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四樓的天堂》她與母親至死方休的「對抗」,原來是「心疼」母親的吶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公視《四樓的天堂》,在11月6日的週末進入最後二集。這部劇一開始會吸引我想看的原因在於,它是以人們身體的疼痛作為入口,而後輕輕地探進每個來到「天堂」尋求推拿的客人深藏於心底的掙扎。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是這部劇的主軸,也是我近年與慢性疼痛交手後,最大的體會。
《四樓的天堂》共有十集,每一集有不同的客人,帶著不同身體部位的疼痛來尋找推拿師天意(黃秋生 飾);而在這十集中,會不時反覆出現的幾位客人是:心理師 張琪(謝盈萱 飾)、街頭塗鴉客 宇宙(范少勳 飾),以及劇場演員 小綠(王真琳 飾)。
在角落星這系列的劇評,會聚焦在「張琪與母親的母女心結」這部分。

至死方休的「對抗」?心理師張琪與失婚母親的結


在《四樓的天堂》正式播出前的預告,就呈現了張琪與母親(潘麗麗 飾)之間對於女性踏入婚姻的岐見:

「妳若不結婚,我死了以後要怎麼交代?」
「婚姻怎麼可以用交代的態度?」
「有多少女性因為這種價值觀而成為一個等門的人,妳看妳!妳覺妳快樂嗎?」
乍看之下,我們會以為這是要上演那老掉牙的「世代衝突」,又或者以為導演想單純表達「現代獨立女性」的某種刻板呈現。
然而;看到後來,會發現預告這一幕,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引子,為的是要引出,多年來深藏在母女關係的結,以及張琪自身對於感情那道跨不過的坎…
至於,那句「妳看妳!」其實,隱藏著更深的含意,這部分我們後面再談。

無法靠近彼此的「結」,來自共同卻無法說出口的「痛」

張琪暨作為心理工作者,同時又作為一位女兒,大概多少能覺察,她無法與母親在身體與心理上靠近…
推拿師天意教她,可以如何為母親按摩經絡時,她告訴天意,自己與母親不是那種肢體上能有親密接觸的關係;然而,母親的罹病與生命將至,使得張琪開始想嘗試去靠近母親,這不可避免也會去觸碰到童年的自己。
而想當然的是,她們彼此「一碰就痛」。
她們母女間,隱約存在著一個未解的結。

結成一團的結,讓彼此間多了一團不明障礙無法真正觸碰;然而,也是因為這個結,使位於結兩端的人牽連在一起。
想解,也解不開;想靠近,卻又無法靠近。這是自古以來,很多女性與母親關係會面臨到的情境。
父親在張琪小時候,便因另有感情的去處,帶著愧對離開了她們母女,也因此母親一直稱父親為「那個人」。
母女之間的結,就在於「那個人」,那個讓母親感受到被離棄的人、那個對「小琪」說抱歉,再也無法陪伴妳了的那個人。
失去,向來是生命的重大失落。尤其是面對所愛的人離去,那種失落與痛苦可能暨巨大又空無,張琪與母親長年共同在這樣的失落中。然而;劇情中,似乎未曾見過母女倆好好談過這件事。
有一幕,張琪開車載著母親的路上,張琪開口說出:那個人走了,自己去了他的告別式…,而母親卻表現的漠然與毫不在乎的樣子:「告訴我這個幹嘛?」
被母親壓抑的悲傷與憤怒,沒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呈現。
「它們」變成了母與女之間的那團無形的結,「它們」也在她的體內慢慢長成了有形的腫瘤。
諮商界的朋友們曾分享,一個很奇妙的情形:
在諮商工作上,似乎往往剛好會遇見,正與自已面臨相似議題的個案,不論是有關自我形象、原生家庭、情感關係等等…

因而,才有這句「助人者自己能走多深,才能帶個案走到多深」的諮商箴言。
第一集時,張琪正陪伴一位目睹父親家暴的個案,而這位個案成年後竟又掉進了婚姻中的家暴;後來,這位個案的父親在臨終前,她與母親也去見了她們的「那個人」,原本個案期待母親會對父親說些什麼,但母親沒有多說…
張琪有感而發地告訴這位個案:「不管愛或恨,其實能夠說出口,都是好的。」
我想,這也是她想對自己與對母親說的話。

