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食農教育就在你身邊,曾文昌的農村生活哲學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講起話來沒有太多起伏,淡淡的表情,好像過日子就是隨性而為,沒有非如何不可。實際上,曾文昌在2013年透過「倆佰甲」朋友的介紹,來到深溝務農,2017年就成為倆佰甲負責人,同時接棒深溝國小的食農教育,可以說是賴青松和楊文全很重要的核心夥伴,「他們問我,我覺得可以就接啦!」文昌說,仍然是一切不必在我的隨緣態度。
他自己耕種2甲的稻田,還有供自家食用的各種蔬菜(說是只種水稻有點無聊),養雞養蜂,農閒之餘還到福山植物園、蘭陽博物館擔任導覽志工。一位大學學妹聊起她眼中的文昌學長:「他其實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想做的事就會認真投入,而且可以做得很好。」現在同樣在務農的學妹,自評連學長的一半都做不到,不禁對他讚嘆佩服。

談食農教育,想學就教不強求

四月初的某一天,和文昌約在「慢島生活」,坐在戶外桌椅聊,旁邊就看得到田。說起來他也是當初和青松美虹夫妻、文全大哥一起承租這棟老屋的合夥人之一,後來也成為慢島學堂很重要的講師,帶領學員到田間實作。
曾文昌帶領慢島學堂的學員在田間挲草去除雜草。
那天,我們從深溝國小的食農教育聊起,「我始終沒有希望小朋友未來要務農。」一開頭他就冷靜地這麼說,「我只是希望告訴他們,務農沒有他們想像那麼容易,也沒有那麼困難,它事實上就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的數學跟農田也是有關係的,比如一分地插多少株?收成大概多少?如果他們有興趣的話,我會帶他們走一遍,讓他們了解數學跟這塊田的關係;如果他們沒什麼興趣,純粹只是想在田裡面抓福壽螺、抓魚也是ok,讓他們觀察一下田裡面的生物也ok。」
他說自己一直以來的態度都是這樣,不強迫每個小朋友下田,只管願意下來的人,其他的歸學校老師管。想學什麼他都願意教,但不下來的,他也不會問理由,「我覺得沒關係,那是你自己的選擇。」文昌說。
深溝國小從2014年開始嘗試種稻課程,主要給五年級的學生參與,中低年級則有小小菜園。田地由家長提供,教學一開始由在地老農陳榮昌負責,曾文昌擔任助手。現年81歲的陳榮昌阿公在年輕時就以古早天然有機的方法種植,後來更大力支持青松所帶起的友善耕作,他也是當地信仰中心三官宮的籌建者,幾年前卸下主委一職,當地人仍習慣稱他主委。後來一方面主委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加上要管理的田地又多,便把教學的任務交給文昌。
文昌依據學期的月份刻意調整了稻作時間,讓學生們在期末考完的六月份可以收割,放暑假之前就能曬完稻子,他笑說如果開始放暑假了就很難把小朋友叫回來,接著等他們升上六年級就要想辦法銷售自己種的米,完整學習從種稻到賣米的過程。「我沒有想要弄很炫的教案,就從最基礎的每天吃的米飯來認識這片土地。」
食農教育從生活做起,他帶小朋友種田,不希望他們覺得種田是個苦差事,從小就害怕,希望讓小朋友覺得農田裡也可以學到一些東西;未來,即使他們到了別的地方,如果有機會有一塊農田或菜園,也可以種自己想要的東西。然而讓他感嘆的是,才沒幾年的光景,已經明顯感受到少子化的危機,他還記得第一年帶的時候,一個班有20幾個學生、共2班,現在每個年級都只剩下一班,而且只有10幾個學生,農村人口減少的現象仍然持續著。

想嘗試務農,可以從門檻低的種稻開始

要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倆佰甲」新農育成平台協助想要務農的人進入深溝。
文昌聊起小農遇到的問題,因為地都是租的,很難集中在一個地方,也沒有長久租約,更難做比較大的投資。他自己遇過一次最誇張的是田已經打好、下個禮拜就要插秧了,地主竟突然說要收回去!地主可能因為租金,可能因為人情,有各式各樣的理由把田收回去,他說這種情況在內城比較嚴重,因為早期內城的地不用錢,小農幫地主耕種,讓地主可以領休耕補助,但是內城的地不好種,很多石頭,收成少。他笑說曾經朋友帶他去內城看一塊田,在山坳最深處,要經過一段小路,連摩托車都沒辦法到達,被戲稱為「蘭陽平原最西邊的田」。
雖然要一直換田,但他認為都在附近、習慣了就好,也不會特別去挑好種的,覺得每個區塊的地都可以了解一些事情。現在他在倆佰甲主要負責分配田地、代收租金,有的人在進來深溝一兩年熟悉了之後,也可能自己去找喜歡的田,就這樣大概維持七成的穩定度,剩下的兩三成也許是增加了地,看有沒有人要,或者有新來的人,再把地撥出去,提供基本的需求。
他分析相較於果樹之類的其他經濟作物,水稻的技術門檻比較低;另外,宜蘭不太缺水,不使用農藥的話,可以利用控制水位來幫助抑制雜草,不像西部缺水的時候就很辛苦;而且宜蘭只種一期稻,不會整年都在忙農務,「下雨的時候還有理由可以偷懶。」他補上一句,好像所有困難或麻煩事到了他手上總是可以輕易化解。
種種因素加起來,使得深溝能夠吸引到想要務農的新農,因為在這裡比較容易開始。「你可以從這邊開始,如果真的發現水稻不適合你,再去做其他的我覺得也ok。」果然又是很文昌式的回答。

