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的滋味-苦味回甘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作者:陳明源 / 秋穗實驗教育教學長

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怎麼做才恰如其分呢?不會過度保護而讓孩子軟弱、依賴成性,不會過度信任而讓孩子任性、自以為是呢?

  •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他人生第一層關係,是人際關係、社交發展的原型
raw-image

如果家長自己對這個世界懷抱不安全的概念,恐懼這個世界,家長會不會投射自身的焦慮在孩子身上,在他的意識中留下烙印,複製「這個社會不安全」貼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從小就抱著恐懼心理,在成長中保持警戒,與環境敵對 ; 當父母哪天自己驚醒過來,發現原來孩子一直在反射自己的焦慮時:「我的天啊!孩子是我的一面鏡子啊!」這時你突然明白為什麼孩子老是教不好!不是教他改變自己,而是教他防衛他人… 敵意無法帶出融合的境界只會製造出對立衝突。然而沒有一位父母願意扮演這樣的角色,讓孩子與環境為敵,父母卻以愛為名為子出征。

  • 將別人的孩子也當成自己的孩子吧!

家中有兩個孩子的父母一定明白兄弟吵架不能偏袒一方,再生氣也是一家人,誰對、誰錯都在同一屋簷下生活有什麼是不能解決的仇呢?父母自己是過來人,都有和兄弟姊妹吵架的經驗,父母會和手足和解嗎?放不下對錯,又如何教自己的孩子珍惜手足情誼,彼此原諒對方呢?能將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肯定是計較少包容多。人們無法收成自己沒有栽種的作物,你關愛別人的孩子,孩子也回饋愛給你,善的循環始終如此,何況在少子化的時代裡,更需要我們一同關懷別人的孩子,關愛世界的孩子。

不知道世上有那個家庭或是班級中沒有衝突?班級的孩子來自各方,如果都來自理想中的家庭,來自從沒有過衝突的家庭,這個班級想必是一個和諧的舒適圈 ; 在老師眼裡學生間的衝突就是兄弟姊妹般的爭吵,給予機會教育、品德教育和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從現實中走向理想,從紛爭中看見彼此,發現彼此依存的關係,然後找出彼此舒適的距離(刺蝟原理),再進一步發展成互敬互愛的理想境界 ; 從現實走向理想,想一蹴而就,得有全體共識、共同努力。

孩子們在爭吵、衝突中,會因自己犯的錯經歷某些形式的痛苦,不光是對方的錯才讓自己難受 ; 從成人的角度來看孩子的衝突有兩個面向,一是「是非分明」的角度:那個孩子「是」,那個孩子「非」瞞不過成人的眼睛,檢討錯的,糾正錯的,改錯為正 ; 另一是「道德涵養」的角度:成人看得懂「是非對錯」,(心裡清楚那個孩子「是」,那個孩子「非」)但隱惡揚善,為高風立竿 ; 這麼說不是「不能指責孩子犯錯,最好站在雲端說高道德標準的話」,而是奉勸家長退一步看看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對家長來說是錯誤,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正是孩子需要去做的、需要去經歷的,孩子需要這些衝突、撞擊才能明白自己心裡所想和執意去做的是什麼結果,因為這些衝突撞擊才清楚他人的反應是如何,否則他無法真實的體驗,只是守在成人的告誡之後,無法體會衝突帶來兩造之間的變化與影響。

成人儘可能地去協助和引導孩子們不犯錯是應該和必要的,但有時候需要讓他們去犯些錯誤,去受苦,他們受苦的原因可能是無意識的,可能是自己有意識造成的苦,如果師長、家長都能免除他們受苦不是很棒嗎!但誰能保證在成人層層的努力與保護之後孩子就不再受苦?如果孩子不經歷困難、不經歷痛苦就難以進化長成堅定有毅力的成人,脆弱,吃不了苦、受不了挫折 ; 為了避免受苦會驅使孩子往內心深處走去,內在的靈性引發他省思讓他明白苦的出處與來源……諷刺的是「受苦,是認同別人的作為並抗拒而形成的」,人不曾因為接納或寬容而受苦。