原生家庭的劇本,牽動我們對愛的選擇


一個人會被什麼樣的人吸引,或進入什麼形式的關係,其實一路都有跡可循。
圖片取自公視《四樓的天堂》畫面
讓我們再次回到張琪與母親對於「進入婚姻與否」爭論的那一幕對話:

「當初如果我早點離開『那個人』,你現在就不會受我影響了」母親無奈地說。
而這馬上引發張琪的反駁:

「那個人那個時候怎麼樣,跟我現在怎麼樣,一點關係也沒有!妳不要亂套因果關係!」
雖然,母親在她的婚姻中落空了,但她似乎仍期待,女兒要找到一個所謂的好的歸宿、並且生兒育女。
看似矛盾,但也不矛盾。或許,因為母親失去了可以陪伴她的人,她不想女兒也這樣孤單,仍希望張琪可以進入婚姻;因此,對於女兒的「不婚主義」她有幾分自責,認為大概是自己的婚姻狀態讓女兒對婚姻的價值產生不信任。
對於這點,張琪是否認的,並且是嚴正的駁斥母親。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小時候,她目睹了原本疼愛自己的父親,在她還不明白為什麼的情形下,選擇了離開,留下她與壓抑的母親;然而,縱使母親是那麼的壓抑自己對「那個人」的生氣,她還是望見了母親落淚的樣子。
父親忽然的離開,以及母親在婚姻落空後的壓抑自我、情緒不穩定,都使「小琪」的安全保壘垮了,家說解散就解散。
圖片取自公視《四樓的天堂》畫面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廣為人知的「依附理論」,他認為幼年時與母親或重要他人的互動,會深遠地形塑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看法:
自己是否值得被愛、他人是否能夠信任或依賴。
發展心理學家馬琍.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在「陌生情境測驗」的實驗設計中,透過觀察嬰兒在經歷與母親暫離、陌生人進入的情境,所引發的情緒及行為反應,將孩童的依附型態大致分類: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焦慮矛盾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迴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難以分類的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而母親照顧孩子的品質,會影響孩子依附形態的傾向。
張琪的母親是壓抑的,婚姻的消逝,使得被留下的那一方深感痛苦,而一個失去愛的母親,很有可能無法有穩定的「自我」去回應孩子;至於父親的離開,更讓年幼的她感到困惑。
心理學家認為:
在我們孩提時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間接的影響在往後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人們在關係中會採取同一信念、方式來看待與對待他們的愛侶。
當友人邀約張琪的伴侶-兒童心智科的「莊醫師」(馬志翔 飾)一同聚會吃飯,張琪很堅持地表示:

「自己不會參與他的生活,而他也不必來參與我的。」
「關係也不是套上權利義務就好。」
圖片取自公視《四樓的天堂》畫面
或許,在張琪的心底,她害怕去依賴他人,因為他人很可能忽然就消失了,就像父親在她小時候留下她那樣;而最具有法律效力的「權利義務關係-婚姻」,在她的童年經驗裡,也不是愛的保證。
「如果從來沒有擁有,那又何來『失去』?」
這往往是許多「逃避型依附」者臉上毫不在意的面具下,隱藏在心底最深的吶喊,這吶喊不論是當事人或對方都聽不到,因為聲音化成了「逃開」的無聲行為。
逃避型依附者,通常只能相信自己,對他人可能持有不信任的態度,因為相信或依賴他人,可能會讓自己陷入不安全或脆弱的感覺。
以張琪這個角色在四樓的天堂這部劇中所呈現的樣貌:

作為心理師的她,在專業上有獨到的看法、排斥有承諾或涉及權利義務的親密伴侶關係且不願涉入對方的生活太多、很難對他人表達自己的情緒等等…或許可能是逃避型依附的一種呈現。
然而,當她與莊醫師的「非典型情感狀態」被週刊報導出來,而對方向媒體發表「愛妻宣言」後,她感覺到自己「被切割」了,原來對方不是她想的那樣。
而其實,她也不是她自己想的那樣:
她其實渴望情感、渴望被愛,也害怕失去愛,也依賴著那段她認為「沒有依賴」的關係;然而,原來就算這關係本就不存在承諾與義務,失去它還是那麼受傷。
有時,就算我們覺得自己能因著「選擇」而逃離原生家庭的傷;然而,誰也逃不了。
我們做的選擇,尤其是對愛的選擇裡,往往根源於對原生家庭關係傷痛的逃離;可是,逃離只會帶來更多逃離,我們能做的只有勇敢跨過去。

