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到電影票上的位置,發現等下要看的紀錄片,拍攝該片的導演就坐在你後方時,那真是一個難以言喻的驚喜。
感謝
看見 齊柏林基金會環境教育組的邀請,讓我可以與基金會同仁及志工們,一同在2021年12月4日19:00齊聚信義威秀,觀看
梁皆得導演,累積廿多年所拍攝的
《尋找神話之鳥》紀錄片。這也是梁導自2015年
《老鷹想飛》,睽違6年後的作品。自從看完《老鷹想飛》後,便在臉書上搜尋相關訊息,後來很榮幸地能成為梁導的臉友,在觀看整場的紀錄片時,可以馬上想到這些年他在臉書上的每一篇文,看紀錄片時,梁導剛好坐在我正後方,雖然我沒參與拍攝過程,但在觀看這部紀錄片時,彷彿身歷其境。
這個紀錄片是以梁導第一人稱進行敘事,這段旅程因為一捲底片的關係,讓他意外發現早已絕跡60年的
黑嘴端鳳頭燕鷗,開啟一段追夢之旅,後來這種鳥類被當時一同參與保育計畫的鳥類權威
劉小如老師,以「神話之鳥」進行發表。在這廿多年,尋找神話之鳥的旅程,梁導也一同記錄下,這種鳥類的生存困境、海洋環境變遷、研究人員的工作,以及透過畫面所呈現的環境問題。
因為這部紀錄片將在12/17上映,所以我就先不劇透太多,只簡單說明一下,我看到有所共鳴的片段與感想。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導因為拍攝工作,到不同國家去尋找標號A74的馬妞,在異國身陷泥灘地裡,然後被自己的相機砸到頭破血流的那一幕,當下我馬上跟他的臉書發文聯想在一起,還有他拍攝繫放工作時,不知甚麼原因導致全身性的過敏,以及他不會游泳容易暈船,但卻因拍攝工作,搭乘著小船在海上進行拍攝工作,長時間承受著暈船不適的感覺。這讓我想起有著懼高症,卻一再飛上高空紀錄著台灣環境變遷的齊柏林大哥,或許因為他們有著一顆堅定追夢的心,所以能承受許多常人無法忍受的吧 !
在紀錄片裡面,我非常喜歡南韓學者的那段故事,就是梁導他們去尋找神話之鳥停棲的最北端,當時南韓的植物學家堅持要登頂,查看有哪些植被物種,而動物學家認為應該都是同一種鳥類,不可能有神話之鳥,所以沒有要一起登頂,因為覺得那沒什麼好看的,沒想到植物學家卻在島頂發現了神話之鳥。這讓我想到「魔鬼就藏在細節裡」這句話,當我們投入專業的時間一長,很多時候限制了觀看的角度,缺乏想要探索可能性的動力。
我想到歐用生老師,常引用M. Greene的一句話「
教師是陌生人」,再次提醒身為老師的我,不要因為工作的慣性,讓視野受到限制。另外,也讓我想以早年在進行五色鳥野外研究時,很多時候的新發現,都是靠著民眾所提供的線索與影像,反而身在其中進行研究工作的我們,還無法有像這樣的機遇與發現呢! 這也呼應了《尋找神話之鳥》裡的情境,很多時候具代表性的紀錄,都有可能是民眾所拍攝的,研究野生動物很多時候的發現是可遇不可求的,從此也能了解到公民的力量非常重要。
我對於接近片尾梁導提到的一些話非常有共鳴,憑記憶重述大致有:他拍影片是為了讓更多人看見這種鳥類,但是當某一天神話之鳥滅絕了,相信對很多人來說也不痛不癢。最末當聽到梁導說,他期盼神話之鳥的亞成鳥,牠清脆的叫聲能響徹天涯海角時,眼眶就不自主地紅了。是啊! 在人類世的環境變遷,如此地迅速,有許多物種可能在我們尚未發現牠們的存在時,就已滅絕了,突然有種悲從中來的感受。
聽著梁導分享他對海洋問題,還有對神話之鳥存續的擔憂;看著散場時,志工們到處打招呼的現場,我就像是個陌生人,觀察著發生在周遭的一切,心想:到底我們該如何提升國民的生態意識呢? 如何集結公民的力量呢? 開心的是,開場時有跟萬姊打招呼,離開時有遇到逸林姊,彼此問候。
慢慢走出戲院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或許有夢想的人,都會有義無反顧的那一面吧!
我想「藝術」可以直指人心,有人透過紀錄片,有人透過繪畫或音樂去為關注的議題發聲。雖然我不會拍紀錄片,剛好又是音癡及繪畫白癡,沒辦法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但我還是會慢慢持續地推動「都市生態」的理念,把齊大哥跟珍古德博士的信念,付諸行動傳遞出去。衷心期盼正在製作的繪本,問世的那一天。
雖然我們無法像梁導及紀錄片裡的人們,那樣投入在保育行動的第一線,但我們可以透過觀看這部紀錄片,一起參與這趟尋找神話之鳥的旅程,並完成我們能力所及的保育行動。
不如現在就網路預購《尋找神話之鳥》電影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