理解很重要」,確實,社會對於思覺失調會有偏見、歧視、污名,來自於對於疾病的不理解或誤解,但理解也必須基於相當的事實根據,否則也沒有助益。最後還是肯定鍾孟宏導演願意選擇這樣的題材,甚至也下了工夫去理解精神疾病和精障者的處境,只是在處理上還是有未盡完美的地方,殊為可惜就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身為一個愛看電影的社工,過去也曾經在部落格寫過一些「長的像影評」的心得文,希望能用社工的觀點,提供一些對於電影不同的角度。當然,有些電影跟社工領域,八百竿子打不著,就純粹是表達自己的感覺、想法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雖然電影觸動人心,但導演從頭到尾都用冷靜、旁觀的調性,處理這麼殘酷而血腥的故事,雖然主題是大屠殺,但是沒有多少煽情的手法去演繹,真正集體殺戮的畫面,要到最後才出現,而且是用很冷冽的手法呈現。過去這類電影不是用一大堆假血搞到倒胃,或者過度二分地強調屠殺者的邪惡,把責任都推給「壞人」..........
找出養孩子的絕症婦女+年紀太大被政府裁員的資訊工程師+因為警察誤傷失明的檔案管理員,這樣雜牌軍式荒謬的組合,很像「四傻大鬧天下」之類典型的法式鬧劇,但本身卻潛藏對社會、政治體制的批判與冷嘲熱諷。
凱特·布蘭琪飾演的女主角,許多家庭生活的困擾,無論是情緒上或人際互動,根源都來自被迫離開職場的遺憾,加上過去設計的建築物被惡搞又拆毀,這樣的憤怒、不滿讓她變得有點憤世嫉俗。這是許多人都常見的問題,早期的遺憾、虧欠放不下,就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問題。但丈夫、女兒想的卻是,母親瘋掉了,不去治療不行.....
電影看完不禁會想,Benni未來會怎樣呢?是像我現在工作天天看到的服務對象,頻繁進出各類精神醫療機構,然後在那終老?或者變成暴力犯罪分子,最後不是被警察格斃,就是坐牢關到死?當然,以許這一切只是眾多孩子都有的童年,調皮搗蛋、打打鬧鬧、偏差行為不聽話,等到長大「社會化」就正常了............
看這片不到20分鐘,發現女主角Anne是個非常明顯的亞斯柏格特質者,電影裡面輕易就隨手捻來的有:1.有自己極為專注、熱愛的特殊領域或事物。2.能察覺極細微的事物變化。3.不擅與人群往來也很難融入群體。4.沒辦法理解別人對自己的態度。5.不擅表達情緒。6.不怎麼同理和體貼。7.凡事理性思考不「浪漫」。
1.台灣人其實本來就不愛進戲院看電影,看了統計數據,這幾年台灣人進戲院的數字是上昇了,但是在全世界,就是前段班後面、後段班前面。整體來說台灣電影的發行、放映產業是不振的,抵制某部電影,其實很像抵制買書,本來就沒什麼人看書了,再抵制,也很難證明抵制有沒有效。 2.大部份的台灣人去戲院都是純娛樂,
雖然電影觸動人心,但導演從頭到尾都用冷靜、旁觀的調性,處理這麼殘酷而血腥的故事,雖然主題是大屠殺,但是沒有多少煽情的手法去演繹,真正集體殺戮的畫面,要到最後才出現,而且是用很冷冽的手法呈現。過去這類電影不是用一大堆假血搞到倒胃,或者過度二分地強調屠殺者的邪惡,把責任都推給「壞人」..........
找出養孩子的絕症婦女+年紀太大被政府裁員的資訊工程師+因為警察誤傷失明的檔案管理員,這樣雜牌軍式荒謬的組合,很像「四傻大鬧天下」之類典型的法式鬧劇,但本身卻潛藏對社會、政治體制的批判與冷嘲熱諷。
凱特·布蘭琪飾演的女主角,許多家庭生活的困擾,無論是情緒上或人際互動,根源都來自被迫離開職場的遺憾,加上過去設計的建築物被惡搞又拆毀,這樣的憤怒、不滿讓她變得有點憤世嫉俗。這是許多人都常見的問題,早期的遺憾、虧欠放不下,就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問題。但丈夫、女兒想的卻是,母親瘋掉了,不去治療不行.....
電影看完不禁會想,Benni未來會怎樣呢?是像我現在工作天天看到的服務對象,頻繁進出各類精神醫療機構,然後在那終老?或者變成暴力犯罪分子,最後不是被警察格斃,就是坐牢關到死?當然,以許這一切只是眾多孩子都有的童年,調皮搗蛋、打打鬧鬧、偏差行為不聽話,等到長大「社會化」就正常了............
