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孩子最堅強的後盾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孩子 On Children

一個懷裡抱著嬰兒的婦人說,跟我們說說「孩子」吧。
於是他說: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你好比一把弓,
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
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欣然屈服在神的手中吧,
因為祂既愛那疾飛的箭,
也愛那穩定的弓。
雖然我還沒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我發現許多家長會對老師感到不信任、對孩子的一切感到很焦慮,認為「把孩子照顧好」是自己責無旁貸卻也無法承受的壓力。其實,背後隱藏的是各位家長不相信自己孩子是有能力面對這個世界的!
「老師,我今天不小心讓他穿太厚了,如果太熱請幫他換短袖。」
「老師,他最近鼻涕有點嚴重,請老師多多注意,不然他會吸回去。」
「老師,請隨時幫我留意他的口罩有沒有帶好、壓好。」
「老師,我們家OO一定要自己拿睡袋進教室嗎?我覺得有點太重了。」
這些種種疑問,看似是在要求老師多多關照你的寶貝、替孩子爭取更加穩妥的照顧,仔細想想背後所代表的到底是孩子的需要還是你自己的擔心?
如果在你眼中3歲的孩子還是小小孩,是沒有能力表達自己感受、沒有能力做到基本的自我照顧的狀態,那我會十分誠懇的建議你,回頭檢視自己是否平常都沒有讓孩子練習表達自己的感受?
每次都是自己感覺到微涼時,「直接」幫孩子穿上衣服衣服,如果孩子沒有機會去感覺什麼是「冷」、什麼是「涼」。那孩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幫自己加衣服。這時候,其實不是孩子沒有能力自己依照冷熱調整衣服,是媽媽剝奪了他練習感知冷暖的機會,會讓人很好奇:這些媽媽是不相信小孩有感覺,還是覺得小孩最好可以一直依賴大人幫忙調整衣服,這樣才有在照顧小孩的成就感?
剩下的問題也是一樣的,這些家長們覺得孩子會不舒服的事情,是不是能教孩子自己求救或是找尋解決的方法?當各位家長在生活中,為孩子處理這些小困難時,請您仔細想想:你是為了孩子好?還是只是為了省時間?
對我來說,我寧願每次都停下手邊的工作,彎下腰來陪孩子去照鏡子,看看口罩的上下左右戴起來不同的樣子,一次又一次的帶孩子了解:為什麼壓條要放鼻子上?為什麼壓條一定要壓緊?讓孩子因為了解口罩的用途,而慢慢學會自己幫自己檢查,而非每次都只花3秒鐘順手幫她戴好。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家長與老師的責任不僅僅是「照顧」孩子,而是要讓孩子未來有能力獨立自主的追求自己的人生。因此,在這趟陪伴的旅程中,我們可以幫孩子做多少並不重要,我們可以讓孩子長出多少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未來!
請大家相信3歲的孩子已經有能力可以照顧自己囉!
他可以知道自己冷不冷、熱不熱,自己加外套、自己脫衣服。
他可以自己幫自己戴好口罩,不需要成人幫忙壓壓條。
他可以知道自己餓不餓,自己一口一口把自己餵飽。
他還可以清楚的說出自己生氣、難過的原因,只要大人好好陪伴協助標示情緒。

忍住「我幫你來比較快」的想法,停下來陪孩子一起練習吧!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而不是最萬能的保母!
avatar-img
0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achi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開學一個月了,你的孩子有沒有哭著不想上學呢?
