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的指導會議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幾天開了場會,近日又閱讀到一篇文章,心有所感來寫寫感受。
會議中是往來廠商的所謂「專家」,奉其主管之命前來「給意見」。因為手頭上的案子已經開始推動,大事小事本就多如牛毛,但還是緊急情況下抽了兩個多小時與會。會議中一開始劈頭就被對方不斷的指手畫腳,覺得之前我們的佈局與規劃有著各式各樣的不合理。於是一邊把策略攤開來好好解釋整個案件的前因後果,一邊說明這樣的佈局其實是為了什麼目的,以及後續可以造成的推廣策略連鎖效應。
由於產業的不同,自然隔行如隔山。解釋起來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會議推進緩慢,為了讓業外懂得一切訣竅,又沒有業內的背景,於是說明起來就要從非常基礎的枝微末節開始解釋起。等到所有背景常識都被解釋清楚後,才能進階的說明為什麼當初這樣規劃,以及為何用專家自己所謂的常理是無法被推行的。
當然,既然都是往來廠商,又是專家角色。自然也不能失了禮節。最終還是給了個好說明的臺階大家一起一片祥和的結束了會議。
但是否真的對案子有幫助?可能不到10%吧。

閱讀到的文章大致是:
許多高手或專家進到一間新公司後,不見得每個人都能發揮出原先100%的戰力,這與能力多半無關,更多問題是出在適應上,適應文化、流程、人,在這新環境的每件事情都在衝擊著自己,所以有經驗的老鳥,在進入新公司的前三個月大多不會有太大的舉措,而是先觀察,找出制度與流程之所以演變成這樣的原因,接著根據現況去提出值得改善之處,以及這樣做的真正好處
如果在職場上見多識廣,應該很容易了解全文的發展趨勢以及擴展解釋。
過去也有許多企業或團隊曾經找過自己來參謀參謀意見,甚至長期擔任顧問角色。對於這類的事情,一定第一階段就是認真而仔細的推敲與詢問。光光這一個階段可能就像中醫的望聞問切一般耗盡心力,等到弄清楚之後,才會開始結合自己過去所見所聞嚐試性的給予一些解決方案。即使有了解決方案,還要仔細小心的觀察這類方案是否能被吸收與使用。畢竟同樣一套方式在不一樣的團隊與文化氛圍中,自然會有不同的適應狀態。

專家的「指導」會議結束數日,事件還在餘波盪漾。但本來就很難說服一個已經形成習性的人在基本觀念上大轉彎改變。看起來這類事情只能繼續忍受下去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6會員
81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erom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等到一整天忙碌回程到家裡,處理完一堆堆積著的庶務後,才回想起這件事情。靠在靠枕上無奈的發了點心情,這一日的經歷也算是結束了一個有點會被記住的一天。
大時代之下彷彿大家只能顧好自己的小小日子過好,一邊啜飲著咖啡,一邊不禁思考著這樣的日子還得多久才會恢復常態,還是這就是現在流行說的「新常態」了......
如果以專業汽車美容來說絕對是虧本了。但自己動手不但享受了暖暖的冬陽,還仔細的做了許多外面店家也不會幫忙的事情。這些額外的勞動與收穫都是精神層面的樂趣來源呀~
只要有一點一滴的正確累積,未來總會跨越過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成功結出甜美的果實。
主辦單位如果還是做好的妥善的規劃的話,並不應該會讓現場的情況如此糟糕與難堪。或許因為這樣的事件也讓眾多在歷經疫情隔離封鎖之後想要重新投入音樂節懷抱的粉絲們更冷靜一點思考要怎麼選擇有商譽的音樂節,至少在許多看不到的環節上,會有更妥善適合的規劃。
最終可能團隊都是用了八成精力在處理兩成的問題。當一頭栽進問題處理的情境中,很容易會忘記原本設定好的戰略目標。每天醒來就像是上天給我們的 Reset 功能一般,在重新投入一堆繁雜問題之前,先好好想想當前的重點是什麼,才不會最終因小失大,將整盤好棋下成了死局。
等到一整天忙碌回程到家裡,處理完一堆堆積著的庶務後,才回想起這件事情。靠在靠枕上無奈的發了點心情,這一日的經歷也算是結束了一個有點會被記住的一天。
大時代之下彷彿大家只能顧好自己的小小日子過好,一邊啜飲著咖啡,一邊不禁思考著這樣的日子還得多久才會恢復常態,還是這就是現在流行說的「新常態」了......
