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芽兒:三農雜誌簡介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青芽兒》,創刊於2003年,
十八年來一本雜誌堅守讓漸被淡忘的農業、農村、農民之三農,
保有一發聲和更多可能的空間。
有多年的讀者說「我們都是讀青芽兒長大的」。
有新歸農說:他是讀了《青芽兒》而決定進鄉務農。
有青年學子說:《青芽兒》是她的農業啟蒙書;
在中國廣西有人是因為看了影印版的《青芽兒》,而觸發起開餐廳的念頭……。
時間流轉,《青芽兒》讓關注三農者成為彼此的養份,
也召喚著更多志同道合者為綠色農業、永續鄉村找出更多種新的可能。
2021年9/10月,《青芽兒》出刊100期,
對於一份小眾的農雜誌來說,這是累積很多朋友的參與,
透過雜誌出刊引出議題、持續關注台灣和世界的三農動態,
並且一起創造更多的可能,守護、延續並創新三農的時代精神,
讓致力與農民、與關心「三農」的各方朋友,
共同摸索、開創出可以持續的「另一種世界」。
青芽兒:1~100刊物封面

贊助《青芽兒》

------------------------
《青芽兒》每兩個月月初出刊,
一年5期,1000元 (1.2月不出刊)
如您願贊助,請到附近郵局劃撥或轉帳。
■ 劃撥帳號:4225-7053
戶名:舒詩偉
■ 郵局代號:700
郵局帳號:0001911-0243803
戶名:舒詩偉
轉帳完成,請e-mail舒詩偉,告知轉帳日期、姓名、收件地址,謝謝。
舒詩偉e-mail: away1103@ms25.hinet.net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會員
125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小黃瓜種植紀錄 ・初始狀態:種苗店購買的幼苗 ・種植數量:8株 ・成長週期:約3個月(3月的第3週~6月的第3週) ・收成時間:種下約1.5個後月開始收成 ・栽培特別注意事項:需搭建瓜架,不時將迷失的瓜藤固定到架上。最初的五片葉子、側芽和沒有順利結果的花芽需要摘除。
我和青梅竹馬到了一個小村莊。
Thumbnail
我的名字有個農字,在大學榜單還會放上報紙的年代,開學後不只一位同學告訴我:「我以為你家是務農的。」事實上我跟農田的距離還蠻遠的,由於在都會區長大,勉強與農地有關連的部分是我阿公是茶農,兒時唯一的務農經驗是跟阿嬤抓茶蟲。那些胖胖的茶蟲早已不復記憶,茶園的風光也隨著都市開發而消失了。
Thumbnail
《農村愛情故事》 阿俊生於台灣省苗栗縣通宵鎮。娶一妻,生 7 子。長女 3 歲夭折,所以剩 4 女 2 男。 阿俊生於農村,屬佃農身分,恩澤於 375 減租。父親在當下才擁有農地。而僧多粥少,兄弟姊妹多,又是長子。做有份、吃沒有。農村社會在那年代,幾乎是大家一樣。
Thumbnail
玉米,在我們家似乎和其他的青菜有著不同的特殊地位。青菜負責提供營養、維持日常所需,而玉米則是用甜甜的香氣、QQ的口感擄獲大家的味蕾,為生活增添幸福的感覺。不僅可以當主食也可以當點心,最適合下午放學回到家肚子咕嚕咕嚕叫的小朋友。因此每年春夏之際,一聲「阿媽種玉米給你吃!」或許就是我家阿媽疼孫的方式吧。
Thumbnail
雖然事發突然,但我開始務農了。 正確來說是從偶爾幫忙的「假日農夫」,進化成一週有三、四天會去田裡的「半週農夫」。 位於新北市樹林大棟山上有一塊小田地,是滋養我成長的地方。以前阿公阿媽種菜,每個週末家人在此團聚,一起摘菜、用現採的青菜煮飯、分享佳餚,度過幸福療癒的時光。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要孩子深耕土地,在教育上必須引領他們看見。
Thumbnail
一早走在鄉間路上 看到一片已插秧的稻田 告訴我們春天已經來了 農民開始忙碌了 現代的小孩很少接觸農田 所以有些單位辦農田體驗營活動時,都很快就額滿 記得小孩還小時,參加這種插秧活動,邊彎腰插秧邊倒退嚕,弄得滿身泥巴,玩得非常開心,還可以體驗農民的辛苦 了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
Thumbnail
小黃瓜種植紀錄 ・初始狀態:種苗店購買的幼苗 ・種植數量:8株 ・成長週期:約3個月(3月的第3週~6月的第3週) ・收成時間:種下約1.5個後月開始收成 ・栽培特別注意事項:需搭建瓜架,不時將迷失的瓜藤固定到架上。最初的五片葉子、側芽和沒有順利結果的花芽需要摘除。
我和青梅竹馬到了一個小村莊。
Thumbnail
我的名字有個農字,在大學榜單還會放上報紙的年代,開學後不只一位同學告訴我:「我以為你家是務農的。」事實上我跟農田的距離還蠻遠的,由於在都會區長大,勉強與農地有關連的部分是我阿公是茶農,兒時唯一的務農經驗是跟阿嬤抓茶蟲。那些胖胖的茶蟲早已不復記憶,茶園的風光也隨著都市開發而消失了。
Thumbnail
《農村愛情故事》 阿俊生於台灣省苗栗縣通宵鎮。娶一妻,生 7 子。長女 3 歲夭折,所以剩 4 女 2 男。 阿俊生於農村,屬佃農身分,恩澤於 375 減租。父親在當下才擁有農地。而僧多粥少,兄弟姊妹多,又是長子。做有份、吃沒有。農村社會在那年代,幾乎是大家一樣。
Thumbnail
玉米,在我們家似乎和其他的青菜有著不同的特殊地位。青菜負責提供營養、維持日常所需,而玉米則是用甜甜的香氣、QQ的口感擄獲大家的味蕾,為生活增添幸福的感覺。不僅可以當主食也可以當點心,最適合下午放學回到家肚子咕嚕咕嚕叫的小朋友。因此每年春夏之際,一聲「阿媽種玉米給你吃!」或許就是我家阿媽疼孫的方式吧。
Thumbnail
雖然事發突然,但我開始務農了。 正確來說是從偶爾幫忙的「假日農夫」,進化成一週有三、四天會去田裡的「半週農夫」。 位於新北市樹林大棟山上有一塊小田地,是滋養我成長的地方。以前阿公阿媽種菜,每個週末家人在此團聚,一起摘菜、用現採的青菜煮飯、分享佳餚,度過幸福療癒的時光。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要孩子深耕土地,在教育上必須引領他們看見。
Thumbnail
一早走在鄉間路上 看到一片已插秧的稻田 告訴我們春天已經來了 農民開始忙碌了 現代的小孩很少接觸農田 所以有些單位辦農田體驗營活動時,都很快就額滿 記得小孩還小時,參加這種插秧活動,邊彎腰插秧邊倒退嚕,弄得滿身泥巴,玩得非常開心,還可以體驗農民的辛苦 了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