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採訪後記】台灣林業失落30年,固碳效益也不彰?森林保育與經濟的平衡點在哪?

華紙花蓮廠內壯觀的木片山,也是紙漿的原材料
華紙花蓮廠內壯觀的木片山,也是紙漿的原材料
本來只是要補足照片和側訪,奉命去華紙花蓮廠採訪,沒想到,卻收穫了整篇專題最令我傾心的議題和故事。
其實在出發前,心裡掙扎萬分,想說手上稿債已堆積如山,截稿前夕還要跑一趟花蓮,專題恐怕真要開天窗了。但想歸想,終究還是去了,而且還相當湊巧又奇妙地與同業並行。
一下火車,招待我們的吳主任,是位相當資深的「林業人」,他在森林業最鼎盛時,讀了中興大學森林系,也見證台灣林業往後的「失落30年」。在這禁伐林的30年間,他因為專長無處施展,所以後來轉去中國從事造林、森林研究工作。
「台灣這30年,對我們林業界來說都很悶。」他娓娓說著,早年台灣確實過度開發森林,後來政府深受外界環保壓力,因此下令「全面禁伐天然林」。但沒想到,從過度開發走上過度保育,背後牽動的是產業、人才、技藝的消亡(詳見內文)。
相較下,澳洲、越南等國,其實森林採行的是如農業般的「輪伐制」,透過採伐、造林兩路並進,讓森林資源得以生生不息地永續利用。然而,台灣卻是在一紙禁伐令後,將覆蓋國土六成面積的森林(包括天然林與人工林)幾乎全都束之高閣,改以99%的進口木材替代之。
接著,我們再問到COP26所提的固碳、森林利用議題,吳主任也順便科普一番,「其實樹木在生長最快的時候、固碳量最大,一旦長起來之後,碳就是固在那。」意即,若要透過森林有效捕捉二氧化碳,反而該是不斷利用這些固碳木頭作為資源,同時種下新的樹,才能發揮最好的固碳效益。
吳主任深有所感,洋洋灑灑說了一大串,還提到許多政策建言和看法,但最後,卻還是面露擔憂說,「這還是不要寫好了,」畢竟恣意評論政府政策,總是怕惹出麻煩。所以,後來相關quote只好通通捨棄,改以自己研究資料,試圖拼湊出台灣森林產業的失落樣貌。
總之,本來一場不期不待的側訪,意外給了我許多對對森林產業的視角與認識,也順勢把這篇(本無法見光的專題餘料)寫出來了,剩下就留待文章說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羊羽的財經備忘錄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