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籌備
《滾動的詩Like A Rolling Poem》音樂紀實節目,符昌鋒導演邀請了鴻鴻、楊佳嫻、駱以軍、馬世芳等重量級老師們擔任文學與音樂顧問,可以看出前置作業做了許多縝密的準備。總共分為15集的節目,由15位音樂創作人與15位詩人對應合作,揀選1920到2020年代的臺灣現代詩改編為歌曲,透過紀錄片的形式呈現「再創作」的過程。
「那些沒想過會變成歌的現代詩」在這個計畫中得以實現,並不只是讓「詩與歌」嘗試了一次跨界的可能,更凸顯出許多文學層面上值得探討的議題。本次活動感謝
夢田影像與
方格子的邀請,讓我有這個機會分享由忒修斯、楊士弘Midi以及凹與山三組音樂人帶來的
現場演出,完整欣賞三首詩作改編的同名曲。
因為風的緣故:此信你能否看懂並不重要
遊走各音樂場域的獨立樂團
忒修斯本次帶來的改編曲,選擇洛夫的同名詩作〈因為風的緣故〉為底本。主唱小正在開始前特別提及,他們花了很多的心思在處理詩句順序、意象與邏輯上,深怕會「對不起」老師的詩。
以整生的愛 點燃一盞燈
我是火 隨時可能熄滅
因為 因為 因為
因為風的緣故
在兩個版本中,忒修斯選擇比較「純粹」的版本進行現場演出。如何從原詩「昨日我沿著河岸/漫步到/蘆葦彎腰喝水的地方」的畫面,想像出整首歌曲的調性與風格?詩中意象的曖昧隱喻在歌曲中跳脫了視覺範疇,透過聲音強化感官的衝擊,尤其在「風」一字大七度音程的跳躍,配合真假音的精準轉換,情緒的張力油然而生。
「順便請煙囪/在天空為我寫一封長長的信」原詩中的「你」是讀信的人,正與聽歌的我們同屬被動的接收者。以讀者反應理論來詮釋這些業已完成的文字與聲音,意義一旦送出便不再為作者所掌控,所有「打開的方式」都取決於個人的生命經驗,從而進一步萌生出獨有的情緒共鳴,而這也是這首詩、這首歌、這封信隱隱道出的傷感與無能為力。
「我原本以為現代詩很難懂。」「是啊。」「是啊。」主唱小正和吉他手翔煜的對話帶著一種半開玩笑的意味,但這也許正指出了洛夫詩中對於情感的細膩描寫。一切都因為風的緣故,歌詞、詩句都只是一個過程,終將帶我們走向更遠的地方,所以:「此信你能否看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務必在雛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趕快發怒,或者發笑」。
你的名字:刻你的名字在樹上
2020年獲得金曲獎最佳新人獎提名的
楊士弘Midi,本次以Piano Bar的風格在聽眾面前現身。除了帶來專輯《原來你是這種人》與《壞米仔》的曲目,更改編了紀弦的詩作,首次現場呈現同名改編曲〈你的名字〉。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燈,如鑽石,你的名字
如繽紛的火花,如閃電,你的名字
如原始森林的燃燒,你的名字
Midi坦言,當時在聽楊佳嫻老師介紹、講解紀弦老師的詩作時,一看到〈你的名字〉便立刻決定要選擇這首進行改編。除了和過去備受喜愛的曲目〈姓名〉意義類似,Midi也笑說自己和紀弦老師一樣有點「自戀」,而這首詩正是老師少見較為「溫柔」的詩作,也是他會選擇的原因之一。
雖然說和〈姓名〉在歌名上意義類似,但Midi認為〈姓名〉著重在自我認同的探討,而〈你的名字〉則是透過姓名去表達愛,唱出了深層的想念。值得一提的是,Midi在製作歌曲的背景聲音時,在社群網站徵求聽眾說出對自己具有重要意義的真實「名字」加入製作,除了增加了歌曲的多元性,更讓「抒情」有了實際的對象,具體化歌詞中抽象的呼喊。
無論是詩作一開始的「用了世界上最輕最輕的聲音/輕輕地喚你的名字每夜每夜」抑或是詩末的「輕輕輕輕輕輕輕地呼喚你的名字」,都可以觀察出紀弦在這首詩中運用字詞重複營造出的複沓美感,同時直接地展露情感來召喚記憶。這些詩作中的「音樂性」,在成為具備實際旋律與節奏的「音樂」後,Midi重複以不同音色深情且俏皮地唱出「你的名字」,彰顯了一種「愛」的豐富層次。
我們:遠方的原野殘存著快樂
最後一組表演由
凹與山擔綱,除了〈一萬〉、〈PDF〉、〈海邊的房間〉、〈理查〉等經典曲目的深情演出外,更獻上改編自劉克襄同名詩作〈我們〉的首次現場演唱。
再沒有人 去過天國
去過天國的人 都沒有
再沒有人 去過天國
都沒有 回來
主唱小凹回憶,在以前課本裡的印象中,劉克襄老師是一位「熱愛台灣土地」的自然書寫作家,沒想到會寫出如此「兇悍」的詩;尤其當她們看到詩句「我們是對的/上帝錯了」時,便決定以這首〈我們〉作為改編的詩作。凹與山以往多以電子聲響與木吉他結合成的「冷」的音樂,該如何展露出這首詩的「廢墟感」?兩人在後來選擇嘗試Dream Pop的風格,試圖呈現其中帶著些許反叛的氛圍。
「我們」、「世界」以及「上帝」這三個角色,在劉克襄的詩中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在衝突與衝突之間,凹與山並沒有急躁的編曲或多餘的設計,反而沉穩地前進著;而歌者看似旁觀地陳述著這種幽微的關係,卻同時以「聲音」為這種關係見證。如同詩句/歌詞所述,這些末日的情景,正以音樂的方式持續發生。
三組音樂人精心挑選、重新改編的詩作,各自包含著許多動人的故事,而這三首歌曲都可以在
StreetVoice上搶先收聽Pioneer Version。如同活動的宣傳語:「每個人都是一條自己的神秘河流」,可以想見「河流與河流間的交錯」必定會造成許多不同的激盪,期待《滾動的詩》完整節目的面世。
當現代詩從純視覺的「閱讀」轉譯成結合聽覺的「閱聽」,能否延展原本被感官侷限的文學內涵?不同形式的藝術展演固然有助於受眾的觸及,但如何在轉譯的過程中找到平衡,是所有跨界合作的嘗試者必須面對的難題。在當代許多以「現代詩」改編的歌曲中,《滾動的詩》以獨立樂團作為音樂合作的基礎,相信能為近年興起的「文學轉譯」帶來更多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