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陽貨第十七》:子曰:「小子(1)何莫學夫《詩》(2)。《詩》,可以興(3),可以觀(4),可以群(5),可以怨(6)。邇(7)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8)於鳥獸草木之名。」
(3)興:有啟發、鼓舞、感染的作用。 (4)觀:從各國的風俗、政治社會實況了解政教得失。 (5)群:群居相切磋且和而不流。 (6)怨:出怨氣而舒暢,且反映民生疾苦,使上位者心生戒惕而修明政教。
詩經為六經之首,是經典中的經典。最差最差也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今天再來看一首詩,可以認識兩種植物,一種鳥,也是之前提到過的鷦鷯,雖然今天的主角不是「鳥」。
西周 成王 罪己詩,詩經/周頌・小毖 周成王(詳解參考這裡)
【詩序】小毖,嗣王求助也。
- 予其懲tiong5,而毖後患huan3。(毖ㄅ ㄧ ˋ)ú kî tiông, jî pí hioh huàn
- 莫予荓蜂hong,自求辛螫sia3。(荓ㄆ ㄧ ㄥ ˊ)bo̍k ú pîng hong,tsū kiû sin sià
- 肇允彼桃蟲tiong5,拚huan飛維鳥niau2。 tiāu ún pí thô tiông, huan hui uî niáu
- 未堪家多難,予又集於蓼liau3。bī kham ka tō lān, ú iū tsi̍p u liàu
全詩,四章八句,故第一句,前邊提到作「檳榔筍」詩的,清朝胡成珙,其著作,《毛詩後箋》中提到,這句應該改為,「
予其懲而,毖彼後患」,此句就是成語「
懲前毖後」的由來。這首詩比較奇特,韻腳押在一,三,五,單句,而非近體詩的二,四,六,偶數句。偶數句用仄,表達欲言又止,貼切描述罪己自責的的不平復情感波動。
第一種植物為「荓ㄆㄧ ㄥ ˊ」,鳶尾科植物,是種車馬道邊常見的雜草,葉片與燕麥相似,狹長扁平,堅韌乾澀,連牲畜都不樂意吃的,唐朝的本草學家把這種雜草叫做「馬藺」(學名:」,鳶尾科植物,是種車馬道邊常見的雜草,葉片與燕麥相似,狹長扁平,堅韌乾澀,連牲畜都不樂意吃的,唐朝的本草學家把這種雜草叫做「馬藺」(學名: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馬藺本來和「馬蘭」毫無干係,最初它的名字就一個字兒:荔。《說文》中稱,「荔」就是馬藺,由於它的根部剛硬堅韌,可以製作刷子。於是馬藺的莖葉被稱作「荔草」,果實叫「荔實」。由於馬藺製作的刷子質地粗硬,人們多用它來刷馬匹,於是馬藺漸漸有了個新名字,叫「馬帚」,民間則稱之為「鐵掃帚」。就這樣,「荔草」變成了「馬荔」,又因為「荔」字的諧音被漸漸誤傳,「馬荔」分別演變成了「馬藺」,而我們偉大的詩人,陸游,卻將馮京當馬涼,馬「藺」誤認成馬「蘭」,於是當從中原貶斥到江南,看到兒童興高采烈地將馬蘭採擷一空,帶回家當早餐吃,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就做了「戲詠園中春草」二首,其中有,「離離幽草自成叢,過眼兒童採擷空。不知馬蘭入晨俎,何似燕麥搖春風。」自我解嘲的詩句。這裡的春草,是指可以食用的馬「蘭」(Kalimeris indica),而不是北方馬都不吃的馬「藺」!周作人:故鄉的野菜中描述當時浙東城裡只要有後園的人家都有這種植物,可以隨時採食,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隻「苗籃」,蹲在地上搜尋,兒童便隨口唱道:「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指的就是這樣的景況。
第二種植物,蓼ㄌㄧ ㄠ ˇ,多生長在水邊,故稱水蓼,莖葉味辛辣,古人用來調味。有句成語叫「含蓼問疾」,指在位者不辭辛勞,撫慰百姓,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故,「蓼」古人常用來與苦難,困境相關聯的用字。
最後,是我們一講再講的鳥「鷦鷯」,詩句中的「桃蟲」就是鷦鷯的別名,以前沒有懷疑它的正確性,因為年久月深,無法稽查這種怪異說法的正謬性,不過上一篇學到,鷦鷯的一些音變造成的異體同義字,如鳭鷯,「刀鷯,剖葦,食其中蟲。」,我覺得這個「桃」字,可能是「挑」字的假借或誤置,挑蟲鳥,比桃蟲鳥,更解意吧!
呼!最後最後,還是要來講台語的議題,今天談詩句中兩個字,一個是「拚」,一個是「螫」!
先說「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