改變慣行農法,需要有環境成本的共識

儘管嘴巴上說種水稻很無聊,但他認為比起種菜,水稻可以種植的面積大,對環境的影響性更大。他提起陳榮昌主委曾說,這幾年深溝的空氣變好了,覺得很開心,因為農藥變少了。「否則我們現在大概沒辦法舒服地坐在這裡,因為這時候大部分的農田都會噴農藥,有一兩個禮拜很臭,到處都很臭。」文昌說。
在六、七十年前,其實農藥的使用沒有那麼多,因為那時候農藥都是進口的,很貴;後來為了大量生產,政府鼓勵使用農藥,於是有了慣行農法的生產模式。大面積灑藥很快,效果又好,而且用機器就可以灑;如果要友善種植,可能用苦茶粕去抑制蟲害,旦它用量大、比較貴、效期短,又需要人力施作,這都使得慣行農夫不容易轉為友善耕作,因為時間、人工成本都高。
他再舉例曾經有小農請了好幾個人來除草,一塊田就花了一兩萬塊,跟使用除草劑可能三、五百塊就解決了,差異很大;又或者,如果秧苗有一兩成耗損要人工補秧,試問種50甲的農夫怎麼可能去補秧?因此在現實上,大面積種植很難用友善或有機的方式耕作。
長年下來形成的模式,要改變的確不容易,需要有利基,最直接的就是消費市場的改變。但這需要從消費者到耕種者,社會能有共識認為環境成本這件事情很重要、很嚴重,才可能造成改變,否則這種由大眾一起承擔的成本,誰都覺得不是自己的責任的時候,就不會受到重視。
文昌說,這些年的社會氛圍,願意用相對高價購買友善農產品的消費者的確有增加的趨勢,只是成長得不那麼快。身為消費者,或許我們也可以有這樣的思考:當覺得友善小農的產品價格貴很多的時候,除了生產成本就比較高之外,應該計算其中還包括友善土地的環境成本。如果消費者也願意一起承擔減少土地汙染、保護環境所增加的成本,當友善耕作可以擴大經濟規模,也就能降低單位成本,進而降低售價,在小農、消費者、土地之間形成善的循環。
當然,有一批批投入友善或有機農法的小農更是關鍵,他們就像是環境鬥士一樣,懷抱著各自想要實踐的理想埋頭耕耘著。和許多小農的經歷相似,文昌從都市上班族到選擇成為農夫,他樂在其中。種稻、種菜、養雞、養蜂之外,問他有沒有下一個目標?他笑說有人問他要不要養牛或豬,但他覺得養雞已經算極限了,停了幾秒又若有所思地說:「也可以養魚吧,如果有水池的話。」這就是曾文昌,在自由自在的農村生活裡如魚得水,盡情地發揮所長。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近十多年,台灣農村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一群人生中途轉換跑道的青農投入,發展出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更直接互動的模式。宜蘭縣員山鄉深耕村,2004年賴青松創立「穀東俱樂部」是先驅代表,2013年「倆佰甲」擔起媒合閒置農田和小農的角色。一群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因各種原因來到深溝形成新農聚落,一場青農實驗逐漸形成新型態的農村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很喜歡「穗穗念」這個名字,有一種在稻浪間呢喃的感覺,也彷彿心心念念著田間農事,念起來又有點不厭其煩的可愛。 這是2020年11月在宜蘭深溝一間新開的餐廳,也是當地終於有每週營業6天的餐廳。
宋若甄,身為一位長期關注土地環境的倡議者,她很有感觸的是,報告寫得再漂亮,終究很容易變成只是一份報告書放在架上,人生歲月就這樣被積在書架上了,「種一塊田、守一塊田」,實際付出行動,突然間她覺得這是一件要做的事。
楊文全的人生,可以用50歲為分野。從政策研究到專業農夫,從寫計劃到開曳引機,他關心的事情沒有變,只是越來越貼近土地。
2020年8月,最後一批黑糯米收割的日子,我又來到青松為穀東保留下來、傳統手耕的稻田間。下田割稻之前,他先帶領大家來到三官宮上香,感謝三官大帝、土地公庇佑這一年風調雨順,讓我們有一碗飯吃。移居宜蘭20年,賴青松在這裡落地生根,更懂得了敬天愛地,接上地氣。
在一塊約莫2分地的稻田裡,無論大人小孩,挽起衣袖、捲起褲管,低著頭、彎著腰認真地在插秧,每個人種下自己心裡的一畝田。
我很喜歡「穗穗念」這個名字,有一種在稻浪間呢喃的感覺,也彷彿心心念念著田間農事,念起來又有點不厭其煩的可愛。 這是2020年11月在宜蘭深溝一間新開的餐廳,也是當地終於有每週營業6天的餐廳。
宋若甄,身為一位長期關注土地環境的倡議者,她很有感觸的是,報告寫得再漂亮,終究很容易變成只是一份報告書放在架上,人生歲月就這樣被積在書架上了,「種一塊田、守一塊田」,實際付出行動,突然間她覺得這是一件要做的事。