開學一個月了,你的孩子有沒有哭著不想上學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如果要說這些年最有力量、最具有影響力的,我自己會投票給接下來要寫的這個部分,就是強化孩子內在的力量,並且當孩子最強的後盾。照護只要願意花力氣、花心思就好,就可以做到做好,但孩子不可能一直處於父母的眼皮之下,真正要面對的挑戰是無法控制的花花世界,我們無法要求每一個人可以理解,也無法期待每一個人都帶有善
Thumbnail
嗯....我可以理解也尊重、每位醫師有不同的診斷和習慣....... 但是既然你也不是要看喉嚨,沒有要吸鼻涕(我們也要求不要) 可以不要沒事一直拉下小孩的口罩嗎?! 如果你既然又是4個小孩的爸,年紀都已經要當阿公了 就不用還挑釁的問:"你知不知道她為什麼聽我的不聽你的?......她很乖、可以
Thumbnail
有些觀念必須對孩子一說再說,比如「身體自主權」。 議題熱度會退,但新聞事件觸動的警鈴,在家長心中還是不斷嗡嗡作響,不曾停止。 因為有些傷害,必須用一輩子的笑容做為療傷的代價,做父母的,怎麼也不願看到自己孩子的笑容因為壞人而被凍結。
Thumbnail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作者陳志恆以輔導老師的角度探討親子關係,指出父母焦慮、委屈及教養負擔導致孩子受傷。書籍從觀點、改變和學習角度探討如何建立互信關係,讓孩子發展獨立自主。文章觸及家長內在需求,呼籲放手信任孩子。對於教養挑戰,提出思考與改變之路。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媽媽在公園受傷時,自己的孩子表現出的體貼和關心,並強調了給孩子學習關懷的機會,不應拒絕孩子,而應該鼓勵並幫助孩子好好把握這些機會。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Thumbnail
如果,你真的很想教會孩子那件事,但他總是感到抗拒或恐懼,不願聽你說。那我會建議你,說一個好故事吧! 一開始,我想要教孩子,可以抓住內搭衣的袖口,
Thumbnail
嬰兒不適合戴口罩, 如果進出公共場所或醫院, 我會建議讓嬰兒戴防護罩或是推車的雨遮(注意空氣流通), 防止其他人的口沫接觸, 而如果去托嬰中心,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抵抗力增強, 千萬別讓完全無法口語表達的嬰兒戴上口罩, 如此一來只會增加風險而已喔!
Thumbnail
學齡前兒童擁有腹肌是合理的事嗎?是健康的身心狀態嗎?即便到了現在這個世代,還是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家長,並且認為孩子是有意願也覺得想要這麼作。但是孩子的價值觀是來自於家長的態度,因此說是孩子的想法,更該說是家長的個人期待。
如果要說這些年最有力量、最具有影響力的,我自己會投票給接下來要寫的這個部分,就是強化孩子內在的力量,並且當孩子最強的後盾。照護只要願意花力氣、花心思就好,就可以做到做好,但孩子不可能一直處於父母的眼皮之下,真正要面對的挑戰是無法控制的花花世界,我們無法要求每一個人可以理解,也無法期待每一個人都帶有善
Thumbnail
嗯....我可以理解也尊重、每位醫師有不同的診斷和習慣....... 但是既然你也不是要看喉嚨,沒有要吸鼻涕(我們也要求不要) 可以不要沒事一直拉下小孩的口罩嗎?! 如果你既然又是4個小孩的爸,年紀都已經要當阿公了 就不用還挑釁的問:"你知不知道她為什麼聽我的不聽你的?......她很乖、可以
Thumbnail
有些觀念必須對孩子一說再說,比如「身體自主權」。 議題熱度會退,但新聞事件觸動的警鈴,在家長心中還是不斷嗡嗡作響,不曾停止。 因為有些傷害,必須用一輩子的笑容做為療傷的代價,做父母的,怎麼也不願看到自己孩子的笑容因為壞人而被凍結。
Thumbnail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作者陳志恆以輔導老師的角度探討親子關係,指出父母焦慮、委屈及教養負擔導致孩子受傷。書籍從觀點、改變和學習角度探討如何建立互信關係,讓孩子發展獨立自主。文章觸及家長內在需求,呼籲放手信任孩子。對於教養挑戰,提出思考與改變之路。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媽媽在公園受傷時,自己的孩子表現出的體貼和關心,並強調了給孩子學習關懷的機會,不應拒絕孩子,而應該鼓勵並幫助孩子好好把握這些機會。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Thumbnail
如果,你真的很想教會孩子那件事,但他總是感到抗拒或恐懼,不願聽你說。那我會建議你,說一個好故事吧! 一開始,我想要教孩子,可以抓住內搭衣的袖口,
Thumbnail
嬰兒不適合戴口罩, 如果進出公共場所或醫院, 我會建議讓嬰兒戴防護罩或是推車的雨遮(注意空氣流通), 防止其他人的口沫接觸, 而如果去托嬰中心,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抵抗力增強, 千萬別讓完全無法口語表達的嬰兒戴上口罩, 如此一來只會增加風險而已喔!
Thumbnail
學齡前兒童擁有腹肌是合理的事嗎?是健康的身心狀態嗎?即便到了現在這個世代,還是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家長,並且認為孩子是有意願也覺得想要這麼作。但是孩子的價值觀是來自於家長的態度,因此說是孩子的想法,更該說是家長的個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