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改寫信念的開始

    在幾年前,那時候孩子還小,大概是一歲半的年紀。創造團體經驗讓孩子有學習群居的機會,我很熱衷於為孩子找伴,在地的全職媽媽們也都是這樣做,這是現在社會的狀態,大多數父母為了獨生子女,扭轉人際學習劣勢的做法吧。
    每位媽媽為了自己團體,要「奉獻」出自己的能力,如果喜歡烹飪,便可以帶著小孩們共同創作餐點,喜歡音樂便可以帶團練習。一個團體會有什麼變化,便是取決於每個人的創造。
    記得那時我選擇的是帶著孩子繪畫,用手、用大面積創作,激起孩子對於觸覺作畫的興趣,用玩耍互動的方式共同創作。三四個孩子,站在畫面中擠出顏料,用腳踩、用手推,玩得不亦樂乎。也有結合靜態形式的個人創作,在桌上規範出每個孩子的專屬空間,獨立完成畫面的紀錄。
    孩子在兩歲時的遊戲
    孩子在兩歲時的遊戲
    那時候,一個都是成年女性以及小孩的聚會,難得出現了男性。他們是一家人,為了參加我的課,爸爸特地跟著媽媽帶著孩子一起來活動。我滿心期待的課程,那位爸爸卻不是以愉悅的心情參與活動,他對我提出了問題,「為什麼要讓小孩學畫?」這問題在當下對我來說是非常尖銳,一度語塞回答不上,但是卻讓我非常深刻。這是我這些日子以來回憶的重點,三年吧。
    是阿...為什麼一定要畫畫?
    藝術是什麼? 如果沒有藝術我會有什麼改變嗎? 如果沒有藝術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正在生活的麻雀
    我想藝術是對於「詮釋美」的一種說法,一種對於生活感受所喜愛的形容詞。生活中的感受是取決於個人的經驗,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學習方式,以及對於處事的態度,這些因素都會形塑環境中的實相。當看見一個事物由內心發出的悸動感受,多半稱讚它好美,好比看見一個女人婀娜多姿、看見母親擁抱著孩子、看著工作中的人專注打造某件事物時,都會對此產生個人的感受。
    今天我送孩子上學後,我開始了個人時間,終於可以專注的靜心思考。我騎著租借腳踏車,在河岸旁,腳輕輕踏著,遠視著開闊的河口,感受著微風吹過自己的雙手。
    如果把藝術套用在科研上,就像是一種專注的集中自己的精神,為了找到某一個答案,全神貫注,即使外在沒有輔助的條件,仍然堅持著,甚至是為了一個大家都覺得「習以為常」而不覺得是問題的問題。將自己的精神、思考獨立化,是不是也有點大家說的「藝術家性格」?也就是藝術家性格的孤僻怪異,不以群體為主,決心找出專屬於自己的解答,這就是一種藝術,將此發揚光大便有人開始欣賞,並稱之為美。
    也許是因為每個人對於美的詮釋,才能產生現在多元的社會模式。
    孩子的畫畫,雖然以大人的眼光來看,是如此微不足道,甚至還要假裝著鼓勵孩子繼續創作。就為了不讓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讓自己被冠上罪人之名。但是學習某一件事物的時候,要如何判定這件事對自己是有意義的呢!要以現在的環境評估嗎?但是只要以理性的角度仔細思考,以現有的條件判定,是不能成就對於未來的事件。
    最重要的是,藉由基礎的操作筆的練習,運用自己的手部,藉由顏色、線條、各式素材,來達成對於內心世界的表達,好似繪畫,成為千古流傳的畫作,一件作品訴說著是怎樣的故事,經由時間的洗禮,每個世代的信念塑造,故事不斷在改寫。
    不是畫畫,而是信念的養成。那座山雖然很重要,但是我們在看的不是其本身,而是豐富的生態,山林披上的的林衣,其中多元的生命之鏈。
    「畫」的是練習表達自己,畫的是將自己故事繼續傳承。對於美、對於藝術,在這世界上,不是外在的影響,確定站在哪,而是如何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立場。每個生命都是來到物質實像練習操作的靈魂,沒有時間的概念,這不是線性的思考,而是集體創造。這也是我看《靈魂永生》的感觸,賽斯啟發我對於藝術的新思路。
    自從身為孩子的守護者,身為一個母親,我想應該改變過去的思維,我不只是母親,我也是自己的捍衛者。看著孩子,我並沒有因為成為母親而偉大。他是我最親密的朋友,從我的一舉一動而產生出了一個新生命,在懷孕中,因為自己的情緒波動,感受到一個生命的覆動。他是我最重要也最真實的呈現,他如實呈現著生命的能量,因此我才能重新省視自己對於世界的詮釋。
    改寫信念的開始
    重新檢視自己對於生命意義的詮釋,整理出更符於自己的信念,修正調整,修行在生命之中。如果以這樣的方式再去看孩子,他的第一筆線條,會出現的是一種真實的感動,一種對於新生的喜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