一輩子的對抗,原來是在吶喊:母親,我希望妳快樂

劇中場景,從醫院與推拿所來來回回,而回到天意的「天堂」時,她對師傅天意說著:
自己與母親對抗了一輩子,最近好像快要和解了,母女間好像還有沒有說的事,但母親已經走了…
圖片取自公視《四樓的天堂》畫面
其實,在張琪的心底,她想對抗的,不是那個獨自扶養她長大的母親;她想對抗的,也不是婚姻制度或普世對於關係的價值觀;她在抵抗的是「失去自己」-她的母親失去了自己,一輩子都在為他人而活。
有一個場景,是張琪開車載著母親,母親回憶起她這一生,似乎都在為女兒煩惱…

再母親病逝後,她打開母親的衣櫃,發現母親仍保存著「那個人」的衣物的那一刻,她終於流下了眼淚,痛哭問著:
「妳這一生,到底有沒有為自己活過?」
「妳這一生,到底活得快不快樂?」
看到這幕,忽然明白,其實她與母親的對抗,是她心疼母親的呈現。她心疼母親這一生都在等門、都在等女兒長大、結婚…
即使是陌生的「那個人」,母親竟然還一直為他留著衣服…
圖片取自公視《四樓的天堂》畫面
人,有時很難真的覺察到,自己感受及行為的背後究竟藏著什麼。

張琪認為她在「對抗」母親,並且向母親證明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也很好;但她沒有發現,這麼用力的對抗與證明裡,藏著是對母親的不捨…
當張琪證明著自己,或許在她的內心有這樣的期待:
好希望母親能像自己這樣,為自己而活,她希望母親除了是位母親,更是「她自己」。
作為女兒,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母親活得快樂。
原來,這輩子她與母親的對抗,竟是心疼母親的另一種吶喊。
「結婚怎麼能用交代的心態?」「妳看妳!」張琪多麼希望她的母親能夠「看」到,這一生她一直都在為別人而活。
也許,母親在天堂,已經看到了。
總結
我們從母體滑落到人世間的那一刻,婦產科醫師剪掉了有形的臍帶;然而,母親與孩子的依附,卻是一輩子的相隨。
與母親的關係,深深影響著我們如何與他人互動、如何看待自己;而母親的笑與淚、喜悅與失落、敞開與壓抑,往往牽動著孩子的全心。
曾在臉書看到一位心理師寫著,似乎每個成年女性,內心或多或少藏著「母女關係」的議題。
或許,不論外在呈現的是愛、是恨、是對抗也好、不捨也好,作為女兒,其實只希望母親活得快樂,只是我們不一定會發現自己這最單純的「願望」…