當孩子想脫離苦,意識到「抗拒」與「寬容」對自己與他人的影響時,他就跨入成長中了 ; 成人、孩子都會犯錯,但學會寬恕自己時也能寬容別人的錯;老師允許孩子們犯錯,讓孩子有空間衝撞,因為老師明白上述的道理,但家長不見得明白和支持。想想「將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和「寬容」那一個容易?

  • 懷抱希望,以正念看待未來的走向

我們希望孩子在安全的世界成長,無苦無憂,是「懷抱希望」。接著以正念看待未來的走向,看待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樣,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一同走向未來,只有自己的孩子好不算是真正的好,要彼此都好,才有不失衡的環境,和諧圓融的世界。要達成這一點,一定是從接納彼此做起,有想法、有堅持,衝突、磨合就少不了,因此才需要包容彼此。「不是包容對方,是包容彼此」,從現實走向理想,想一蹴而就,得有全體共識、共同努力,和諧圓融的世界就不會只是懷抱希望,會是實際創造出來的環境,少了誰都難以達成,要共好,就得手牽手、心連心。

raw-image


2022薩提爾-青少年家長工作坊

【冰山理論-在親子關係中看見自己】
講師:張璣如 老師 (台灣薩提爾成長模式推展協會 理事長)

時間:4/30、5/1(六日) 9:00~12:00、14:00~17:00
地點:台中市忠明南路395號
報名 👉 https://forms.gle/d3HDC4QkRAZgvqmN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秋穗實驗教育自學團的沙龍
3會員
14內容數
青少年,國中高中階段實驗教育,協助學生銜接大學及社會階段。尋找人生方向、邁向獨立責任、培養自主學習。
2022/03/22
教學理念 協助學生們打好英語聽說讀寫的基礎,並且面對拖延問題及學習處理問題。
Thumbnail
2022/03/22
教學理念 協助學生們打好英語聽說讀寫的基礎,並且面對拖延問題及學習處理問題。
Thumbnail
2022/03/22
2021秋季的生命教育課程,目的在培養孩子對一份生命的重 視與反思,以及對爭議事件的探討。希望他們能在這堂 課後,於今後明白每個生命的珍貴,以及對死亡能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2022/03/22
2021秋季的生命教育課程,目的在培養孩子對一份生命的重 視與反思,以及對爭議事件的探討。希望他們能在這堂 課後,於今後明白每個生命的珍貴,以及對死亡能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2022/03/20
夢想帶來創造,創造改變時代。
Thumbnail
2022/03/20
夢想帶來創造,創造改變時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Dilemma14什麼叫公平 🍎情境 「你不公平,為什麼他的比較多」「你偏心」「他還不是一樣」 孩子沒有滿意的時候,總是抱怨東抱怨西,這種情況在有手足的家庭中更為明顯,很容易就把時間跟氣力都花在調停上面,結果就不用談什麼好的互動時間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實說沒有公平的時候,而父母怎麼避也避不了
Thumbnail
#Dilemma14什麼叫公平 🍎情境 「你不公平,為什麼他的比較多」「你偏心」「他還不是一樣」 孩子沒有滿意的時候,總是抱怨東抱怨西,這種情況在有手足的家庭中更為明顯,很容易就把時間跟氣力都花在調停上面,結果就不用談什麼好的互動時間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實說沒有公平的時候,而父母怎麼避也避不了
Thumbnail
有位教育專家這麼消遣自己:「原本我有三大育兒理論,可是當我有了三個孩子後,我什麼理論都沒有了!」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就如同企管理論百百種,樣樣似乎都言之成理,但是若要直接套用別人經驗,恐怕是無效的。 教養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特質或每個家庭獨特的親子互動狀況,別人的救命仙丹也許會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有位教育專家這麼消遣自己:「原本我有三大育兒理論,可是當我有了三個孩子後,我什麼理論都沒有了!」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就如同企管理論百百種,樣樣似乎都言之成理,但是若要直接套用別人經驗,恐怕是無效的。 教養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特質或每個家庭獨特的親子互動狀況,別人的救命仙丹也許會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有了小孩家庭就可以完整的成形,為生活帶來許多的快樂與忙碌,同時也是親子衝突的開始,通常父母會以本身持有的教育、觀念等價值觀,以及從原生家庭給予的習慣都灌輸給小孩 讓小孩可以在接受教育當中慢慢有自己的意識,可是當小孩上了學接觸同學老師、課業上的難題時,他的價值觀慢慢會跟父母給他的觀念有出入,進而展開