如果以專業汽車美容來說絕對是虧本了。但自己動手不但享受了暖暖的冬陽,還仔細的做了許多外面店家也不會幫忙的事情。這些額外的勞動與收穫都是精神層面的樂趣來源呀~
只要有一點一滴的正確累積,未來總會跨越過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成功結出甜美的果實。
主辦單位如果還是做好的妥善的規劃的話,並不應該會讓現場的情況如此糟糕與難堪。或許因為這樣的事件也讓眾多在歷經疫情隔離封鎖之後想要重新投入音樂節懷抱的粉絲們更冷靜一點思考要怎麼選擇有商譽的音樂節,至少在許多看不到的環節上,會有更妥善適合的規劃。
最終可能團隊都是用了八成精力在處理兩成的問題。當一頭栽進問題處理的情境中,很容易會忘記原本設定好的戰略目標。每天醒來就像是上天給我們的 Reset 功能一般,在重新投入一堆繁雜問題之前,先好好想想當前的重點是什麼,才不會最終因小失大,將整盤好棋下成了死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需要依賴專業人士的建議來做出重要決策,無論是在醫療、財務或其他領域。然而,這些專家的建議是否真的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Uri Gneezy 在《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探討了這個關鍵問題。書中的一個章節深入探討了專業操守與經濟利益之間的衝突,以及專家如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業務與研發之間的溝通是職場一大挑戰,常因認知差異產生誤解,影響工作氣氛與專案進度。 透過本文提出的三點提醒,設定對應方案來打破專業壁壘,就能建立起有效的跨部門合作關係。
Thumbnail
會議,是許多中小企業最喜歡做的事情。 曾經看過一個團隊一周最少開7-10個會議,有時會更多,最後的結果大都議而不決,不斷地探討特殊個案的解方,或是調整企畫內容去符合某些小眾的需求。  換個角度來看,這些在職場的日子上,我們有多少企劃、多少的專案提報,總是過不了上面主管、頂層老闆的首肯。
Thumbnail
當企業服務到一個階段,並評估已可脫離顧問服務時,我會將服務轉向諮詢比重比較多一點,逐步輕量合作但仍保持諮詢。這篇文章討論了企業顧問服務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
Thumbnail
有人對專家深信不疑,專家說甚麼都是至理名言,對專家之言全盤接受,不敢提出任何質疑,理由很簡單,「他是專家你不是。」專家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鑽研一個範疇,提出來的自然是真知灼見,不容質疑。 有人卻從來不信專家那一套,他們認為專家也是人,而人就有局限,就有可能犯錯,與其聽信專家,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他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一家知名科技公司,李經理是一位資深主管,帶領著一支充滿活力的研發團隊。然而,這支團隊的成員經常因為決策過程中的矛盾而感到壓力山大。李經理習慣於單打獨鬥,總是自己做決定,然後通知團隊執行。這種做法雖然有效率,但卻讓團隊成員感到疏離,甚至開始質疑自己的價值和意見是否被重視。
Thumbnail
要是我對部門同仁說:這件事情你們討論就好。 這代表他們決定就好。 多年來我也都是這樣做事的。即使下屬的決定跟我想的不同,我也尊重他們的最終決議,因為是我授權他們做的決定。 初期有點困難,總覺得他們想的不夠透徹,但我忍住不插手。 經過這些年來我的感受是:即使處理方法不同,最終的結果有時也很好。
Thumbnail
蘇佳民佳言佳茗: A公司從近年做的員工滿意度調查發現,主管們在面對專業領域上挑戰或問題處理的「決策能力」表現都不錯;但,在面對員工問題或反應的管理作為上,員工的調查結果的回饋看來就非如此(如主管是否能有效地溝通?是否充分了解員工的想法?是否願意接納員工不一樣的意見,鼓勵公開討論,以做為決策參考等?
在這堂課中,深深打破了我對原本所謂「協調」、「共識」等的既定印象,以及有很多不同的眼界思維去思考,能影響我整個專案的利害關鍵人有誰,以及我應該去做什麼樣的應對。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需要依賴專業人士的建議來做出重要決策,無論是在醫療、財務或其他領域。然而,這些專家的建議是否真的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Uri Gneezy 在《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探討了這個關鍵問題。書中的一個章節深入探討了專業操守與經濟利益之間的衝突,以及專家如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業務與研發之間的溝通是職場一大挑戰,常因認知差異產生誤解,影響工作氣氛與專案進度。 透過本文提出的三點提醒,設定對應方案來打破專業壁壘,就能建立起有效的跨部門合作關係。
Thumbnail
會議,是許多中小企業最喜歡做的事情。 曾經看過一個團隊一周最少開7-10個會議,有時會更多,最後的結果大都議而不決,不斷地探討特殊個案的解方,或是調整企畫內容去符合某些小眾的需求。  換個角度來看,這些在職場的日子上,我們有多少企劃、多少的專案提報,總是過不了上面主管、頂層老闆的首肯。
Thumbnail
當企業服務到一個階段,並評估已可脫離顧問服務時,我會將服務轉向諮詢比重比較多一點,逐步輕量合作但仍保持諮詢。這篇文章討論了企業顧問服務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
Thumbnail
有人對專家深信不疑,專家說甚麼都是至理名言,對專家之言全盤接受,不敢提出任何質疑,理由很簡單,「他是專家你不是。」專家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鑽研一個範疇,提出來的自然是真知灼見,不容質疑。 有人卻從來不信專家那一套,他們認為專家也是人,而人就有局限,就有可能犯錯,與其聽信專家,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他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一家知名科技公司,李經理是一位資深主管,帶領著一支充滿活力的研發團隊。然而,這支團隊的成員經常因為決策過程中的矛盾而感到壓力山大。李經理習慣於單打獨鬥,總是自己做決定,然後通知團隊執行。這種做法雖然有效率,但卻讓團隊成員感到疏離,甚至開始質疑自己的價值和意見是否被重視。
Thumbnail
要是我對部門同仁說:這件事情你們討論就好。 這代表他們決定就好。 多年來我也都是這樣做事的。即使下屬的決定跟我想的不同,我也尊重他們的最終決議,因為是我授權他們做的決定。 初期有點困難,總覺得他們想的不夠透徹,但我忍住不插手。 經過這些年來我的感受是:即使處理方法不同,最終的結果有時也很好。
Thumbnail
蘇佳民佳言佳茗: A公司從近年做的員工滿意度調查發現,主管們在面對專業領域上挑戰或問題處理的「決策能力」表現都不錯;但,在面對員工問題或反應的管理作為上,員工的調查結果的回饋看來就非如此(如主管是否能有效地溝通?是否充分了解員工的想法?是否願意接納員工不一樣的意見,鼓勵公開討論,以做為決策參考等?
在這堂課中,深深打破了我對原本所謂「協調」、「共識」等的既定印象,以及有很多不同的眼界思維去思考,能影響我整個專案的利害關鍵人有誰,以及我應該去做什麼樣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