就像劇中作為心理師的張琪也一直沒發現,她一切的對抗、證明,都只是「母親,我希望妳活得快樂」的吶喊。
在最後一集,相信觀眾與角落星一樣,已經能夠看出,張琪漸漸能試著依賴他人了,她不再避免表達自己的情感需要。
當天意說,最近自己想休息一下…張琪以俏皮的語氣問道:「蛤?那我的失眠怎麼辦?」
「我不是說,我之後不能再幫妳推拿了嗎…」天意為難地說著。
向來不想麻煩他人的張棋,在這時安靜了一下後,擠眉弄眼撒嬌地說:「你確定嗎?」
兩人沉默半晌…
「我不確定」天意笑著說。
如果依附型態是一道光譜,張琪正從「逃避型依附」移動到「安全型依附」的路上了。假設有第11集,也許他們已經合開「新天堂」四樓的推拿所與五樓的諮商所了(笑)。
---------------------------------------------------------------------------------
★有關原生家庭的議題,角落星推薦兩本書分享給大家,作者均為諮商心理師許皓宜:
1、《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
2、《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
★有關親密關係中依附型態,可閱讀角落星過去曾寫過的這篇文章:
情人節特輯|愛上你,是我落下的險棋:向勇於進入「關係」的人們致敬
★本篇觀後感將會同時更新於我的臉書粉絲專頁角落星的心靈遊憩區,歡迎追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9會員
50內容數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難以言說的陰影與脆弱,它們可能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一再干擾我們 以直覺引導繪畫的方式,是一種自我陪伴與對話的歷程,因此角落星發展了「藝術對話」的方式, 在繪畫的同時,與自己的生命經驗觸碰,進行對話。 願這樣的創作分享,使讀者能藉著文中圖象與自我進行深度隱密的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角落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生活中的總總,不免讓我們感到時時處於壓力、心煩的身心耗竭狀態。 負面的感受,似乎特別容易占據大腦與心靈的空間… 某一晚,角落星躺在地板上,以口說的方式,慢慢地一一細數現在或一直以來遇到的好的經驗與擁有的人、事、物,我感覺到自己沫浴在愛與滿足中。 就像這幅作品,當我們沫浴在愛中,光便出現了
雖然當這一切生活的挫敗、身體的疼痛,就擺在我眼前、附在我身上時,我好像看不見未來、看不到屬於自己的光;然而,即使生命中被晦暗籠罩,我仍有一種執著的相信: 「屬於我自己的光,依然存在。」 是的,陰霾太多了,,它們層層疊得太厚重,以致於我們都看不到希望;然而看不到不代表不左在。
原先,我們都只是卵泡. 可是後來,有好多、好紛雜的顧慮、頭腦上的得失計算,以及我們太害怕失去身邊原有人際的肯定,甚或被懷疑、潑冷水,我們把自己渲染成他人喜歡的色彩、最適合所處環境的色澤與質地、保護色;甚至,連我們的形狀也改變了,而且可能還呈現出「變形蟲」迷失在各種角色間。 你,還記得初的自己嗎
自5月中旬 新冠疫情 在臺灣持續蔓延以來,我們面臨生活上重大的改變。 我們原本賴以維生的事物或個人長期建構出的堡壘一一瓦解 我們似乎無法再做什麼, 但好像也能做些什麼。 我們都很渺小, 但如果人人都願意為週遭的人,點一盞善意的燭光, 那麼,這些小小的善便成了一根為家園點亮的燭光。
生活中的總總,不免讓我們感到時時處於壓力、心煩的身心耗竭狀態。 負面的感受,似乎特別容易占據大腦與心靈的空間… 某一晚,角落星躺在地板上,以口說的方式,慢慢地一一細數現在或一直以來遇到的好的經驗與擁有的人、事、物,我感覺到自己沫浴在愛與滿足中。 就像這幅作品,當我們沫浴在愛中,光便出現了
雖然當這一切生活的挫敗、身體的疼痛,就擺在我眼前、附在我身上時,我好像看不見未來、看不到屬於自己的光;然而,即使生命中被晦暗籠罩,我仍有一種執著的相信: 「屬於我自己的光,依然存在。」 是的,陰霾太多了,,它們層層疊得太厚重,以致於我們都看不到希望;然而看不到不代表不左在。
原先,我們都只是卵泡. 可是後來,有好多、好紛雜的顧慮、頭腦上的得失計算,以及我們太害怕失去身邊原有人際的肯定,甚或被懷疑、潑冷水,我們把自己渲染成他人喜歡的色彩、最適合所處環境的色澤與質地、保護色;甚至,連我們的形狀也改變了,而且可能還呈現出「變形蟲」迷失在各種角色間。 你,還記得初的自己嗎
自5月中旬 新冠疫情 在臺灣持續蔓延以來,我們面臨生活上重大的改變。 我們原本賴以維生的事物或個人長期建構出的堡壘一一瓦解 我們似乎無法再做什麼, 但好像也能做些什麼。 我們都很渺小, 但如果人人都願意為週遭的人,點一盞善意的燭光, 那麼,這些小小的善便成了一根為家園點亮的燭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我接受日常生活總要伴隨著許多不如意這個事實以後,我就心不甘情不願地變成了大人,但日子的確也好過多了。」她意識到死亡無所不在,在人生山窮水盡的時刻,才能體會深深鏤刻心底的美。即使深愛的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母子兩人又親切的交談一陣,不久後,婦人才在陳凡的目送下依依不捨的離去,等到婦人離開後,陳凡輕輕的推開門,看著青石攙扶著母親的背影,陳凡心中的愧疚感更深了。 或許是這具身體主人的情感,又或著是自己取代了陳凡,享受著這份不該擁有的親情。 陳凡嘆了口氣,將門緩緩闔上,事到如今,他無法細想,只能