看這片不到20分鐘,發現女主角Anne是個非常明顯的亞斯柏格特質者,電影裡面輕易就隨手捻來的有:1.有自己極為專注、熱愛的特殊領域或事物。2.能察覺極細微的事物變化。3.不擅與人群往來也很難融入群體。4.沒辦法理解別人對自己的態度。5.不擅表達情緒。6.不怎麼同理和體貼。7.凡事理性思考不「浪漫」。
1.台灣人其實本來就不愛進戲院看電影,看了統計數據,這幾年台灣人進戲院的數字是上昇了,但是在全世界,就是前段班後面、後段班前面。整體來說台灣電影的發行、放映產業是不振的,抵制某部電影,其實很像抵制買書,本來就沒什麼人看書了,再抵制,也很難證明抵制有沒有效。 2.大部份的台灣人去戲院都是純娛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有一種致命流感會在非法移民們間互相傳染,這是發生在韓國盆唐地區的故事,若是人類遭受此病毒的感染,會在36小時內死亡。
Thumbnail
《瀑布》一片涵蓋了母女關係、家庭如何承擔精神疾病、及心理壓力扭曲下帶來的正面影響,透過電影中精神科醫生與女兒的互動所蘊含的情感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接納是核心。故事敘述了一對母女在疫情期間與所面臨的壓力中共同成長、共同轉化,面對壓力匯集的「瀑布」,勇於面對,最終選擇信任、守護彼此。
Thumbnail
我更喜歡女主角因為無法承受她照顧的病人自殺身亡,後來也罹患了憂鬱症,並且因自殺行為而入住精神病房的劇情發展; 說「喜歡」其實有點奇怪,但我很讚賞這樣的劇情走向...
Thumbnail
法國電影《墜惡真相》運用懸疑驚悚的敘事結構,展現了當代社會中女性創作者所面臨的困境與壓力,女性主義批判意識深受包藏,透過荒謬的審判過程,對法庭和媒體上的「厭女」言論和指控進行回擊。
Thumbnail
本劇描述一名精神病房的年輕護理師「鄭多恩」(朴寶英 飾)與各名病患之間治癒彼此,逐漸認識自我的故事。 劇中不僅交織幻想和實例細膩地描述和傳達不同類型精神病患的心境,也藉由多恩遭逢變故而意識到其實自己也身陷心魔,經歷了一段艱難的自癒過程。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Thumbnail
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那個可以自己安慰自己的「蝴蝶擁抱」,在不安與難過時深呼吸穩定情緒,並且雙手交替給自己拍拍肩膀,雖然乍聽之下有點悲傷,但對想訴苦、尋求安慰卻無人可尋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陪伴自己的方式 隨著年紀增長,漸漸能體會那句「想要別人愛你之前請先學會愛自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有一種致命流感會在非法移民們間互相傳染,這是發生在韓國盆唐地區的故事,若是人類遭受此病毒的感染,會在36小時內死亡。
Thumbnail
《瀑布》一片涵蓋了母女關係、家庭如何承擔精神疾病、及心理壓力扭曲下帶來的正面影響,透過電影中精神科醫生與女兒的互動所蘊含的情感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接納是核心。故事敘述了一對母女在疫情期間與所面臨的壓力中共同成長、共同轉化,面對壓力匯集的「瀑布」,勇於面對,最終選擇信任、守護彼此。
Thumbnail
我更喜歡女主角因為無法承受她照顧的病人自殺身亡,後來也罹患了憂鬱症,並且因自殺行為而入住精神病房的劇情發展; 說「喜歡」其實有點奇怪,但我很讚賞這樣的劇情走向...
Thumbnail
法國電影《墜惡真相》運用懸疑驚悚的敘事結構,展現了當代社會中女性創作者所面臨的困境與壓力,女性主義批判意識深受包藏,透過荒謬的審判過程,對法庭和媒體上的「厭女」言論和指控進行回擊。
Thumbnail
本劇描述一名精神病房的年輕護理師「鄭多恩」(朴寶英 飾)與各名病患之間治癒彼此,逐漸認識自我的故事。 劇中不僅交織幻想和實例細膩地描述和傳達不同類型精神病患的心境,也藉由多恩遭逢變故而意識到其實自己也身陷心魔,經歷了一段艱難的自癒過程。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Thumbnail
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那個可以自己安慰自己的「蝴蝶擁抱」,在不安與難過時深呼吸穩定情緒,並且雙手交替給自己拍拍肩膀,雖然乍聽之下有點悲傷,但對想訴苦、尋求安慰卻無人可尋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陪伴自己的方式 隨著年紀增長,漸漸能體會那句「想要別人愛你之前請先學會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