Thumbnail
有了小孩家庭就可以完整的成形,為生活帶來許多的快樂與忙碌,同時也是親子衝突的開始,通常父母會以本身持有的教育、觀念等價值觀,以及從原生家庭給予的習慣都灌輸給小孩 讓小孩可以在接受教育當中慢慢有自己的意識,可是當小孩上了學接觸同學老師、課業上的難題時,他的價值觀慢慢會跟父母給他的觀念有出入,進而展開
Thumbnail
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過錯? 叛逆的孩子應該被嚴格的教導? 孩子的未來必須由父母主導?父母確是應該給予孩子自我的成長空間,但是父母必須鼓勵,同時也要有所懲罰的概念,孩子自身的想法足以改變他們未來的前景及命運。 寫作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出發點: 孩子的想法: 傳統概念/家中經濟能力/父母背景:
Thumbnail
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過錯? 叛逆的孩子應該被嚴格的教導? 孩子的未來必須由父母主導?父母確是應該給予孩子自我的成長空間,但是父母必須鼓勵,同時也要有所懲罰的概念,孩子自身的想法足以改變他們未來的前景及命運。 寫作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出發點: 孩子的想法: 傳統概念/家中經濟能力/父母背景: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華人的家庭時常對於越界或是破壞秩序和規則反應非常猛烈,兩方都非常硬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父母就沒學過溝通妥協,甚至也不覺得需要對孩子這麼做,自然面對家中的衝突時就拉開了距離,也難以真的落實關係和保護的功能。
Thumbnail
華人的家庭時常對於越界或是破壞秩序和規則反應非常猛烈,兩方都非常硬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父母就沒學過溝通妥協,甚至也不覺得需要對孩子這麼做,自然面對家中的衝突時就拉開了距離,也難以真的落實關係和保護的功能。
Thumbnail
每個孩子的到來 多數都攜帶了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有的父母如果有足夠的智慧,便可以識別出來 通常這些所謂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很可能都是父母不願意包容自己的部分 所以當這些特質在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時候 父母就會把這種自我批判投射到孩子身上 但是往往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 會更有一種 重新經驗自己童年的感
Thumbnail
每個孩子的到來 多數都攜帶了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有的父母如果有足夠的智慧,便可以識別出來 通常這些所謂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很可能都是父母不願意包容自己的部分 所以當這些特質在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時候 父母就會把這種自我批判投射到孩子身上 但是往往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 會更有一種 重新經驗自己童年的感
Thumbnail
孩子的存在為家庭帶來歡笑與感動,卻也時刻隱藏著一觸即發的不悅。當孩子持續犯錯,考驗的是家長的耐心與包容,若願意放下姿態理解孩子的心,便開啟了親子之間最深刻的信任關係。
Thumbnail
孩子的存在為家庭帶來歡笑與感動,卻也時刻隱藏著一觸即發的不悅。當孩子持續犯錯,考驗的是家長的耐心與包容,若願意放下姿態理解孩子的心,便開啟了親子之間最深刻的信任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