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線看展!散落於小房子裡的 《複調神話》 -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系列 (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攝影 : Peiwen.k
以下攝影均為展場翻拍
《介力屋》
複調神話,這是一個無法定調的展覽。
「複調」一詞原來意指音樂領域中的「多聲部」,由俄國語言哲學家維奇·巴赫汀轉譯使用後,成為一種文學修辭,用來評論多條敘述線的小說體裁,抗衡單一性的書寫。
在巴赫汀的論述中,如此會引發所謂的「眾聲喧嘩」,意指相異的觀點聚集在一起,最後形成一個眾多發聲的「嘉年華」。
即將於12/30結束,定名為複調神話的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策展的藝術形式多元。攝影、繪畫、雕塑、裝置。展品傳達的議題多元分散。
展品存在的空間如星塵發散性的遍佈於「九單藝術實踐空間」以及「臺藝大藝術聚落」。在老房子遊走的藝術館,不再侷限在一個室內展覽。
筆者走了三次慢慢將展品看完,節錄部分有興趣的與你分享。

《 血脈神殿》
「我們是誰?誰組成了我們?」
展覽由聽覺開啟,接著才是視覺。你即將看到五頻道錄像將五張不同面孔放在顯示器,唱著奇異和諧的樂曲。藝術家Meredith Monk本身從事音樂創作,將聲樂音色結合視覺展現。
如同人類彼此的交流複調,錄像裝置除了演唱者的臉孔,藝術家甚至加入了身體的局部展現、家族肖像、以及醫學腦部影像等元素。
每個人像是顯示器裡的切片,透過展現身體上的切割,或是家族血脈性的相片,這皆為形塑成個體的一部分。
每個聲部獨特,但彼此卻能成合諧的樂曲,像是生物學上定義單獨的個體眾數組成族群。
思考著我們是誰,伴隨攜帶著血脈相傳遺傳因子的共同聲音,由異質混音組成此展覽複調神話的主基調。
接下來是展開探索無法預期的藝術品冒險!

《景框、斷簡》許辰宇
這個展品較非以體會情感意涵為主,卻有視覺極簡的美感。
總是慣性認定視覺上看到在框架裡的是展品,但在這個空間觀者與其融入,成為另一種展示。
藍色的天窗,像是天空。藝術家敘述這為15世紀的穹頂繪畫,而我執著於空間的視覺美感,直角或是曲線的局部,令人迷戀。

《 聖堂裡的一場演出》許家維
《採光》邱承宏
《 聖堂裡的一場演出》此為三頻道錄像展示於空間的一二樓。
進入展場被骨骸考古的影片吸引,另一個則是描述考古與音樂交織的火化。
藝術家將骨骸型態作為樂器,並以中世紀教會葛利果聖歌重新製作樂曲。
難以想像西方的大教堂遺址存於台北基隆和平島的停車場裡,與周遭矮房地景是違和的存在。
此處的場景佈置則融入另一個藝術家邱承宏的作品《採光》裝置,像是建築工地的組成的空間。
或許錄像影片的意義強於空間裝置,也或許是筆者沒實際有考古文化的經驗,與展品連結性過於模糊,《採光》裝置的感受性被削弱。
不過將考古與完全相異的音樂元素結合,跨域呈現就如同展覽名複調神話。考古結合藝術品又開拓另一種觀看事物的可能性。將兩個展品合而為一的擺設,也是另種複調的演繹。

《 許進源實品屋 》
很滿,非常滿的實品屋。攝影展品遍佈每個房間,似乎快要讓人喘不過氣。
餐廳、廚房、客廳、寢室,梯廳,各個空間都充滿不同的展品。
試圖找尋其中關聯。
藝術家訴說街圍繞於一個主題:土地與建築營造生活之間。創作行為即是將人生經歷抽取部分展現演繹。藝術家在建築營造業三十年,蓋起數千座屋子,工人建築出許多人的家,而逐年升高的房價則反思居住正義等議題。
餐廳、廚房、客廳、寢室,或許都是社會某一部份的縮影。
此展間牆壁上貼買了建築營造收據,多少錢才能買一個空間?
看這件作品,有大佛普拉斯的影子跑進心底。
許進源實品屋內涵的攝影作品數量,若可單獨做一個展覽,更多留白也許更能體會每個作品。
下集則介紹這檔展覽我最喜歡的展品 -> 前往下集
【複調神話 𝗣𝗢𝗟𝗬𝗣𝗛𝗢𝗡𝗬 𝗠𝗬𝗧𝗛】​
展期|2021.10.29(五) – 2021.12.30(四)​
地點|臺藝大藝術聚落、九單藝術實踐空間​
開放時間|週一休館,週二至週日 11:00 - 17:00​
官方網站|​https://www.gtbca.com
雲端展場|​https://reurl.cc/L7R57L