楊文全的人生,可以用50歲為分野。從政策研究到專業農夫,從寫計劃到開曳引機,他關心的事情沒有變,只是越來越貼近土地。
2020年8月,最後一批黑糯米收割的日子,我又來到青松為穀東保留下來、傳統手耕的稻田間。下田割稻之前,他先帶領大家來到三官宮上香,感謝三官大帝、土地公庇佑這一年風調雨順,讓我們有一碗飯吃。移居宜蘭20年,賴青松在這裡落地生根,更懂得了敬天愛地,接上地氣。
在一塊約莫2分地的稻田裡,無論大人小孩,挽起衣袖、捲起褲管,低著頭、彎著腰認真地在插秧,每個人種下自己心裡的一畝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離開善化的牛肉湯,也去假日的牛墟繞了一下沿街的市集。 本來要越過曾文溪往溪北的麻豆佳里去,不是為了文旦柚,是尋訪全台最大供奉趙子龍的永昌宮。卻不知怎地患了空間迷航症,逕望東北奔去,只見沿路愈開愈是鄉下,他還是忍不住問: 「怎麼愈來愈鄉下的感覺?」 我瞧著窗外,低矮的房子錯落田野間,這馬路兩旁是
去年到任的胡銘浚校長對環境教育很熱情,積極營造校園的生態環境,也呼應在地的神農廟發展學校特色課程,最近也還舉辦了興穀神農百草文化季。 校園正中間有一個帶狀的向陽水生生態池,種植挺水、沈水、浮葉及漂浮型的各類水生植物及濕生的植物,前些天他買了蓋斑鬥魚,池中不請自來的蛙類也生了許多蝌蚪,學生們
Thumbnail
在訪問的尾端,我們問阿坪…… 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 是否還會放棄原本的工作 全心投入農業 似乎是沒有一絲猶豫 他說…「就是要當農夫!」 神情驕傲張揚 當空的日頭好似不及他的目光耀眼!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要孩子深耕土地,在教育上必須引領他們看見。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Revery來到了慧軒農場,訪談了農場主人吳仁格。 慧軒農場主要種植玉米以及蒜頭。當天我們參觀高大綠油油的玉米田,而吳仁格先生帶領我們三位及夥伴注意攝影團隊們,一起走到田中央裡,共同來感受這大片玉米田園。 提及到為何吳仁格先生要返鄉務農的原因,是因為家中有土地和資源。 原先是在台塑集團(雲林麥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離開善化的牛肉湯,也去假日的牛墟繞了一下沿街的市集。 本來要越過曾文溪往溪北的麻豆佳里去,不是為了文旦柚,是尋訪全台最大供奉趙子龍的永昌宮。卻不知怎地患了空間迷航症,逕望東北奔去,只見沿路愈開愈是鄉下,他還是忍不住問: 「怎麼愈來愈鄉下的感覺?」 我瞧著窗外,低矮的房子錯落田野間,這馬路兩旁是
去年到任的胡銘浚校長對環境教育很熱情,積極營造校園的生態環境,也呼應在地的神農廟發展學校特色課程,最近也還舉辦了興穀神農百草文化季。 校園正中間有一個帶狀的向陽水生生態池,種植挺水、沈水、浮葉及漂浮型的各類水生植物及濕生的植物,前些天他買了蓋斑鬥魚,池中不請自來的蛙類也生了許多蝌蚪,學生們
Thumbnail
在訪問的尾端,我們問阿坪…… 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 是否還會放棄原本的工作 全心投入農業 似乎是沒有一絲猶豫 他說…「就是要當農夫!」 神情驕傲張揚 當空的日頭好似不及他的目光耀眼!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要孩子深耕土地,在教育上必須引領他們看見。
Thumbnail
當時在泰北紅磐石村,缺乏資源狀態下,張雨牧師與妻子卓映雪一同創辦了「泰北新生命」這個環境,讓居住在此區域的人學會自行栽種植物,飼養牲畜而繁延,並開設學習中文語言中心,且貫徹用愛與關懷救贖了因毒而所困的人,只為了帶領他們朝向新的人生,給予他們從沒想過的二次人生。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Revery來到了慧軒農場,訪談了農場主人吳仁格。 慧軒農場主要種植玉米以及蒜頭。當天我們參觀高大綠油油的玉米田,而吳仁格先生帶領我們三位及夥伴注意攝影團隊們,一起走到田中央裡,共同來感受這大片玉米田園。 提及到為何吳仁格先生要返鄉務農的原因,是因為家中有土地和資源。 原先是在台塑集團(雲林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