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次講座的主題主要是聚焦在參與二戰的台灣人,和其為何被歷史遺忘。
演講可以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為台灣人作為殖民地,被徵用多少人、戰鬥與非戰鬥人員之比例、陣亡之比例(和朝鮮比較);與一般人眼中的二戰記憶(許多關於二戰的影視作品)。如筧橋英烈傳、莎韻之鐘、四行倉庫。
第二部分為台灣人的”認同”,藍適齊教授以台籍日本兵、高砂義勇隊等等,來做為台灣人曾是日本殖民地的事實;但隨著1945年台灣進入國民政府時期,台灣人好像又變成了中國人。這使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出現混淆。
但不變的是:不論歷史將他們劃分為哪國人,又或者本人的自我認同;他們都不該被歷史遺忘。就如同講座後半的講述:從二戰以來的數十年,這些死難者的遺族一直要求入祀靖國神社;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家人被埋沒在歷史中。
評論
此次講座雖聚焦在被遺忘的台灣人,但我想起藍適齊教授曾在台灣國際關係史說到:在戰後的戰犯審判裡,亦有台灣人受審。裡面雖有人只是執行了日本長官的命令,但卻也有人是仗著日本給予的權力來殘害同胞。
第二點是講座中提到的影視作品,大多都是以中國視角來拍攝,那就跟心得後半提到的一樣:台灣人之於中國人,到底是同胞還是敵人? 畢竟日本許多的戰役都有台灣兵的出現,那台灣人到底是為國而戰;還是自己人打自己人?還有,靖國神社普遍被認為是日本軍國主義的伸張以及對二戰裡所有被日本殘害的各國人民不尊重。我們可以從媒體看到每每有日本首相參拜;又或者只是普通人的拍照、打卡等等,都會被認為是鼓吹軍國主義或對這段歷史的不尊重,那遺族們希望自己親人入祀的舉動,不就使他們也一起承擔了這份歷史共業?還有講座裡說到:日本政府遲至1988年才出臺了對遺族的撫卹規定,使遺族們感受到不被尊重,而拒絕接受。我想是因為對遺族們來說:比起金錢補償,他們更想要的是日本政府真心的道歉。
結合我在課堂上的學習,藍教授曾經說到:在1、20年前,日本就開始了對世界各國的道歉,但唯獨沒有台灣。以及我在課堂上所讀的資料說到:二戰後,日本的教科書雖然有教導人民要面對二戰記憶、要反思自己祖先所造成的傷害;但仍舊避開了一些他們不想面對的真相。
我想這也是為何這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的原因,畢竟政府不想面對,那就只能依靠世界各地對二戰記憶的保存與研究,使這段歷史重現在世人面前。