Pei do Nothing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Peiwen.k 攝影,插畫,文字創作者。
【 小聊 】:現在已經半夜12:20了,瞌睡蟲一直在敲門了,聖誕節真的有人要看展覽文嗎?(擔心受怕)
Pei do Nothing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會長 的出沒地點
FB :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IG : peidonothing 看到很愛書本的語句都會分享在限時動態
藝文創作生存實屬不易,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追蹤我的專題或是FB及IG,或是按一下拍手或給愛心,也都是讓我能持續下去的動力。
avatar-img
849會員
101內容數
無所事事盡情,讀書、寫字、畫畫、攝影、聽音樂 看似無用的興趣,卻能填補心中的缺口。過度理想浪漫主義的靈魂,無從抒發的情感。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用影像書寫情感,勾勒出一則一則的故事。主角可能是我,也是你,或是那個你也想著的那個人。喜歡的、討厭的、乖張的、壓抑的,放在這裡等待風乾。 #用影像書寫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iwen 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到美術館看展,你的預期會是什麼?是古典的油畫、東洋的膠彩、還是龐大的雕塑作品? 近期將結束的的 國美館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則是突破對於傳統繪畫藝術的概念。來美術館給腦袋一個新的體驗!
在一個海邊永晝的美術館 展示各種與海邊生活的人的藝術作品。 拿著地圖像是尋寶,鼓起勇氣打開一間小店的門。 每扇門後都是一個小世界。 可能是有海景的咖啡店,可能是有洞穴的餐廳,可能是充滿香氣的甜點店。 描述討海生活工作的藝術作品融入於此。
如果是你?你認為什麼物品是值得拿去美術館展覽的呢? 這篇分享了三個當代藝術館最近的發人深省的藝術作品。談論共同創作,與對事物價值的重新定義。談論『變』才是真理的作品。談論如何用幽默包裝嚴肅的環境議題。 來當代藝術館看展覽,獲得更多意想不到的事物。
這是一個夜晚咖啡廳人與機器人共舞的愛情故事。疫情進入三級緊戒後,所有的藝術場館都關門了,焦慮與不安湧上心頭。這個時刻,我們仍需要藝術,治癒人心。回顧了最近看過的溫暖劇場,期盼一切安好。
創作的朋友問我最近有沒有奇怪的展覽,剛好年假去了高美館看美國錄像藝術之先鋒湯尼奧斯勒《黑盒》展覽,如果用幾個字形容就是『怪誕奇異的體驗』。
Max Richter' Sleep 《李希特舒眠曲》非常喜愛這100分鐘的視覺與音樂體驗,很舒服。而李希特的8小時戶外舒眠演奏會,這舉動是多麽當代藝術!本篇從8小時的睡眠專輯談起音樂家李希特的創作理念。
到美術館看展,你的預期會是什麼?是古典的油畫、東洋的膠彩、還是龐大的雕塑作品? 近期將結束的的 國美館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則是突破對於傳統繪畫藝術的概念。來美術館給腦袋一個新的體驗!
在一個海邊永晝的美術館 展示各種與海邊生活的人的藝術作品。 拿著地圖像是尋寶,鼓起勇氣打開一間小店的門。 每扇門後都是一個小世界。 可能是有海景的咖啡店,可能是有洞穴的餐廳,可能是充滿香氣的甜點店。 描述討海生活工作的藝術作品融入於此。
如果是你?你認為什麼物品是值得拿去美術館展覽的呢? 這篇分享了三個當代藝術館最近的發人深省的藝術作品。談論共同創作,與對事物價值的重新定義。談論『變』才是真理的作品。談論如何用幽默包裝嚴肅的環境議題。 來當代藝術館看展覽,獲得更多意想不到的事物。
這是一個夜晚咖啡廳人與機器人共舞的愛情故事。疫情進入三級緊戒後,所有的藝術場館都關門了,焦慮與不安湧上心頭。這個時刻,我們仍需要藝術,治癒人心。回顧了最近看過的溫暖劇場,期盼一切安好。
創作的朋友問我最近有沒有奇怪的展覽,剛好年假去了高美館看美國錄像藝術之先鋒湯尼奧斯勒《黑盒》展覽,如果用幾個字形容就是『怪誕奇異的體驗』。
Max Richter' Sleep 《李希特舒眠曲》非常喜愛這100分鐘的視覺與音樂體驗,很舒服。而李希特的8小時戶外舒眠演奏會,這舉動是多麽當代藝術!本篇從8小時的睡眠專輯談起音樂家李希特的創作理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東京幻視藝術館裡,展示著超多藝術作品,讓每一位遊客都能在這裡體驗到獨特的視覺盛宴。利用人類視覺的錯覺,創造出角度不同看起來完全不同的三維空間。走入這個神秘的空間裡,每一幅作品都充滿了驚奇與趣味,從特定的角度拍照,人和背景完全融為一體了呢!
Thumbnail