Thumbnail
竹君在得知母親的狂言後,是氣得不清。冬貴比任何人都知道她們姊妹的身世,聽到張琴自私的言論,也不由得一直搖頭。 竹音冷靜下來,她很快的找了一個律師,向他諮詢她們目前遇到的情況。 在得知可以向法院申請“拒絕扶養義務”後,竹音便開始與張琴對簿公堂。 因張琴每次匯款都是打給外婆,還有當初離婚她拿
Thumbnail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
Thumbnail
當時,母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離開公司、變成自營商的父親,則是將家改裝成辦公室,並且將電視搬到主臥房。而只有半天課的週三下午,因為我是三、四年級的中年級生,便只有我和父親在家。那日下午,透過觀看電視學習日文的父親,忽然用力地將我壓制在床上,並且不顧我的奮力掙扎地咬了我的左邊胸口。
Thumbnail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世均、曼楨、叔惠、翠芝、曼璐、豫瑾、祝鴻才等人半生的愛恨情仇,迷茫情緣,緣淺無分,而最終只能回不去了...... (圖片來源 : 博客來)
Thumbnail
張敏言!我叫妳幾次了!!是不會回答嗎?! 我坐在公園椅子上,看著嘶吼的媽媽,正在拿下女兒的耳機,然後說著:我講幾遍了⋯⋯我叫妳名字一次就要回答我,每次都要喊那麼多次也不理人!我剛下班也很累耶!不是只有妳上課累,好嗎?!可不可以體諒一下我,我還要工作還要買菜還要接妳放學⋯⋯ 也許公園旁的停車場這條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母子之間無法磨滅的情感牽絆,以及母親對於人間痴情的堅持與執拗。文章充滿溫柔的情感、對母愛的讚揚和心靈的沉澱。藉由描述許士林對母親的愛和思念,帶領讀者進入了一段觸動心靈的旅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我接受日常生活總要伴隨著許多不如意這個事實以後,我就心不甘情不願地變成了大人,但日子的確也好過多了。」她意識到死亡無所不在,在人生山窮水盡的時刻,才能體會深深鏤刻心底的美。即使深愛的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母子兩人又親切的交談一陣,不久後,婦人才在陳凡的目送下依依不捨的離去,等到婦人離開後,陳凡輕輕的推開門,看著青石攙扶著母親的背影,陳凡心中的愧疚感更深了。 或許是這具身體主人的情感,又或著是自己取代了陳凡,享受著這份不該擁有的親情。 陳凡嘆了口氣,將門緩緩闔上,事到如今,他無法細想,只能
Thumbnail
竹君在得知母親的狂言後,是氣得不清。冬貴比任何人都知道她們姊妹的身世,聽到張琴自私的言論,也不由得一直搖頭。 竹音冷靜下來,她很快的找了一個律師,向他諮詢她們目前遇到的情況。 在得知可以向法院申請“拒絕扶養義務”後,竹音便開始與張琴對簿公堂。 因張琴每次匯款都是打給外婆,還有當初離婚她拿
Thumbnail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
Thumbnail
當時,母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離開公司、變成自營商的父親,則是將家改裝成辦公室,並且將電視搬到主臥房。而只有半天課的週三下午,因為我是三、四年級的中年級生,便只有我和父親在家。那日下午,透過觀看電視學習日文的父親,忽然用力地將我壓制在床上,並且不顧我的奮力掙扎地咬了我的左邊胸口。
Thumbnail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世均、曼楨、叔惠、翠芝、曼璐、豫瑾、祝鴻才等人半生的愛恨情仇,迷茫情緣,緣淺無分,而最終只能回不去了...... (圖片來源 : 博客來)
Thumbnail
張敏言!我叫妳幾次了!!是不會回答嗎?! 我坐在公園椅子上,看著嘶吼的媽媽,正在拿下女兒的耳機,然後說著:我講幾遍了⋯⋯我叫妳名字一次就要回答我,每次都要喊那麼多次也不理人!我剛下班也很累耶!不是只有妳上課累,好嗎?!可不可以體諒一下我,我還要工作還要買菜還要接妳放學⋯⋯ 也許公園旁的停車場這條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母子之間無法磨滅的情感牽絆,以及母親對於人間痴情的堅持與執拗。文章充滿溫柔的情感、對母愛的讚揚和心靈的沉澱。藉由描述許士林對母親的愛和思念,帶領讀者進入了一段觸動心靈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