【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今年又來到遠得要命的朱銘美術館看展了! 此次的觀展重點是《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該展借用「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中的「流形」為題,聚焦臺灣當代雕塑藝術。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聽聲漫遊 再次邀請到 ZONE SOUND 融聲創意 創辦人 紀柏豪 (Po-hao Chi) 分享科技與聲音的美妙結合的展覽。《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係由融聲創意的紀柏豪老師策展,並由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副教授擔任顧問。展期3個月。 在寫訪問大綱的時候,找了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愉悅,這場展覽套票購入許久,雖工作與家庭忙碌,仍心繫展覽,渴望一窺莫內於《光》的創作,終於,我完成了這趟一日短旅。 在這次的展覽中,很多的畫作,都是同一主題在不同光線和空氣下變化無窮的外貌,甚至是四季替換下的不同光線。 「睡蓮」系列亦是,因油彩描繪下來的,不是所見的物體本身,而是畫家觀照的過
Thumbnail
國美館〔2023年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從12月3日正式展出已經三週。本次展出的9件作品,也都看過不止一遍,因為我們幾乎每晚在國美館公園散步。〔2023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的展示作品,已引來更多夜間散步觀看的人潮。.
Thumbnail
路經參觀一個展覽館,有兩個不同的畫展,畫風完全迥異,一邊是正正常常的藝文氣息,另一邊卻是譎異、一望而知的暗黑、有點邪魔外道之風,即時感受到背後不同的「創作源頭」。 我曾體驗出寫作需要靈感,亦感受到無論任何創作,都需要同樣不可見、不可知的「力量」運作,本來以為某指定天使負責主治某種範疇,以寫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東京幻視藝術館裡,展示著超多藝術作品,讓每一位遊客都能在這裡體驗到獨特的視覺盛宴。利用人類視覺的錯覺,創造出角度不同看起來完全不同的三維空間。走入這個神秘的空間裡,每一幅作品都充滿了驚奇與趣味,從特定的角度拍照,人和背景完全融為一體了呢!
Thumbnail
【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今年又來到遠得要命的朱銘美術館看展了! 此次的觀展重點是《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該展借用「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中的「流形」為題,聚焦臺灣當代雕塑藝術。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聽聲漫遊 再次邀請到 ZONE SOUND 融聲創意 創辦人 紀柏豪 (Po-hao Chi) 分享科技與聲音的美妙結合的展覽。《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係由融聲創意的紀柏豪老師策展,並由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副教授擔任顧問。展期3個月。 在寫訪問大綱的時候,找了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愉悅,這場展覽套票購入許久,雖工作與家庭忙碌,仍心繫展覽,渴望一窺莫內於《光》的創作,終於,我完成了這趟一日短旅。 在這次的展覽中,很多的畫作,都是同一主題在不同光線和空氣下變化無窮的外貌,甚至是四季替換下的不同光線。 「睡蓮」系列亦是,因油彩描繪下來的,不是所見的物體本身,而是畫家觀照的過
Thumbnail
國美館〔2023年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從12月3日正式展出已經三週。本次展出的9件作品,也都看過不止一遍,因為我們幾乎每晚在國美館公園散步。〔2023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的展示作品,已引來更多夜間散步觀看的人潮。.
Thumbnail
路經參觀一個展覽館,有兩個不同的畫展,畫風完全迥異,一邊是正正常常的藝文氣息,另一邊卻是譎異、一望而知的暗黑、有點邪魔外道之風,即時感受到背後不同的「創作源頭」。 我曾體驗出寫作需要靈感,亦感受到無論任何創作,都需要同樣不可見、不可知的「力量」運作,本來以為某指定天使負責主治某種範疇,以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